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禮大師的生平及思想
佛智法師
一、大師的生平及行履
知禮大師,俗姓金,字約言,四明(今浙江省甯波地區)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誕生。其家族有悠遠的信佛傳統,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居士。
大師少年時“神宇清粹,不與衆倫”。(《佛祖統記》)公元966年,值遇慈母去世,悲痛欲絕,回首往事,不勝淒滄,遂深感世事無常,生命危促,思擇再叁,萌發出家修道之念,獲父允諾,即入太平興國寺,投禮洪選和尚剃染出家。大師披缁在身,侍奉師長,恭聆法音,聰明好學,謹遵教誡,深得同門歡喜。十五歲時,大師圓受具足戒,專政律學,恪守僧製。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大師滿二十歲,依止天臺山螺溪傳教院寶雲義通大師(公元927—988年)學習天臺教觀。起初,有位首座老比丘,以其爲後學,心存輕視之想,訓誡曰:“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大師問曰:“何謂法界
”首座曰:“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是也。”大師反诘曰:“既圓融無礙,何有次第
”首座啞然無語,面有赤色,再不敢以年齡相貌取人。(《佛祖統記》)
首座之事既經傳出,衆人驚異大師思維敏捷,辯才無礙。大師亦深知自己雖然出家日久,但于教理還未能登堂入室,以窺一豹,因此,謙恭自守,多處討教,勤勉刻苦,專心于慧業,不敢起絲毫驕慢之心,經過叁年精進修學,大悟天臺圓頓奧旨。于是,寶雲大師命之接替自己,登臺說法。大師意氣風發,奮然作聲,女口珠妙語,雅俗共賞,闡理精辟,圓融無礙,聽者如醉如癡,莫不歎服。與慈雲遵式大師一同成爲“寶雲門下二神足”。
宋太宗瑞拱元年(公元988年),義通大師舍報圓寂。大師繼主傳教院,弘宗演教,法席隆盛。
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大師受請移錫四明祥符寺,大開講席,學徒雲集,不久,人多寺小,不敷應用,遂移駐城東南隅的保恩院,聚衆講法,修忏悔等事。翌年,保恩院院主顯通長老感佩大師的懿德嘉行,舍出此院予大師作“長講天臺教法的十方住持之地”。此後,大師聲名遠播,如日中天,深得十方敬仰。
宋鹹平六年(公元l003年),44歲時,日本高僧寂昭等攜帶其國天臺學者源信有關天臺教理的二十七條疑問請教知禮大師,大師一一作答。此後,依次撰述《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觀心二百問》等著作,大弘天臺教觀雙美之旨,遂使天臺宗蔚然再興。
宋大中祥符叁年(公元lOlO年),保恩院蒙皇帝賜名爲延慶寺,大師住持寺務之余“竭力盡心,誓願流通天臺教觀”。(《尊者實錄》《大正藏》卷四六第919頁下)精勤講學,修觀著述,並廣作忏事,從不使時間空過。所以,遵式大師贊曰:“于今山家一教,旋觀海內,唯兄一人而已。”
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大師爲了普利大衆,特創設念佛施戒法會,結聚僧俗善信一萬余人,同修念佛法門,大弘彌陀淨土思想。
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丞相寇准奏請朝廷褒獎知禮大師。宋真宗禦賜紫衣袈裟,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加封“法智大師”的尊號。其間,大師悲憫衆生鄙陋無知,感憤學者偏異佛法,故欲焚身供佛,警策世人,後因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的苦苦挽留,誠請住世,並及遵式大師等長老和弟子的誡勸力谏,才不得已改變初衷。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師在傳教之余,勤力筆耕,撰寫《修忏要旨》、《觀音別行玄義記》、《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等法典,形成完整的天臺教學思想體系。
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正月十五日,大師結跏趺坐安處法堂,召集學法僧俗徒衆,咐囑後事,簡宣《法華經》奧義後,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百遍,灑脫而逝,春秋六十九,戒臘五十四。
後人尊之爲天臺宗第十七祖,世稱“四明尊者”。大師的入室法子衆多,傑出者如:廣智、尚賢、神照、本如等叁十余人,後皆弘化一方,導倡宗風,傳佛心燈。
大師盛宏天臺宗義,以樹立天臺正統思想爲己任,針對一部分天臺宗教徒混淆了天臺宗與華嚴宗思想的狀況,展開叁次大論戰,前後曆時叁四十年。稱自家學說爲“山家”。廣破諸異說(山外派及華嚴學者),獲得了巨大勝利,匡濟宗統,闡明諸祖正法義,從而使天臺宗影響力大大超越華嚴諸宗,呈現出極爲興旺之勢。
大師在撥亂反正、標宗明旨的弘法過程中,著述繁多,現作簡介:
二、大師的著作
(1)《金光明文句記》,十二卷。內容:論釋天臺宗重要教義,破斥山外派的異解,對性惡論、叁谛、叁觀、法身、有相、叁識等中心議題詳細地加以闡述。
(2)《金光明經釋難扶宗記》,一卷。內容:批駁山外派的異見,扶正天臺宗義,講述修習止觀,當以觀心爲重;法性法相,理事無礙,當體圓融;若心若法,皆是金光明不可思議妙覺真女口。闡明廣本觀心之義,唱妄心觀。
(3)《觀音玄義記》,四卷。內容;乃智者大師所著《觀音玄義》的注釋,書中對別理隨緣、性惡說等有精辟獨到的見解。
(4)《四明十義書》,二卷。內容:從十個方面與山外派學者論辯,闡明離法性而觀心,只能是妄心觀,並非如山外派主張的真心觀等論題。本書是宋代山外與山家派“往返各五、綿曆七年”論爭的內容總結,包括了知禮大師思想的主體部分,極富有學術研究價值。
(5)《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一卷。內容:講述攝萬念歸一心,以十六種觀法求生淨土等方便解脫道。
(6)《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內容,是對湛然大師所作《法華玄義釋箋》卷十四最後一部分“十不二門”的解釋和演秘。書中提出妄心觀、兩重能所、理具事造等論題,對山外派的異說力口以駁斥。
(7)《修忏要旨》,一卷。內容:結集大乘佛典中記載的修忏消災諸法,以《摩诃止觀》和《法華叁昧儀》中記載的忏摩方式力口以融攝,指導行者如法實踐。
(8)《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內容:闡述修行淨土法門當以妙觀作導規,圓彙于心,即心念佛,即能感得四種淨土的思想。
大師另有《觀音經義收記》、《金光明玄義拾遺記》、《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法智遺論解謗書》、《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金光明最勝忏儀》、《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大量法寶流傳于世。
叁、大師的思想
1、妄心觀
天臺宗極力倡導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方式,勸化行者研教、明理、實行、證果。因此,臺宗曆代宜師都十分重視觀門的理論體系嚴密圓滿和契機契理。
智者大師在《金光明經玄義》廣本中提出“觀心”的論題,即“以心觀心”的特殊體悟諸法實相的方式。到了宋代,臺宗內部對觀心等問題産生了嚴重的分岐,從而導致了長達叁四十年的學術爭鳴。其中,以知禮大師爲代表的山家派爲了扶正宗義,對以晤恩大師爲代表的山外派異說大加批斥。
知禮大師認爲“觀心”就是要將所觀之法集中到心上來認真谛察,強調“妄心觀”,即:觀心的目的在于轉凡心而實現理心,如果抛舍一念妄心(日常的一念),那麼圓觀即無從安立。若觀理心,則根本無須立觀。因爲真性理心本來就不是對象性的法,所以,其不能作觀察的對象。由此看來,唯有元明妄心才能成爲觀察谛審的對象,要即此妄心方能觀顯叁谛圓融的妙理。因此,大師講:“今欲顯于妙理,須破染中因果,將總無明心一念陰識爲境,以十乘觀破之,使染中妙理顯現,成于佛界常住之陰。”《十義書》卷上明確地指出行者欲入聖流,超出輪回,必須以十乘妙觀爲能觀,以無始無明爲所觀,從中攝取“一念陰識”(凡夫日常生活中的一閃念)爲觀境,逐步體悟性具本有,圓融無礙的諸法實相,趣證佛果。有力地反駁了山外派只講觀實相,不講觀心的主張。
知禮大師對山外派著名領袖慶昭大師所講的:“不獨約真心說唯心,亦不須約妄心論唯心,蓋約真妄合論說唯心義”提出質疑,指出山外派的這種真實妄合論的調和說並不符合“不變則色心諸法俱真,隨緣則色心諸法俱妄”的世界本來面目。如來藏性真圓融,清淨本然,常恒不變,乃宇宙萬法之本體;阿梨耶識隨緣變現,生成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如來藏真實不變,阿梨耶識所産生的世界變幻不實。因此,二者代表了兩種世界的差異,不能簡單地拼合爲一。
大師認爲凡夫的心是一體兩面,一面是隨緣之心,即妄心;一面是不變之性,即佛性。前者是特殊的主觀認識,是隨著客觀外境的不斷變化而隨機轉變的;而後者則是普遍的理性,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大師主張通過對第六意識(妄心)作智慧的觀察,從而體悟真心,成就佛果。可知,這種以色心實相論爲出發點的妄心觀法與山外派以第八識、第九識的唯心觀(真心觀)顯然不同,並且在度生的事業上,更比山外派善巧方便,真可謂叁機普被,利鈍全收。
2、別理隨緣
知禮大師在與山外派學者論辯的過程中,隨著對智者大師、湛然大師等臺宗諸祖的學說所作的充分發揮和深刻的演秘,其思想亦變得愈來愈精邃。
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曰:“他宗明一理隨緣作差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隨緣時則有差別,不隨緣時則無差別;故知一性與無明和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體不二,以除無明無差別故……應知不談理具,單說真如隨緣,仍是離義……故知他宗極圓,祗雲性起,不雲性具,深可思量。”即認爲真如緣起的涵義,別、圓二教所說不同,別教所講的真如,超然在差別的事相之外,亦即是和事相隔別的理體”,其隨緣所生的一切法,生法的功用全在于無明。所以稱爲“別理”,或稱作“但理”。圓教則認爲真如理體中本來具足差別的事相,事理相即,融彙貫通,其隨緣而作一切諸法,乃是舉體隨緣,舉體不變,即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可知圓教的隨緣是立足于…
《知禮大師的生平及思想(佛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