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通行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經。其代表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分律》。《四分律》卷五十四記載說:

  二律並一切犍度調部毘尼增一都集,爲毘尼藏。時大迦葉即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問阿難法毘尼,白如是。時阿難即複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令大迦葉問我答,白如是。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在何處說?僧祇陀經在何處說?大因緣經在何處說?天帝釋問經在何處說?阿難皆答。[17]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先結集了律藏之後,才由大迦葉問,阿難答而結集的經藏,除了《四分律》之外,《五分律》、《十誦律》、《善見律毗婆沙》等記載的都是先律後經。《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大智度論》、《撰集叁藏及雜藏傳》等,各傳記亦是記載的是先律後經。但是在《摩诃僧祇律》中,卻記載的是先經後律。

  時尊者大迦葉問衆坐言:今欲先集何藏?衆人鹹言:先集法藏。複問言:誰應集者?比丘言:長老阿難。……次問:誰複應集毗尼藏者,又言:長老優波離。[18]

  《周叔珈佛學論著全集》第一冊中講這一點時,介紹說:“先律後經是修持次第,先經後律是理解次第。”[19]

  五、結集主持對于結集主持人的記載,對經藏的結集人阿難是沒有異議的,但是,結集律藏和結集論藏的主持人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了。在諸部律中,記載的都是優波離尊者結集的律藏,如《十誦律》序中說:

  摩诃迦葉自行乞食,食竟,出城還至精舍。以是因緣集僧,集僧已思惟。何等比丘能誦毘尼明了?我等難問,能隨問答,當從此人集毘尼。即念優波離比丘,佛常贊誦毘尼,比丘中明了第一。[20]

  《五分律》卷叁十,《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善見律毗婆沙》卷一,《阿育王傳》卷四,《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九,《十誦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智度論》卷二,《阿育王論》卷六,《大唐西域記》卷九,等等,都記載的是優波離尊者結集的律藏。然而在《撰集叁藏及雜藏傳》中,記載的卻是阿難結集的律藏:

  阿難以經 爲大衆說 盡集諸經 以爲一藏 律爲二藏 大法叁藏 經錄阿含 戒律大法 叁分正等 以爲叁藏 已說大本 錄諸異法 合集衆雜 複爲一藏。[21]

  《毗尼母經》卷四,《迦葉結經》中記載都是阿難結集的律藏。至于論藏的結集方面,說法就更多了。在《阿育王傳》卷四中介紹的是迦葉結集的論藏:

  尊者迦葉作是念,我今當自誦摩得勒伽藏。即告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聖道分、四難行道、四易行道、無诤叁昧、願智叁昧、增一之法、百八煩惱、世論、記結使、記業、記定慧等記。[22]

  《大唐西域記》卷九,《付法藏傳》卷一,《大唐慈恩叁藏法師傳》卷叁等記載的都是迦葉結集的論藏。但在《十誦律》卷六十中記載的卻是阿難結集的論藏:

  長老摩诃迦葉思惟,何等比丘誦修妬路、阿毘昙明了,我等難問能隨問答,我等當從此人,集修妬路、阿毘昙。實時作是念,佛贊阿難比丘,于諸多聞比丘中最第一,持一切修妬路,一切阿毘昙。迦葉思惟竟,僧中唱:大德僧聽,是阿難比丘好善學人,佛常贊阿難比丘,于諸多聞中最第一,我等從是人,了了問修妬路阿毘昙集。[23]

  《四分律》卷五十四,《迦葉結經》,《毗尼母經》卷四,《大智度論》卷二等都記載的是阿難結集的論藏。而在《法苑義林章》引《部執異論疏》中記載的是富樓那結集的論藏:

  迦葉令阿難頌五阿含集爲經藏,令富婁那誦阿毘昙名對法藏,令優波離誦毘奈耶名爲律藏。[24]

  但是在緬甸所傳的佛教中,卻記載了與這上面完全不一樣的說法。他們記載的是阿逸樓陀結集的論藏。

  六、叁藏內容關于叁藏的內容,這裏主要講的是經藏的部分。因爲律藏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他們分別由僧尼兩部毗奈耶、受戒等犍度和問答、分別等構成的。經藏的內容有四部和五部兩說。四部經藏,這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長、中、增一、雜四部《阿含》,五部則是在四部的基礎上加上《雜藏》。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九和《大智度論》卷二都記載的是四部:

  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爲《相應阿笈摩》(舊雲雜者,取義也);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爲《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爲《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爲《增一阿笈摩》。[25]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26]

  關于五部的記載,主要表現在律部裏面,如《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毗尼母經》、《善見律毗婆沙》等律部中:

  彼即集一切長經,爲《長阿含》;一切中經,爲《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爲《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爲《雜阿含》;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爲雜藏。[27]

  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爲《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爲《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爲《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爲雜;一增、二增、叁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爲《增一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28]

  上面都是關于經藏的記載。而關于論藏的記載,便大有出入了。有主張論藏同經藏、律藏一樣,都是佛親口所說的。如《大智度論》卷二雲:

  佛在何處初說阿毘昙?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複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于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二者盜、叁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阿毘昙藏。[29]

  《十誦律》也記載的是佛親口所說的論藏。又有主張分別法相是阿毘昙藏的,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四十雲:

  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诤、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苫摩他、毘缽舍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裏迦。[30]

  《阿育王傳》也同此說[31]。又《四分律》說:“有難、無難、系、相應、作處,集爲阿毘昙藏。”[32]《毗尼母經》也說:“有問分別、無問分別、相攝、相應、處所,此五種名爲阿毘昙藏。”[33]

  上面所說的都是佛親口所講的論藏,在《善見律毗婆沙》中,記載的卻是佛弟子所作的論藏。

  問曰:何謂阿毘昙藏?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缽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昙藏。[34]

  在《分別功德論》[35]中,說論藏又名大法藏,是迦旃延撰集衆經,抄撮要慧。適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但是,事實上也只有現在所傳的《六足論》之一的《施設足論》是迦旃延所造,而非全部論藏。此外還有舍利弗的《集異門足論》和目犍連所造的《法蘊足論》。

  七、窟內外之結集關于窟內窟外的結集的問題,一般都認爲,佛滅以後第一個一百年中,和合一味,無有異見。百年之後才分爲大衆、上座二部。第一次結集是五百大阿羅漢在一處結集的。但是在《大唐西域記》卷九卻記載了窟內窟外的結集: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余裏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衆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衆,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于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複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呪藏,別爲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衆部。[36]

  《法苑義林章》引《部執異論疏》也說有窟內窟外的結集:

  部執異論疏雲:迦葉令阿難頌五阿含集爲經藏;令富婁那誦阿毘昙名對法藏;令優波離誦毘奈耶名爲律藏。此時乃有無量比丘來欲聽法,迦葉不許,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誦出叁藏。有阿羅漢,念佛法恩,念衆生苦,自恒垂淚故,名婆師婆,爲大衆主,教授諸人。一由羯磨訖,不聽後來入衆,恐破羯磨,得偷蘭遮罪;二由不令衆雜,唯五百人共大迦葉能相領解,余則不爾,故不聽入衆,雖有二處各自結集,情見未分,猶同理解。……界外之衆其數既多,故時皆號爲多衆也。界內之衆,迦葉上首。世尊自說迦葉爲上座,佛滅之後,爲弟子依故,時皆號爲上座也。[37]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他們記載的第一次結集也只以大迦葉爲首的窟內結集,沒有窟外的結集。有大衆部和上座部之分是在第二次結集的時候,根據斯裏蘭卡的《島史》記載:

  過第一個百年而達第二個百年的時候,上座說之上人,發生極大分裂。吠舍離的一萬二千名跋耆子比丘,在吠舍離勝都集會,宣布十事。他們在弘揚佛法時提出角鹽淨、二指淨、村內淨、住所淨、事後同意淨、慣律淨、不攪亂淨、不發酵棕榈汁淨、金銀淨、無緣座具淨。他們違背師教,宣揚錯誤虛假的教法和虛假的戒律,破壞了佛教真義和教法。

  爲了對他們進行反駁,佛陀的很多聲聞,十二萬勝者子舉行集會。在這次集會當中,有八位上首比丘,他們很像導師,是大龍象,偉大無比。……這八位具有偉大神通力的比丘,爲了淨化他們自己的教義,把惡比丘驅逐出去,破斥他們的邪惡說教。比丘們挑選七百名最優秀的阿羅漢,舉行蒸發結集。這就是第二次結…

《關于第一次結集若幹問題的辨析(通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