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21

  ..續本文上一頁心是佛」,「即心

  即佛」,「自己心靈體離斷常」,「百千法門,同歸方寸」,顯然的對于「心」

  ,大大的著重起來。禅宗所說的心,並不等于集起心,但如宗密所說:達磨是說

  心(見『禅源都诠序』),就不免強調了!反而,達磨門下,慧可的再傳滿禅師

  ,就常常說:「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法,今仍重加心相,深違佛意」。這

  正是『楞伽經』:「若說真實者,心即無真實」;「采集業說心(唐譯作「言心

  起衆相」),爲化諸愚夫」的注解。達磨禅以大乘唯心的『楞伽經』爲證,而但

  說「真性」、「性淨」,意在超越唯心,離心意意識,也即是自性清淨的如來藏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的真性。宋譯『楞伽』的譯主,求那跋陀羅,是特別著重

  [P177]

  

  本性清淨的如來藏;在所譯的『楞伽經』中,更著重流露這點,這難怪達磨的傳

  授宋譯『楞伽』了!

  

  六

  

  『楞伽經』說:「非幻(是)惑(亂)因,不起過故」。「不應立宗分,謂

  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然菩薩摩诃薩說一

  切如幻夢」。立宗,是建立一切法的宗本。『楞伽經』立如幻宗,也就是依緣起

  法如幻立宗。如幻的一切法,離有非有,離覺所覺;離斷常,離一異,就是幻性

  的真實,不是離幻而別說真性的。這與「非幻不滅」的真常宗不同。于如幻性離

  有無而體見真常──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衆生即佛──的體悟,便是達磨

  禅。如『高僧傳』說:向居士問僧可,從幻化非真作問,僧可印證他,答複爲: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雖

  然,以空爲遍計所執性空,『楞伽經』的如來藏禅,與緣起即空的般若宗小異;

  [P178]

  

  但著重離名離想的自證真性,超脫名相,在大乘叁系中,實在比較與叁論一學相

  近。這所以,僧可見棲霞山慧布(止觀诠弟子),贊爲:「破我除見,莫過此也

  」!等到禅流南土,從「叁論之匠」茅山炅法師受學的牛頭法融,後世就看作達磨

  禅的一流。從璧法師「聽四經叁論」的衡嶽善伏,就從道信受禅了。而從安州皓

  法師:聽大品叁論的法!1喑,也就專依「南天竺一乘宗」來講說『楞伽』。他說:

  「達磨禅師傳(『楞伽經』)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無得正觀四字

  ,宛然叁論學者口吻。而法!1喑的講『楞伽』:「前後敷弘,將二百遍,須便爲引

  ,曾未涉文,而通變隨緣,寄勢陶誘,得意如一,隨言便異」,與興皇朗的「適

  化無化,陶誘非一」,講『中論』作叁十余種勢,有什麼不同?達磨禅本爲體幻

  即真的禅風,在初期的開展中,與叁論宗相融合,道宣指達磨禅爲:「審具慕則

  ,遣蕩之志存焉。觀其立言,罪福之宗兩舍」,這簡直就把他看作空宗了!然而

  ,如來藏禅,由觀唯心所現而悟入;如來藏藏識的密切,到底使後代的禅風,更

  傾向于唯心的立場,而成爲絕對唯心論的禅者。

  [P179]

  六、東山法門的念佛禅

  一 東山法門的興起

  達摩(磨)所傳的禅,到初唐而忽然隆盛起來。被尊爲四祖的道信,住蕲州 (今湖北)黃梅縣的破頭山(約公元六二0──六五一),會下有五百多人。到 了弟子弘忍。也就是五祖,在破頭山東(所以也稱東山)的馮茂山,繼續弘揚( 六五二──六七四),學衆多到七百多人,成爲當時中國的禅學中心。杜朏的『 傳法寶紀』(七一叁──作),形容當時的盛況爲:

  「既受付囑,令望所歸。裾褛!1蓌門,日增其倍。十余年間,道俗受學者, 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禅匠傳化,乃莫之過」。

  達摩的禅門,到這時才成爲中國禅學的主流。再經六祖慧能門下──荷澤, 南嶽,青原門下的闡揚,進一步而成爲中國佛法的主流。在中國禅宗的發展中, [P180] 被稱爲「東山法門」的五祖弘忍,是有重要貢獻的!五祖並沒有著作,現有炖煌 出土的『導凡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署名「蕲州忍和上」,這也只是弟子們傳 述而撰集下來的。代表五祖禅的『修心要論』,主要爲:

  「夫言修道之體,自識當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 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 「故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菩薩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 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

  『修心要論』,大致代表了五祖的禅。然「東山法門」的面目,最好從五祖 門人,分化一方的諸大弟子,所表見的禅風去理解。雖然五祖門下,悟入有淺深 的不同,應機設化的方便也不必相同,但同承五祖的「東山法門」,在差別中應 有共同的部分。從五祖門下的共同部分,來理解「東山法門」當時的情況,應該 是更正確的。

  五祖門人,有十大弟子,如『楞伽師資記』(七二0頃),『曆代法寶記』 [P181] (七七四──),圭峰『圓覺經大疏鈔』(八二叁)卷叁之下,都說到「一方人 物」的十弟子。現在還多少可以考見的,有曹溪慧能,荊州神秀,這代表了「南 宗」,「北宗」二大系。此外在四川的,還有資州智诜門下的「淨衆宗」;「宣 什宗」。五祖門下,遍布于中國的東西南北,代表中唐時期的禅門。

  

  二 文殊般若與一行叁昧

  『楞伽師資記』說:

  「則天大聖皇後,問神秀禅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禀蕲州東 山法門。問: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

  近代學者,對于禅宗史的研究,重視『楞伽經』與『金剛經』,甚至有人以 『楞伽』及『金剛』,來區分禅的今古。這是以爲:五祖以前,是楞伽禅系;到 六祖,才以『金剛般若波羅蜜』教人,成爲般若禅系。其實,五祖與六祖,五祖 與其它門人間,能統一而理解其真意義的,應該是『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叁 [P182] 昧」。『文殊說般若經』,現有叁譯:一、梁扶南叁藏曼陀羅仙所譯,名『文殊 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分爲二卷。二、梁扶南叁藏僧伽婆羅所譯,名『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叁、唐玄奘叁藏所譯,編入『摩诃般若波 羅蜜多經』第七會,名「曼殊師利分」,二卷。在這叁譯中,惟有曼陀羅仙的譯 本,有「一行叁昧」一段,如說:

  「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一行叁昧,若 善男子善女人修是叁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 「欲入一行叁昧者,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 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 [P183] 法功德,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 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一行叁昧」,是般若與念佛的合一。修「一行叁昧」的,先要「聞般若波 羅蜜,如說修學」。在般若修學中,更修「一行叁昧」,這是速疾成佛的法門。 「一行叁昧」,是「系緣法界」的,即緣一法界的無分別相而修。這與一般的般 若觀照法界,有什麼不同呢?「一行叁昧」是以念佛爲方便的。「一行叁昧」的 念佛,「不取相貌」,這是不觀佛的相好,而是「專稱名字」的。一心稱念佛名 ,如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就能見叁世一切佛。「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一 切佛都是「乘一如,成最正覺」的。所以這是「系緣法界」──「一如」而稱名 ,也就是從持名念佛,而直入實相念佛的。這樣念佛的「一行叁昧」,與般若相 應,是速疾成佛的法門。

  梁真谛叁藏,也是經扶南國而來的,比曼陀羅仙們,要遲叁十多年。在傳說 爲真谛所譯的『大乘起信論』,也說到「一行叁昧」: [P184] 「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 名一行叁昧」。

  『起信論』在說明修習奢摩他(止)時,說到「一行叁昧」。基于法界一相 ,而顯示「佛身」,「衆生身」的平等不二,這一念佛而契入法界性的法門,正 如『維摩诘經』所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阿!B粊佛國經』所說:「如仁 者上向見空,觀阿!B粊佛,及諸弟子,並諸佛剎,當如是」。以法界無差別爲觀, 而契入生佛一如,身土一如。「一行叁昧」的特性,與此相合,而是以稱名念佛 與觀法界性爲修的。神秀所傳「東山法門」,宗于『文殊般若」的「一行叁昧」 ,應重視這一特性──念佛,法性平等的合修。這一特性,『傳法寶紀」也明白 說到:

  「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啓,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

  忍,是五祖弘忍。如,是五祖的弟子,潞州法如。通,是大通神秀。『傳法 寶紀』說:五祖及法如與神秀,開啓的禅門,是這樣教導的。「念佛名」,「淨 [P185] 心」:這二者,就是教授修持的方便,正是『文殊所說般若經』中,「一行叁昧 」的修持方便。現在專從這兩點,怎樣的統一修持,來觀察五祖門下,分頭宏化 的禅門。

  

  叁 北宗的念佛,淨心

  先說北宗。在形式上,這是更近似「東山法門」的學派。一般以神秀爲北宗 。其實,神秀爲北宗的代表人物,而北宗實爲五祖門下,以嵩山爲中心,而弘化 于當時的政治中心──東(洛陽)西(長安)二京的禅系。神會秉承韶州慧能的 禅風,以「南宗」爲號召,黃河流域的五祖門下,也就被稱爲「北宗」了。這是…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