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通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经。其代表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分律》。《四分律》卷五十四记载说:

  二律并一切犍度调部毘尼增一都集,为毘尼藏。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阿难法毘尼,白如是。时阿难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大迦叶问我答,白如是。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17]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先结集了律藏之后,才由大迦叶问,阿难答而结集的经藏,除了《四分律》之外,《五分律》、《十诵律》、《善见律毗婆沙》等记载的都是先律后经。《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智度论》、《撰集三藏及杂藏传》等,各传记亦是记载的是先律后经。但是在《摩诃僧祇律》中,却记载的是先经后律。

  时尊者大迦叶问众坐言:今欲先集何藏?众人咸言:先集法藏。复问言:谁应集者?比丘言:长老阿难。……次问:谁复应集毗尼藏者,又言:长老优波离。[18]

  《周叔珈佛学论著全集》第一册中讲这一点时,介绍说:“先律后经是修持次第,先经后律是理解次第。”[19]

  五、结集主持对于结集主持人的记载,对经藏的结集人阿难是没有异议的,但是,结集律藏和结集论藏的主持人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了。在诸部律中,记载的都是优波离尊者结集的律藏,如《十诵律》序中说:

  摩诃迦叶自行乞食,食竟,出城还至精舍。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思惟。何等比丘能诵毘尼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当从此人集毘尼。即念优波离比丘,佛常赞诵毘尼,比丘中明了第一。[20]

  《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善见律毗婆沙》卷一,《阿育王传》卷四,《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十诵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二,《阿育王论》卷六,《大唐西域记》卷九,等等,都记载的是优波离尊者结集的律藏。然而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记载的却是阿难结集的律藏:

  阿难以经 为大众说 尽集诸经 以为一藏 律为二藏 大法三藏 经录阿含 戒律大法 三分正等 以为三藏 已说大本 录诸异法 合集众杂 复为一藏。[21]

  《毗尼母经》卷四,《迦叶结经》中记载都是阿难结集的律藏。至于论藏的结集方面,说法就更多了。在《阿育王传》卷四中介绍的是迦叶结集的论藏:

  尊者迦叶作是念,我今当自诵摩得勒伽藏。即告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道分、四难行道、四易行道、无诤三昧、愿智三昧、增一之法、百八烦恼、世论、记结使、记业、记定慧等记。[22]

  《大唐西域记》卷九,《付法藏传》卷一,《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卷三等记载的都是迦叶结集的论藏。但在《十诵律》卷六十中记载的却是阿难结集的论藏:

  长老摩诃迦叶思惟,何等比丘诵修妬路、阿毘昙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我等当从此人,集修妬路、阿毘昙。实时作是念,佛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比丘中最第一,持一切修妬路,一切阿毘昙。迦叶思惟竟,僧中唱:大德僧听,是阿难比丘好善学人,佛常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中最第一,我等从是人,了了问修妬路阿毘昙集。[23]

  《四分律》卷五十四,《迦叶结经》,《毗尼母经》卷四,《大智度论》卷二等都记载的是阿难结集的论藏。而在《法苑义林章》引《部执异论疏》中记载的是富楼那结集的论藏:

  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令富娄那诵阿毘昙名对法藏,令优波离诵毘奈耶名为律藏。[24]

  但是在缅甸所传的佛教中,却记载了与这上面完全不一样的说法。他们记载的是阿逸楼陀结集的论藏。

  六、三藏内容关于三藏的内容,这里主要讲的是经藏的部分。因为律藏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他们分别由僧尼两部毗奈耶、受戒等犍度和问答、分别等构成的。经藏的内容有四部和五部两说。四部经藏,这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长、中、增一、杂四部《阿含》,五部则是在四部的基础上加上《杂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二都记载的是四部:

  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25]

  大迦叶语阿难,从转*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26]

  关于五部的记载,主要表现在律部里面,如《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毗尼母经》、《善见律毗婆沙》等律部中:

  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27]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28]

  上面都是关于经藏的记载。而关于论藏的记载,便大有出入了。有主张论藏同经藏、律藏一样,都是佛亲口所说的。如《大智度论》卷二云:

  佛在何处初说阿毘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于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毘昙藏。[29]

  《十诵律》也记载的是佛亲口所说的论藏。又有主张分别法相是阿毘昙藏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十云:

  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30]

  《阿育王传》也同此说[31]。又《四分律》说:“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32]《毗尼母经》也说:“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33]

  上面所说的都是佛亲口所讲的论藏,在《善见律毗婆沙》中,记载的却是佛弟子所作的论藏。

  问曰:何谓阿毘昙藏?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钵叉、逼伽罗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昙藏。[34]

  在《分别功德论》[35]中,说论藏又名大法藏,是迦旃延撰集众经,抄撮要慧。适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但是,事实上也只有现在所传的《六足论》之一的《施设足论》是迦旃延所造,而非全部论藏。此外还有舍利弗的《集异门足论》和目犍连所造的《法蕴足论》。

  七、窟内外之结集关于窟内窟外的结集的问题,一般都认为,佛灭以后第一个一百年中,和合一味,无有异见。百年之后才分为大众、上座二部。第一次结集是五百大阿罗汉在一处结集的。但是在《大唐西域记》卷九却记载了窟内窟外的结集:

  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呪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36]

  《法苑义林章》引《部执异论疏》也说有窟内窟外的结集:

  部执异论疏云: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令富娄那诵阿毘昙名对法藏;令优波离诵毘奈耶名为律藏。此时乃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人。一由羯磨讫,不听后来入众,恐破羯磨,得偷兰遮罪;二由不令众杂,唯五百人共大迦叶能相领解,余则不尔,故不听入众,虽有二处各自结集,情见未分,犹同理解。……界外之众其数既多,故时皆号为多众也。界内之众,迦叶上首。世尊自说迦叶为上座,佛灭之后,为弟子依故,时皆号为上座也。[37]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他们记载的第一次结集也只以大迦叶为首的窟内结集,没有窟外的结集。有大众部和上座部之分是在第二次结集的时候,根据斯里兰卡的《岛史》记载:

  过第一个百年而达第二个百年的时候,上座说之上人,发生极大分裂。吠舍离的一万二千名跋耆子比丘,在吠舍离胜都集会,宣布十事。他们在弘扬佛法时提出角盐净、二指净、村内净、住所净、事后同意净、惯律净、不搅乱净、不发酵棕榈汁净、金银净、无缘座具净。他们违背师教,宣扬错误虚假的教法和虚假的戒律,破坏了佛教真义和教法。

  为了对他们进行反驳,佛陀的很多声闻,十二万胜者子举行集会。在这次集会当中,有八位上首比丘,他们很像导师,是大龙象,伟大无比。……这八位具有伟大神通力的比丘,为了净化他们自己的教义,把恶比丘驱逐出去,破斥他们的邪恶说教。比丘们挑选七百名最优秀的阿罗汉,举行蒸发结集。这就是第二次结…

《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通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