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通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集,在吠舍離的尖頂講堂舉行,共經八個月。

  被長老們驅逐的跋耆子惡比丘,……一萬人舉行集會,結集正法,所以這種正法結集稱爲大會誦。舉行大會誦的比丘們,違背正法,破壞根本結集。[38]

  《大唐西域記》卷七[39]亦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島史》的這段記載指出,當時的佛教僧團已分裂爲兩派,而導致這種分裂的原因是吠舍離跋耆族系的比丘們提出的“十事”的主張。這十條主張,在上座長老們看來,是“違背師教”、“破壞根本結集”的行爲,爲了維護佛的教法,他們驅逐了跋耆族系的比丘,並以八位“上首比丘”爲首,在耶舍的主持下,七百比丘在吠舍離的尖頂講堂再次進行結集“正法”,曆時八個月完成;而被驅逐的跋耆族系比丘並不服輸,一萬余人則另行集會,結集他們認可的“正法”,稱爲“大會誦”。這次結集的具體內容沒有記載,但這次結集活動實際上是僧團內部分歧的公開化。從此,統一的僧團分裂爲上座部和大衆部兩大派。

  八、大乘結集前面我們介紹的都是小乘叁藏的結集。而在一些書裏面記載了大乘的結集,關于大乘散在的結集,又有幾說不同:一說在王舍城;一說在鐵圍山間;一說佛世即以有之。

  (一)、王舍城結集大乘叁藏

  《法苑義林章》卷二引《西域記》說:

  《西域記》雲: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葉波說偈言曰:善哉谛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贊集素呾纜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優波離持律明究,衆所知識,集毘奈耶藏,雨叁月盡集叁藏訖。大乘叁藏,西域相傳亦于此山同處結集,即是阿難、妙吉祥等,諸大菩薩,集大乘叁藏。[40]

  但是,我們考訂今所留的《西域記》原文,並沒有一處記載了這樣的說法。而在《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七說大迦葉等在舍衛城結集的除了聲聞藏之外,還有菩薩藏,如彼雲:

  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集諸羅漢得八億四千衆,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即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著一處……最初出經胎化藏爲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叁、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爲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41]

  (二)、鐵圍山間結集大乘叁藏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引《大智度論》記載說,菩薩藏是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與阿難于鐵圍山間結集的:

  彌勒、文殊,將阿難于鐵圍山間集大乘叁藏爲菩薩藏。[42]

  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結集大乘叁藏的是佛的弟子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和阿難等,但是在《金剛仙論》卷一卻記載是佛陀自己結集的大乘叁藏:

  如來在鐵圍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間,無量諸佛共集于彼,說佛話經訖,欲結集大乘法藏。複召集徒衆,羅漢有八十億那由他、菩薩衆有無量無邊恒河沙不可思議,皆集于彼。[43]

  (叁)、佛在世時已有大乘叁藏

  《分別功德論》說:“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44]”。此大乘經是佛世時,諸菩薩等隨聞散記,就已經有了大乘了,但是未必有一個真正像小乘叁藏結集的那樣一個程序。《分別功德論》又說:“阿難實時升于座,座者師子座也。經所以喻師子座者,師子獸中之王,常居高地,不處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無畏,阿難無量博聞,于聲聞中獨步無畏,故曰無畏座也。(阿難升高座如此也)彌勒稱善快哉說:(彌勒所以下者,懼阿難合菩薩法在叁藏,大小不別也。)鍮金同貫,是以殷懃,勸請分部[45]”。西土習慣以叁藏對方等而言,叁藏代表小乘教,方等才代表大乘教。漢魏時期,乃至南北朝時期西土來華諸譯師中精通叁藏的,大部分都是小乘法師。天臺宗也稱小乘教爲叁藏教。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可以證明大乘經未必經過像小乘經那樣嚴格的結集的。

  結語由于印度是不注重曆史的國度,所以致使佛教史上一些有名的曆史事件得不到很好的掌握,就比如第一次叁藏的結集,在人數上有五百、一千兩種不同的說法;在地址上、在藏數上、在結集叁藏的次序上、在主持人上、在叁藏內容上、有沒有窟內窟外的結集上、有沒有大乘叁藏的結集上都不是很清楚。而現存下來的文獻資料,又記載得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說法,致使我們今天對第一次結集還是處于模糊的狀態。

  本文也只是一種介紹性的文章,讓大家了解佛教史上有多少種關于第一次結集的文獻資料。不論上面記載的有多麼的複雜,我們始終不能忘記的是,正是由于這次結集,才使得佛教保存下來。如果沒有第一次的結集,那麼,佛教也有可能隨著佛陀以及佛弟子的滅度而在這個世間消失。所以,我們今天也要懷著感恩的心情,感恩當時以大迦葉、阿難爲首的諸大阿羅漢,是他們讓我們今天也能看見佛經,聽聞佛法。

  (責任校對:法恩)

  --------------------------------------------------------------------------------

  [1] 《大正藏》第23冊,第447頁上。

  [2] 《大正藏》第25冊,第67頁中。

  [3] 《大正藏》第23冊,第447頁中。

  [4] 《大正藏》第22冊,第190頁下。

  [5] 《島史》,韓廷傑譯,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6] 《大正藏》第25冊,第67頁下。

  [7] 《大正藏》第51冊,第922頁中。

  [8] 《大正藏》第22冊,第968頁中、下。

  [9] 《島史》,韓廷傑譯,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10] 《大正藏》第51冊,第922頁中。

  [11] 《大正藏》第49冊,第4頁上。

  [12] 《大正藏》第25冊,第67頁下、68上。

  [13] 《大正藏》第45冊,第268頁上。

  [14] 《大正藏》第25冊,第67頁中。

  [15] 《大正藏》第21冊,第190頁下、191頁上。

  [16] 《大正藏》第26冊,第3頁上。

  [17] 《大正藏》第22冊,第968頁中。

  [18] 《大正藏》第22冊,第491頁下。

  [19] 《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第1冊,中華書局,第6頁。

  [20] 《大正藏》第22冊,第447頁下。

  [21] 《大正藏》第26冊,第3頁上。

  [22] 《大正藏》第42冊,第113頁中。

  [23] 《大正藏》第22冊,第448頁中。

  [24] 《大正藏》第45冊,第270頁上。

  [25] 《大正藏》第24冊,第407頁中。

  [26] 《大正藏》第25冊,第69下頁。

  [27] 《四分律》卷54,《大正藏》第22冊,第968頁中。

  [28] 《摩诃僧祇律》卷32,《大正藏》第22冊,第491頁下。

  [29] 《大正藏》第25冊,第69頁下。

  [30] 《大正藏》第24冊,第408頁上。

  [31] 《大正藏》第50冊,第113頁中。

  [32] 《大正藏》第22冊,第968頁中。

  [33] 《大正藏》第24冊,第818頁中。

  [34] 《大正藏》第24冊,第676頁上。

  [35] 《大正藏》第25冊,第32頁上。

  [36] 《大正藏》第51冊,第923頁上。

  [37] 《大正藏》第45冊,第270頁下。

  [38] 《島史》,韓廷傑譯,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

  [39] 《大正藏》第51冊,第909頁中。

  [40] 《大正藏》第45冊,第270頁下。

  [41] 《大正藏》第12冊,第1058頁上。

  [42] 《大正藏》第45冊,第270頁下。

  [43] 《大正藏》第25冊,第800頁下-801頁上。

  [44] 《大正藏》第25冊,第32頁中。

  [45] 《大正藏》第25冊,第32頁下。

  

《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通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