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
通行
【內容提要】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當年,就有了叁藏的第一次結集。這次結集在時間上,大家是給予了肯定。但是,還有很多相關的問題,即結集的人數、地址、藏數、次序、主持人、叁藏內容、窟內窟外和大乘結集,學界乃至教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印度是不注重曆史的國度,然而,從中國古代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來看,也對這一次結集的記載千差萬別。爲此,筆者試圖對第一次結集的有關文獻做系統的整理,爲大家了解佛教曆史上的第一次結集提供資料。
【關鍵詞】 結集 叁藏 迦葉 阿難 大乘結集
【作 者】中國佛學院法師。
前言印度古來又稱作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幹笃、賢豆、呬度、印第亞、印特伽羅、末睇提舍、婆羅門國、沐胥、阿離耶提舍、因陀羅婆陀那。有東、西、南、北、中之分,故稱爲“五天”。當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十六大國,數百小國。在十六大國之中,佛住在摩揭陀國都城王舍城和喬薩羅國的都城舍衛城爲最久。王舍城外有五山,五山之一耆阇崛山是釋迦如來的根本道場。由于摩揭陀國的曆代國王威勢之盛,屢次征服全印,因而佛教的昌隆也隨著摩揭陀國的大力提倡而盛傳五印度。
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出現于世間,宣揚無上大法,弘化四十余年,八十歲時,在前往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雙樹間滅度。佛陀入滅以後,有愚癡比丘歡喜,認爲佛陀圓寂之後,就可以隨便做什麼了。對于此,《十誦律》序記載的很清楚:
爾時長老摩诃迦葉語諸比丘:我昔時從波婆城,將五百比丘向拘屍城。爾時有一頑愚不善及老比丘,出惡口言,彼長老常言:應當行是,不應行是,我今得自在,所欲便作,不欲便止。是愚癡比丘作是語時,唯我獨聞,余無知者,是諸天神力之所隱蔽。複有一比丘,在我前說,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善言不善,不善言善[1]。
《大智度論》卷二“初品總說如是我聞”亦有長篇記載了這件事情,但是,與上面所講的大迦葉聽到有不善比丘說的言語有所不同:
是時大迦葉思惟思惟:我今雲何使是叁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叁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2]
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大衆都受到佛陀的教化,而虔心地在佛陀周圍修行。但是,佛陀一圓寂,一些不善的比丘就覺得佛陀去世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這樣就沒有人可以約束他們了。當大迦葉聽到這樣的話時,內心之中非常的痛苦,于是就召集諸阿羅漢五百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畢缽羅窟,于佛滅後的第一個夏安居日,結集如來一代所說經律論。這就是“第一次結集”,又稱爲“五百結集”。結集的原意是經過大會的討論、勘定而得到全體同意通過的意思。關于這次的結集,時間上,各經典記載完全一致,但對以下幾個方面的記載,卻有諸多之不同:
一、結集人數對于人數的記載,基本上是五百大阿羅漢。《十誦律》序中講:
爾時長老摩诃迦葉,僧中取五百少一比丘,一一稱字。是諸比丘,皆讀叁藏,得叁明,滅叁毒,皆得共解脫。摩诃迦葉僧中唱:大德僧聽:是五百少一比丘,稱名字,皆讀叁藏,得叁明,滅叁毒,皆得共解脫,若僧時到,僧忍聽。是五百少一比丘,皆是集法人,如是白。爾時長老阿難在僧中,長老大迦葉思惟,是阿難好善學人,佛說阿難于多聞人中最第一,我等今當使阿難作集法人。[3]
《五分律》的記載也是同樣的五百比丘:
于是迦葉作是念,何許多有飲食床坐臥具,可得以資給集毗尼。唯見王舍城足以資給,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羅漢應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作是製已,五百羅漢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補治房舍臥具,二月遊戲諸禅解脫,叁月然後共集一處。[4]
斯裏蘭卡所著《島史》、《大史》的記載也同樣是五百比丘,而這五百比丘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最先掌握”者及其他“長老”,故稱這次結集爲“長老說”、“最初說”,這次結集的內容又被稱爲“九分教”。《島史》記載說:“五百長老坐于殊勝的七葉窟內,把導師佛陀的教誨區分爲九種:修多羅、祗夜、和迦羅那、阇伽陀、優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羅九分教。長老們將此不滅正法,以品、五十集、相應、集等爲名進行分類,編纂成稱爲經的阿含藏[5]”。
《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善見律》卷一等記載的都是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然而,在《大智度論》卷一的記載卻不相同:
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叁明禅定自在,能逆順行諸叁昧皆悉無礙,誦讀叁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問曰: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故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答曰: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阇贳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6]
從這段記載我們就看出了,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大迦葉選擇的是千人,而不是五百比丘。唐玄奘法師所撰的《大唐西域記》卷九中,記載的同樣是千人結集:
是尊者摩诃迦葉在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如來涅槃後結集叁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爲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7]
在《出叁藏記集》中,僧祐法師依《大智度論》中介紹而記載的,所以同樣記載的爲千人。然而在《四分律》中,卻記載了與前面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大迦葉先與五百大阿羅漢結集已了,後來富樓那又率五百阿羅漢來,迦葉與之重結集一次,前後合有千人。
時長老富羅那,聞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即與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葉所,語如是言:我聞大德與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毘尼,我亦欲豫在其次聞法。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爲此比丘,更問優波離,乃至集爲叁藏。[8]
從上面列出的記載來看,諸大部律記載都是五百結集,但是也有少部分記載是一千比丘結集的。唯《四分律》記載有所不同。
二、結集地址關于結集的地址,各書中記載的基本上是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如斯裏蘭卡的《島史》記載:
五百長老坐于殊勝的七葉窟內,把導師佛陀的教誨區分爲九種:修多羅、祗夜、和迦羅那、阇伽陀、優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羅九分教。長老們將此不滅正法,以品、五十集、相應、集等進行分類,編纂成稱爲經的阿含藏。[9]
然而在玄奘法師所撰的《大唐西域記》卷九中,說這次結集的地址是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西南山陰石室。如彼雲:
竹林園西南行五六裏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诃迦葉,在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如來涅槃後結集叁藏,前有故基。[10]
在《撰集叁藏及雜藏傳》中記載的卻是僧伽屍城:
佛涅槃後,迦葉阿難等,于摩竭國僧伽屍城北,造集叁藏正經及雜藏經。[11]
雖然這裏講的是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西南山陰石室,僧伽屍城,因其翻譯之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稱,其實質是在王舍城的七葉窟。但是在《大智度論》卷二中,所講的卻是在耆阇崛山:
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語阿阇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叁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12]
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對耆阇崛山的地理位置作了具體的介紹:
山城北門外西南山之陰,真谛雲王舍城七葉岩,集藏傳雲僧伽屍城北,叁說同也。大智度論雲耆阇崛山結集者非也,此山在王宮城之正北十四五裏,接北山之陽。結集在大城北門外,記迹現存,故知非也。[13]
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雖然書中對結集地點的記載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還是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唯一的不同就是《大智度論》的記載,但是在王舍城結集的地點還是沒有變的。
叁、結集藏數對于結集藏數的記載,基本上記載都是經律論叁藏。如《大智度論》卷二中所雲:
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雲何使是叁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叁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14]
從這段文字的記載中,可以知道,大迦葉結集的是叁藏。《四分律》、《十誦律》等所記載的也是結集的叁藏。但是,在《五分律》卷叁十的記載中,卻只有經律二藏,沒有論藏:
五百羅漢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補治房舍臥具,二月遊戲諸禅解脫,叁月然後共集一處。于是迦葉白僧言:大德僧聽:我今于僧中問優波離毗尼義,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迦葉複白僧言:大德僧聽:我今欲于僧中問阿難修多羅義,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15]
《摩诃僧祇律》、《善見律毗婆沙》與《五分律》的記載都是一樣的,只有經律二藏,而沒有論藏。但在《撰集叁藏及雜藏傳》中,卻又有不同的說法,這裏面記載的是經、律、論、雜四藏。
阿難以經,爲大衆說,盡集諸經,以爲一藏,律爲二藏,大法叁藏,經錄阿含,戒律大法,叁分正等,以爲叁藏。已說大本,錄諸異法,合集衆雜,複爲一藏。[16]
在《分別功德論》中也記載的是經、律、論、雜四藏。《法苑義林章》中說《摩诃僧祇律》也主張是結集四藏。但是,仔細考訂之後,《摩诃僧祇律》所說的雜藏,其實是指《四阿含》之外的雜藏經,這個仍然是經藏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經藏之外別立的雜藏。
四、結集次序對于結集次序,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律部的記載爲先律後…
《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通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