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摩诃止观》中提出了四种三昧,即将诸经典中所见的禅三昧,从身仪上分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中三昧,从行法上分为—行、般舟、方等法华、随自意四种三昧。常行三昧即般舟三昧,其内容构成分为方法和劝修二科。 方法中又分开遮、口说默、意止观三段。首先严饰道场,安置本尊阿弥陀佛像,以九十日为一期,专事行旋,这是开许身业的条件。 然后同以九十日为期或口唱阿弥陀佛名号,或心念阿弥陀佛,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无休息时, 总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这是口业的规定。最后仍以九十日为期,从顺逆两方来观阿弥陀佛的色身三十相,应持空假中三观的立场,这是按一心三观原理制定的意业的行法。[17]
《摩诃止观》中说般舟三昧的依据是《般舟三昧经》。[18]实际上严格地说应该是,般舟三昧依据的是支娄迦谶译三卷本《般舟三昧经》和一卷本《般舟三昧经》、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现对照如下:
(1)《摩诃止观》(《大正藏》卷46):“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十多,故名佛立三昧”(12a)。
《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大正藏》卷十三)则作:“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904b)。“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905c)。“明眼人夜半视星宿见星其众多(中略)于三昧中(中略)悉见诸佛”(906b)。
(2)《摩诃止观》:“《十住毗婆沙论》偈云:是三昧住处,小中多差别,如是种种相,应亦须议论。住处者,或于初禅二三四中间,发是势力,能生三昧,故名住处。初禅少,二禅中,三四多。或少时住名少,或见世界少,或见佛少故名少。中多亦如是”(12a)。
《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卷二十六)则作:“是三昧住处,少中多差别,如是种种相,皆当须论义”(88b)。“是三昧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知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或于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界,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88b)。
(3)《摩诃止观》:“身开常行。行此法时,避恶善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距,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12b)。
《般舟三昧经》则作:“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中略)身避亲属离乡里”(904bc)。“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希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一卷本901a)。“长念供养,当供养于佛,花香捣香,饭食具足”(906b)。
(4)《摩诃止观》:“九十日为一期。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碍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谦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12b)。
《般舟三昧经》则作:“所视师当如佛(中略)菩萨于善师有慎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906b)。
(5)《摩诃止观》:“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起大信,无能坏者。起大精进,无能及者。所入智,无能逮者。常与善师从事”(12b)。
《般舟三昧经》则作:“自念使我筋骨髓内皆使枯腐,学是三昧终不懈怠”(909c)。“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为四: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906a)。
(6)《摩诃止观》:“终竟三月,不得念世间想欲,如弹指倾。三月终竟,不得卧出如弹指倾。终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坐食左右。为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12b)。
《般舟三昧经》则作:“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倾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弹指倾。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初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906a)。
(7)《摩诃止观》:“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说经”(12b)。
《般舟三昧经》则作:“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905a)。
(8)《摩诃止观》:“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无佛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佛所说尽者,痴人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心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12c)。
《般舟三昧经》则作:“我当从心得,从身得,复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智慧索不能得,自复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中略)坏本绝本”(908b-c)。
从以上对照的结果来看,《摩诃止观》中“身开遮”、“意止观”的部分,内容上基本与《般舟三昧经》或《十住毗婆沙论》相同,只是语句稍有差异。但是“口说默”的一部分,即“口说默者。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唱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19],却《般舟三昧经》中找不到相应的部分来。其实这一段恰是在中国净土教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历来为人们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这一段的问题点在于将称名作为般舟三昧口业的行法,即,《摩诃止观》明说“口常唱阿弥陀佛”(12b)。而在《般舟三昧经》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口业的规定,一卷本《行品》第二中虽然有“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一句,但是这里的“当念我名”不能直接理解为称名。那么,《摩诃止观》中的称名说的依据究竟又是什么呢?而且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是按一心三观的原理制定的行法,即从顺逆两方来观弥陀色身三十二相时,应持空、假、中三观立场,这也是在《般舟三昧经》中找不到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智者大师的般舟思想呢?
三、智者大师般舟三昧的思想意义
众所周知,天台三大部是由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561-632)笔录编辑而成的。根据佐藤哲英博士的严密的文献批判,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是否就是智者大师当初讲述的原形,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摩诃止观》是在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述的,灌顶根据听课笔记加以整理,二易其稿,才有了现行的《摩诃止观》。灌顶自己有部著作叫《观心论疏》,其中多处引用《摩诃止观》,这些引文很能反映《摩诃止观》的原形。但是《观心论疏》中的《摩诃止观》引文却与现行《摩诃止观》有所不同。现行《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口说默”一段,《观心论疏》中没有。这就说明“口说默”一段很可能是灌顶在整理《摩诃止观》时加上去的。[20]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观心论疏》来推测《摩诃止观》的原形,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不是智者大师的原说,而是由其弟子灌顶加以整理修改而成的。
四种三昧的行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圆通止观大行的共同之处。四种三昧心口意三业的行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是事观,从共同的方面来说是理观。理观就是十乘观法,因此十乘观法是四种三昧的共同的理观行法,不能实行这一理观的行法,则不能达到四种三昧修行的目的。“四种三昧方法各异,理观则同…若但解方法所法助道,事相不能通达。若解理观事无不通,又不得理观意,事相助道亦不成。得理观意,事相三昧任运自成”。[21]以常行三昧来说,安置本尊阿弥陀佛、庄严道场是事相行法,绕旋本尊、口中称名亦是事相行法,都只不过是助道而已。即使念弥陀三十二相也是事观,并不是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是理观,即修行十乘观法,实证一念三千理法。因此修行般舟三昧,现见住立空中住佛,并不是般舟三昧自身的终极目标。然而不依禅则不生智,无禅智是空虚的。因此十乘观法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四种三昧的一种。作为常行三昧来说应修所定三业的行法,见证诸佛,同时运用十乘观,证得一念三千的实相。
《摩诃止观》般舟三昧的内容,实际上与《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22]、《文殊师利问经》[23]相同,都说到念佛的十号,即作为念佛的方法,应先念佛的色身,然后念佛的法身。但是对于不得天眼天耳的初发心菩萨来说,虽然想见他方世界诸佛,因须弥山、由乾陀山的障碍而不得见。因此对于初发心菩萨,应念佛十号。念佛十号的菩萨,即使不得天眼天耳等神通,不到他方世界,亦能见佛,听佛说法,得如实义。这些都是仰仗佛的威神力和三昧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念佛十号,逐渐脱离对于佛的色身、法身的执著,达到见佛如见虚空。菩萨如此念佛名号则能增长禅法,终成三昧而见诸佛,如明镜自见面像,从能见一佛而见到十方诸佛。《十住毗婆沙论》把这种禅法叫做般舟三昧。
智者大师认为,没有证得实相的事观或事相的修行称不上事圆顿止观的大行。《摩诃止观》中说到健全的念佛定必须经过二个阶段。第一是隐没的念佛定阶段。在此阶段,专念佛的功德法门,不见弥陀色身相好,处于隐没状态。解佛功德,忆识明了,进入第二不隐没阶段,若如此定,如来光明神容分明而实见。首先入隐没的念定佛,然后入不隐没的念定佛,才是正确的念佛顺序。如果不入隐没的念佛定,心底没有忆念佛的功德法门,只是见到外在的光明或色相,此为魔定。[24]
唐代以后的净土教,往往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一样看待,把般舟三昧看作为四种三昧的中心。但智者大师却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分别看作别个法门,绕道、称名、观像只不过是十种理观的助道而已,这对彻底主张圣道门理想主义的《摩诃止观》来说,那是一种必然的结论。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与彻底的自力思想是结合在一起的,般舟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善导在《观念法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25]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45,12a),这里不仅把本功德力作了行者的自力,而且把三卷本的“佛三昧力”
改作了“三昧力”,所谓三昧力当然只能是自力的。
般舟三昧思想史中,智者大师的学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庐山慧远虽然创立了般舟三昧念佛,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将此法门加以体系化的则是智者大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理想的是西方净土,而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理想的则是超越西方净土的更高层次的佛国,即寂光土。他的般舟三昧并不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他的目的是四种净土的最高净土的常寂光土。
[1]拙作《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思想》,《净土》1998特刊《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专集》,江西庐山东林寺。
[2]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24—27页,百花苑,1961年。
[3]《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50,192c。
[4]佐藤英哲《天台大师の研究》,556-658页,百花苑,1961年。
[5]《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卷50,196a。
[6]《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卷46,811b。
[7]《国清百录》卷三,《大正藏》卷46,810c。
[8]《次第禅门》卷三上,《大正藏》卷46,496a—b。
[9]《次第禅门》卷三上,《大正藏》卷46,502a,503c。
[10]《六妙法门》,《大正藏》卷46,551b。
[11]《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藏》卷15,255页以下。
[12]《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藏》卷15,276a。
[13]《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卷15,281b。
[14 ]《思维略要法》,《大正藏》卷15,299b,
[15]《十住毗婆沙论》卷12,《大正藏》卷26,86a。 《大智度论》卷7,《大正藏》卷25,109a。《大智度论》卷21,《大正藏》卷25,219c一220b。
[16]《次第禅门》卷一上下,《大正藏》卷46,479b,481b。
[17]《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1a—12a。
[18]《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2a。
[19]同注[18].
[20]佐藤哲英《天台大师の研究》p390,《天台大师における四种三昧の成立过程》(《印度佛学研究》十二の二),p52。
[21]《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18c。
[22]《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二,《大正藏》卷26,86a。
[23]《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正藏》卷14,506c。
[24]《摩诃止观》卷九下,《大正藏》卷46,129c-130a。
[25]《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5c。
《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姚长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