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在吠舍离的尖顶讲堂举行,共经八个月。
被长老们驱逐的跋耆子恶比丘,……一万人举行集会,结集正法,所以这种正法结集称为大会诵。举行大会诵的比丘们,违背正法,破坏根本结集。[38]
《大唐西域记》卷七[39]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岛史》的这段记载指出,当时的佛教僧团已分裂为两派,而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是吠舍离跋耆族系的比丘们提出的“十事”的主张。这十条主张,在上座长老们看来,是“违背师教”、“破坏根本结集”的行为,为了维护佛的教法,他们驱逐了跋耆族系的比丘,并以八位“上首比丘”为首,在耶舍的主持下,七百比丘在吠舍离的尖顶讲堂再次进行结集“正法”,历时八个月完成;而被驱逐的跋耆族系比丘并不服输,一万余人则另行集会,结集他们认可的“正法”,称为“大会诵”。这次结集的具体内容没有记载,但这次结集活动实际上是僧团内部分歧的公开化。从此,统一的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八、大乘结集前面我们介绍的都是小乘三藏的结集。而在一些书里面记载了大乘的结集,关于大乘散在的结集,又有几说不同:一说在王舍城;一说在铁围山间;一说佛世即以有之。
(一)、王舍城结集大乘三藏
《法苑义林章》卷二引《西域记》说:
《西域记》云: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叶波说偈言曰:善哉谛听,阿难闻持,如来称赞集素呾缆藏;我迦叶波集阿毘达磨藏;优波离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毘奈耶藏,雨三月尽集三藏讫。大乘三藏,西域相传亦于此山同处结集,即是阿难、妙吉祥等,诸大菩萨,集大乘三藏。[40]
但是,我们考订今所留的《西域记》原文,并没有一处记载了这样的说法。而在《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说大迦叶等在舍卫城结集的除了声闻藏之外,还有菩萨藏,如彼云:
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集诸罗汉得八亿四千众,来集到忍界听受法言……即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着一处……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41]
(二)、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引《大智度论》记载说,菩萨藏是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的:
弥勒、文殊,将阿难于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42]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结集大乘三藏的是佛的弟子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和阿难等,但是在《金刚仙论》卷一却记载是佛陀自己结集的大乘三藏:
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间,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43]
(三)、佛在世时已有大乘三藏
《分别功德论》说:“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44]”。此大乘经是佛世时,诸菩萨等随闻散记,就已经有了大乘了,但是未必有一个真正像小乘三藏结集的那样一个程序。《分别功德论》又说:“阿难实时升于座,座者师子座也。经所以喻师子座者,师子兽中之王,常居高地,不处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无畏,阿难无量博闻,于声闻中独步无畏,故曰无畏座也。(阿难升高座如此也)弥勒称善快哉说:(弥勒所以下者,惧阿难合菩萨法在三藏,大小不别也。)鍮金同贯,是以殷懃,劝请分部[45]”。西土习惯以三藏对方等而言,三藏代表小乘教,方等才代表大乘教。汉魏时期,乃至南北朝时期西土来华诸译师中精通三藏的,大部分都是小乘法师。天台宗也称小乘教为三藏教。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可以证明大乘经未必经过像小乘经那样严格的结集的。
结语由于印度是不注重历史的国度,所以致使佛教史上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得不到很好的掌握,就比如第一次三藏的结集,在人数上有五百、一千两种不同的说法;在地址上、在藏数上、在结集三藏的次序上、在主持人上、在三藏内容上、有没有窟内窟外的结集上、有没有大乘三藏的结集上都不是很清楚。而现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又记载得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说法,致使我们今天对第一次结集还是处于模糊的状态。
本文也只是一种介绍性的文章,让大家了解佛教史上有多少种关于第一次结集的文献资料。不论上面记载的有多么的复杂,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正是由于这次结集,才使得佛教保存下来。如果没有第一次的结集,那么,佛教也有可能随着佛陀以及佛弟子的灭度而在这个世间消失。所以,我们今天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感恩当时以大迦叶、阿难为首的诸大阿罗汉,是他们让我们今天也能看见佛经,听闻佛法。
(责任校对:法恩)
--------------------------------------------------------------------------------
[1] 《大正藏》第23册,第447页上。
[2]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中。
[3] 《大正藏》第23册,第447页中。
[4] 《大正藏》第22册,第190页下。
[5]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6]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下。
[7] 《大正藏》第51册,第922页中。
[8]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下。
[9]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10] 《大正藏》第51册,第922页中。
[11] 《大正藏》第49册,第4页上。
[12]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下、68上。
[13] 《大正藏》第45册,第268页上。
[14]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中。
[15] 《大正藏》第21册,第190页下、191页上。
[16] 《大正藏》第26册,第3页上。
[17]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
[18] 《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
[19] 《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第1册,中华书局,第6页。
[20] 《大正藏》第22册,第447页下。
[21] 《大正藏》第26册,第3页上。
[22] 《大正藏》第42册,第113页中。
[23] 《大正藏》第22册,第448页中。
[24]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上。
[25] 《大正藏》第24册,第407页中。
[26] 《大正藏》第25册,第69下页。
[27] 《四分律》卷54,《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
[28] 《摩诃僧祇律》卷32,《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
[29] 《大正藏》第25册,第69页下。
[30] 《大正藏》第24册,第408页上。
[31] 《大正藏》第50册,第113页中。
[32]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
[33] 《大正藏》第24册,第818页中。
[34] 《大正藏》第24册,第676页上。
[35]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上。
[36] 《大正藏》第51册,第923页上。
[37]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
[38]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39] 《大正藏》第51册,第909页中。
[40]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
[41] 《大正藏》第12册,第1058页上。
[42]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
[43] 《大正藏》第25册,第800页下-801页上。
[44]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中。
[45]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下。
《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通行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