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
通行
【内容提要】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的当年,就有了三藏的第一次结集。这次结集在时间上,大家是给予了肯定。但是,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即结集的人数、地址、藏数、次序、主持人、三藏内容、窟内窟外和大乘结集,学界乃至教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印度是不注重历史的国度,然而,从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来看,也对这一次结集的记载千差万别。为此,笔者试图对第一次结集的有关文献做系统的整理,为大家了解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提供资料。
【关键词】 结集 三藏 迦叶 阿难 大乘结集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前言印度古来又称作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干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故称为“五天”。当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十六大国,数百小国。在十六大国之中,佛住在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和乔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为最久。王舍城外有五山,五山之一耆阇崛山是释迦如来的根本道场。由于摩揭陀国的历代国王威势之盛,屡次征服全印,因而佛教的昌隆也随着摩揭陀国的大力提倡而盛传五印度。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宣扬无上大法,弘化四十余年,八十岁时,在前往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间灭度。佛陀入灭以后,有愚痴比丘欢喜,认为佛陀圆寂之后,就可以随便做什么了。对于此,《十诵律》序记载的很清楚: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语诸比丘:我昔时从波婆城,将五百比丘向拘尸城。尔时有一顽愚不善及老比丘,出恶口言,彼长老常言:应当行是,不应行是,我今得自在,所欲便作,不欲便止。是愚痴比丘作是语时,唯我独闻,余无知者,是诸天神力之所隐蔽。复有一比丘,在我前说,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善言不善,不善言善[1]。
《大智度论》卷二“初品总说如是我闻”亦有长篇记载了这件事情,但是,与上面所讲的大迦叶听到有不善比丘说的言语有所不同:
是时大迦叶思惟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2]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大众都受到佛陀的教化,而虔心地在佛陀周围修行。但是,佛陀一圆寂,一些不善的比丘就觉得佛陀去世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这样就没有人可以约束他们了。当大迦叶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之中非常的痛苦,于是就召集诸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于佛灭后的第一个夏安居日,结集如来一代所说经律论。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结集的原意是经过大会的讨论、勘定而得到全体同意通过的意思。关于这次的结集,时间上,各经典记载完全一致,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记载,却有诸多之不同:
一、结集人数对于人数的记载,基本上是五百大阿罗汉。《十诵律》序中讲: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僧中取五百少一比丘,一一称字。是诸比丘,皆读三藏,得三明,灭三毒,皆得共解脱。摩诃迦叶僧中唱:大德僧听:是五百少一比丘,称名字,皆读三藏,得三明,灭三毒,皆得共解脱,若僧时到,僧忍听。是五百少一比丘,皆是集法人,如是白。尔时长老阿难在僧中,长老大迦叶思惟,是阿难好善学人,佛说阿难于多闻人中最第一,我等今当使阿难作集法人。[3]
《五分律》的记载也是同样的五百比丘:
于是迦叶作是念,何许多有饮食床坐卧具,可得以资给集毗尼。唯见王舍城足以资给,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罗汉应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作是制已,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4]
斯里兰卡所著《岛史》、《大史》的记载也同样是五百比丘,而这五百比丘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最先掌握”者及其他“长老”,故称这次结集为“长老说”、“最初说”,这次结集的内容又被称为“九分教”。《岛史》记载说:“五百长老坐于殊胜的七叶窟内,把导师佛陀的教诲区分为九种:修多罗、祗夜、和迦罗那、阇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罗九分教。长老们将此不灭正法,以品、五十集、相应、集等为名进行分类,编纂成称为经的阿含藏[5]”。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善见律》卷一等记载的都是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然而,在《大智度论》卷一的记载却不相同:
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问曰: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故正选取千人,不多取耶?答曰: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是时王教勅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贳王不断是法。尔时大迦叶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6]
从这段记载我们就看出了,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大迦叶选择的是千人,而不是五百比丘。唐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记载的同样是千人结集:
是尊者摩诃迦叶在此与九百九十九大阿罗汉,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为集法藏诸大罗汉建此堂宇。[7]
在《出三藏记集》中,僧祐法师依《大智度论》中介绍而记载的,所以同样记载的为千人。然而在《四分律》中,却记载了与前面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大迦叶先与五百大阿罗汉结集已了,后来富楼那又率五百阿罗汉来,迦叶与之重结集一次,前后合有千人。
时长老富罗那,闻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即与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叶所,语如是言:我闻大德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我亦欲豫在其次闻法。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此比丘,更问优波离,乃至集为三藏。[8]
从上面列出的记载来看,诸大部律记载都是五百结集,但是也有少部分记载是一千比丘结集的。唯《四分律》记载有所不同。
二、结集地址关于结集的地址,各书中记载的基本上是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如斯里兰卡的《岛史》记载:
五百长老坐于殊胜的七叶窟内,把导师佛陀的教诲区分为九种:修多罗、祗夜、和迦罗那、阇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罗九分教。长老们将此不灭正法,以品、五十集、相应、集等进行分类,编纂成称为经的阿含藏。[9]
然而在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说这次结集的地址是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西南山阴石室。如彼云:
竹林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诃迦叶,在此与九百九十九大阿罗汉,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前有故基。[10]
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记载的却是僧伽尸城:
佛涅槃后,迦叶阿难等,于摩竭国僧伽尸城北,造集三藏正经及杂藏经。[11]
虽然这里讲的是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西南山阴石室,僧伽尸城,因其翻译之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称,其实质是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但是在《大智度论》卷二中,所讲的却是在耆阇崛山:
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12]
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对耆阇崛山的地理位置作了具体的介绍:
山城北门外西南山之阴,真谛云王舍城七叶岩,集藏传云僧伽尸城北,三说同也。大智度论云耆阇崛山结集者非也,此山在王宫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阳。结集在大城北门外,记迹现存,故知非也。[13]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书中对结集地点的记载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还是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唯一的不同就是《大智度论》的记载,但是在王舍城结集的地点还是没有变的。
三、结集藏数对于结集藏数的记载,基本上记载都是经律论三藏。如《大智度论》卷二中所云:
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14]
从这段文字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大迦叶结集的是三藏。《四分律》、《十诵律》等所记载的也是结集的三藏。但是,在《五分律》卷三十的记载中,却只有经律二藏,没有论藏:
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于是迦叶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于僧中问优波离毗尼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迦叶复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欲于僧中问阿难修多罗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15]
《摩诃僧祇律》、《善见律毗婆沙》与《五分律》的记载都是一样的,只有经律二藏,而没有论藏。但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却又有不同的说法,这里面记载的是经、律、论、杂四藏。
阿难以经,为大众说,尽集诸经,以为一藏,律为二藏,大法三藏,经录阿含,戒律大法,三分正等,以为三藏。已说大本,录诸异法,合集众杂,复为一藏。[16]
在《分别功德论》中也记载的是经、律、论、杂四藏。《法苑义林章》中说《摩诃僧祇律》也主张是结集四藏。但是,仔细考订之后,《摩诃僧祇律》所说的杂藏,其实是指《四阿含》之外的杂藏经,这个仍然是经藏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经藏之外别立的杂藏。
四、结集次序对于结集次序,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律部的记载为先律后…
《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通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