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过去诸佛所说
二
『楞伽经』,被瑜伽唯识学者,列为六经之一。当然『楞伽经』到处都有与
[P168]
唯识宗义(与『摄大乘论』更相近)相合的,但根本大义,也许恰恰相反。『楞
伽经』总是说:「如来藏藏识心」,如来藏与阿赖耶──藏识,从相关不离的见
地去说明,所以曾被唯识学者,评为:「楞伽体用未明」。其实,『楞伽』法门
是另有见地的,只是与唯识学不同吧了!主要的,『楞伽经』所说的阿赖耶识,
有着真妄和合的意义(与『起信论』多少不同),这在宋译『楞伽经』,说得非
常明白。如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自性无垢,毕
竟清净」。识藏──阿赖耶识,是如来藏与杂染熏习(业相)的统一。阿赖耶识
,由于杂染种习,当然现起根尘器界,因境界风动而现起七转识,似乎虚妄杂染
,而自性还是本净的。所以,不能解说为:如来藏是性净,阿赖耶识是妄染,因
为阿赖耶就是真净的。
阿赖耶识的真净,在『楞伽经』的心意意识章中,说到藏识与转识不一不异
时说:「非(阿赖耶)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唐
译与宋译同。宋译又有:「覆彼真识」;「藏识真相」二句。魏译与唐译,都但
[P169]
是阿赖耶识。这可见,梵语的阿赖耶识,求那跋陀罗──宋译是解说为:覆彼真
相之识,藏彼真相之识的。换言之,由于无始来的虚伪恶习所熏,隐覆真净,如
来藏也就名为阿赖耶识了。所以阿赖耶识有二义:自真相,业相。不灭的自真相
,就是如来藏,所以『密严经』有:「我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的颂说。此外
,宋译『楞伽』又有:「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二句,魏译作:「业体相使缚故
」。梵本的『楞伽经』,就作「业与真相」。这可见,经义是说,业相染着真相
,随逐而转,可为阿赖耶识有二分的确证。
阿赖耶,译为藏。宋译一再译为:「覆彼真识」,「藏识真相」,可见着重
在覆藏,藏隐,也就摄得真相。从这点去看,如宋译说:「略说有三种识,广说
有八相」。三识是: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魏译与唐译,都没有说到真识。
又如宋译说(唐译同):「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魏译就没有常住的意义
。玄奘所译(见『成唯识论』),也只是「恒转」的意思。宋译对于阿赖耶识,
特地点出「真识」,「常住」,也就是宋译楞伽的着力处。宋译卷四说:「此如
[P170]
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犹见不净,非诸如来」。这应该
联想到:求那跋陀罗所译的『胜鬘经』,所说「自性清净心,为客尘所染」一段
。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为客尘所染,从在缠而本性清净说,名为如来藏;从自
性清净而现为不净来说,就是识藏。楞伽经处处说「如来藏藏识心」,理由就在
于此。
这样看来,『楞伽』的如来藏藏识说,与瑜伽唯识学,不能不说是距离很远
的。
三
楞伽法门,一般看作唯心的法门。『楞伽经』到处宣说唯心所现。阿赖耶识
的显现一切,「如明镜持诸色像」,「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但佛说唯心所现
,不像一般唯心论者。将全部精力去说明怎样的唯心所现。唯心论者,不但是玄
奘的唯识系,就是菩提流支的地论系,真谛的摄论系,属于无着世亲的瑜伽学者
[P171]
,都不免着重于建立。而且特重于「依心立境」,「境无心有」的立场。所说的
心,又正是虚妄分别的心识。这与『楞伽经』,尤其是宋译『楞伽』,是不相应
的。这不是说,『楞伽经』不说唯心所现,没有安立心境,而是说意趣的,重心
的不同。着重于唯心所现的安立,是外向的;到极端,徒重于事理的说明精严,
而忽略佛说唯心的意趣所在。而『楞伽经』,意趣是内向的;唯心所现,为观察
的方便,而着重于导入超越唯心的自觉自证。所以唯心所现,不是法门的宗极。
说得最明显的,如说:「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
实」。「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
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这可知,大
乘法门的唯心所现,还是为愚夫的方便安立,而佛法的第一义,究竟,是自证的
真实,是离心意意识的自觉圣智。
唯心所现,不是究竟的真实,宋译是明确的宣示,而魏与唐译每不同。如宋
译说:「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魏译作:「云何住如实见?谓入
[P172]
自心见诸法故」。唐译作:「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然从上
引文而论,宋译是更妥当的。因此,宋译每有唯心非实的教说,而魏译却不同,
如宋译说:「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唯心的异译);魏译作:「无想定灭
尽,亦皆心中无」。宋译说:「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魏译作:「能入是
唯心,智慧无垢相」。『楞伽』说唯心,而着重于超越唯心,宋译是特重于此,
这应是达磨禅的重视宋译『楞伽』的理由吧!
这一浅深的差别,又见于报佛及法佛的不同,如说:「法依佛(即报佛)说
: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
境界建立施作」。这是说:唯心所现,种种如幻,还是报佛的说法,而不是法佛
。又见于宗通及说通,如说:「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
,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
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从佛法的一贯性说,这是
由浅而深的次第;约修行来说,也就是从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到如来禅的自觉
[P173]
圣智境界。但在别对初学与久行,童蒙与修行者来说,自不妨有直示如来禅的教
授。禅观的次第,略列如下:
图片
观察义禅──观唯心所现(似义显现),法无我性
攀缘如禅──观真如,离我法妄想,空无我性的影像还在
如 来 禅──离空无我相,现证如实(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自
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四
唯心所现的心,梵语质多,就是平常所说的「集起心」。集起心与意及意识
,在自觉现证中,是超越泯绝了的。所以佛说唯心所现,要人觉了一切为唯心所
现的,不取着于唯心所现,境空心寂而契入于寂静(宋译作「无受」,「无所有
」)的如实。所以『解深密经』,以不见阿陀那,不见心,为心意识秘密善巧。
而『楞伽经』常说:「离心意意识」。此外,『楞伽经』更提到:「大乘诸度门
[P174]
,诸佛心第一」。「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成自性如来藏心」。此心,梵语纥伐耶──旧译作
肝栗大。这是「如树木心,非念虑心」。这如树木的中心,最坚实的,与一般所
说的「核心」,「心髓」一样。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都是这样的真实心,是
不可从思虑分别,或集起心的意义去理解的。这是如,法性,实际,法无我性等
异名。由于唯心论的方便安立,摄一切法为集起心──阿赖耶识所幻现,从此去
体悟法性的本净,所以说为心性本净。这就是藏识的自真相,或者名真识(识的
真实分)。但此真实心,不可作分别觉解想的,也不是唯心所现的心。如以平常
的心为主,分作真心,妄心去理解,真实心才被看作灵觉的,或者要从见闻觉知
中去体认了!
五
『楞伽经』与达磨禅的关系,一般都着重于『楞伽经』的:着重离名离想,
[P175]
离妄想自性,虽安立百八句,而宗归于「悉檀(宗)离言说」。这些,当然是以
说明『楞伽』与达磨禅的关系,但上文所引述的,更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关系。
达磨禅的古典记载,要推『二入四行论』。二入中的理入,是从禅思去证入
真理。如说:「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妄归真。凝住壁
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
也」。此理,又说为「性净之理」。从藉教悟宗,到舍妄归真,是从闻思(不一
定研究经教,从师长开示而解了,也是闻思)去悟解佛法的宗要。然后凝住壁观
,从禅观去体证本净的真性。这与一切大乘禅观的不离言教,并无差别。藉教悟
宗,最足以说明达磨禅,着重宗通的修证,而又以『楞伽经』授慧可的传说。由
于达磨禅──宗,离言离想,这才修改『不随他教』为「更不随于言教」(见『
楞伽师资记』),然后演化为不立文字的禅风。不知道「不随他教」,只是大乘
经中:「不由他(教而)悟」,「悟不由他」,自觉自证的意思。并不是说:离
却语言文字去修行。
[P176]
达磨传禅,以『楞伽经』授慧可。所说的藉教悟宗,只是「含生同一真性」
,「性净之理」,并不以唯心为悟处。这惟有从宋译『楞伽』的特重藏识真相,
真识,超越心量(如经说:「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
),真实,实际;以及「修行示真实」,「宗为修行者」的法门,才能看出两者
的一致。后代禅者,多说「明心见性」,「自心是佛」,「即…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