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万事万物在安住时也一定是无常性。
我们认为存在最长久的事物就是经历大劫还安住的事物,即便是这样稳固的事物,也一样是无常性。它在安住期间是怎样的无常性呢?就是,它是一种生灭相,前一年灭了,后一年生起,这样才有一年年的累积,一直累积到大劫;再看,只是前一个月灭了,后一个月生了,才一月一月累积成一年;只是前一天灭了,后一天生了,才由一天天累积成一月;只是前一刹那灭了,后一刹那生了,才由一个个刹那累积成一天。就像秤的两头,这一头低下,那一头就昂起来,中间没有间隔,就是时间上不会出现一段无显现的空白段。
这样不间断地一幕一幕显现,新的换旧的,这不是无常吗?所以即使经劫安住的事物也全体是刹那不住的无常性,只不过长期显现同类的相状,让人误以为它是常住的法。
(二)通达利益
【若能了知此点,则不贪一切所作行境、希求解脱及成为趣入空性之义的所依等,】
通达细无常的话,会成为一种无上的对治法,就是缘着过去留恋、缘着未来希求、缘着现在执著永恒等的毫无意义的耽著,以及由此引生的贪恋、追求、恐惧等一切迷乱止息的对治法。
不仅如此,对于寻找甚深中观见的人来说,通达诸行无常也是何时也不可缺少,是建立中观见的基础。
在《中论》等的许多中观论典当中讲,万事万物是刹那灭的缘故,依靠相续安立的很多概念——来去、所作、所行等都不成立,如果不懂细无常的关要,就不会有通达的机会,以这个原因,首先通达细无常极其重要。
总之,在唯识论典当中,以破除微尘的理论抉择心外无境,这样一切显现都安立成是自己的心识所现的,按照这种观点来说,我们眼前的色法,在睁眼时现了,闭眼时根本不存在,这就了知仅仅是心迷乱显现。进一步通达细无常,就能更深地切入,也就是这样的显现分除了最细的当下一刹那之外,没有任何过去、未来的显现,就像虚空中一刹那间显现毛发一样。通达这一点就是趣入甚深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入门。什么甚深见呢?就是彻底推翻一切二取迷乱山峰的极深的见,就是说,虚妄分别境界里的器世界、有情世界(根身、心、心所),名言中抉择到底就是当下一刹那心识的显现,像虚空中毛发一样。而这一刹那的现象也是虚假的,一旦空掉就进入了无二取的胜义境界。通达了细无常就已经走到临界点上。这边分别心的状态中,显现的根身、器界只是一个刹那的假相。这就是名言世俗的境界。妄心一消,就证入本性,这就是胜义真如的境界。
所以,我们想精进修持上上法门,尤其需要圆满具足下下的功德,以这个原因,何时也不能轻视这些基础法门,需要经常反复观修,直到透彻为止。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诫。在我们抉择好了有为法的无常、苦、无我之后,就能顺利地修证般若。
以下具体开演三大利益:1、不贪一切所作行境 2、希求解脱 3、成为趣入空性义的依处
1、不贪一切所作行境
“所作行境”:所作即由因缘和合所造作,比如房屋、轿车、衣服、饮食,都是因缘所作法。
为什么通达细无常能不贪所作法呢?因为一切所作法都是一刹那就灭掉,由此可见它毫无实义,再如何努力也取不到实义。所以这是对一切所作行境止息贪著的极有力的因缘。
2、希求解脱(就是对真实的解脱有希求心)
什么是真实的解脱?刹那刹那的现象是空花,陷在这种杂染缘起里,是系缚。这些远离了,就是解脱。《大乘庄严经论》说:“解脱唯迷尽。”这是解脱的意义。
为什么通达细无常会希求解脱呢?就是一方面见有为法只是刹那灭的,就知道陷在无意义的实执当中像陷入迷梦一样没有意义,所以有脱离的愿望。另一方面看到是真有解脱,而且解脱并不遥远,解脱才有真正的生命,这样就会对解脱全心地求证。也就是刹那性的假相一消除就是解脱,从此之后再不会缘着假相生烦恼,所以解脱一定是有的。就像梦里有多迷乱、多痛苦、多执著,都是缘着梦生起的,只要消了迷梦,这一切就都会消除,而且这不是到心外去求,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求,因为这只是一刹那的假相,这一刹那能化空,就解脱了。真正解脱了二取,那就有真正的实相现前,会显发自性本具的无量妙德,现前常乐我净的般若波罗蜜。所以,真正懂了解脱的意义,一定会发起真实的希求心。
下面我们讲两个故事,来说明通达无常的利益。
一休的故事
日本高僧一休从小出家,在他九岁时,有一天他的师父出门,他在大殿里坐不住,就找师兄去玩。在方丈室找到了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正在方丈室里哭。
一休问:“你为什么哭呀?”
师兄解释说:“这个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出门,我实在忍不住,就把柜子打开,看到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没想到把瓷器摔碎了,这次不得了,我没办法交待了。”
一休安慰他说:“师兄,你别哭,碎瓷器交给我,就算是我摔的。”
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师父让我看方丈室,给我带馒头,我给你吃。”
这样馒头就归一休吃,瓶子也算是一休摔的。一休把碎瓶用布包好,放在口袋里。
师父回来就问:“一休!你在用功吗?”
一休说:“我在大殿里参禅,非常用心地参一个问题。”
师父问:“你参什么问题?”
一休说:“我在参有没有一个不死的人?”
师父说:“我的傻徒弟,哪有不死的人呢。”
一休说:“原来是这样啊!人都是要死的,那东西有没有常存的呢?”
师父说:“东西也一样啊,无情的东西也是无常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一休说:“这样的话,我们心爱的东西坏了,我们是不是也不该伤心呢?”
师父说:“对呀!自己心爱的东西,因缘散了就没有了,伤心有什么用呢?时间因缘到了就要坏掉,没有办法挽回。”
一休说:“这儿就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
一休把口袋里的碎瓷片交给师父。师父也就一笑了之,没有发脾气。
我们要知道,好的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道理、一种规律在里面,有智慧的人单单听故事,就会明白人生。其实,故事里的道理,你能发现把它提取出来,时时去用那一点,就成了修法。很多人一生的修行得力于几句话,或者由几件事的启发让他受益终生。相反只是听听觉得好玩,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个故事显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态的关系,证明作意无常确实能伏住烦恼。
一休的师父见到心爱的瓷器打碎了,不仅不生气,反而一笑了之,推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他的心正缘在无常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东西是缘起生的,缘散了就会坏,到坏时,伤心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个无常想刚好和贪著的心态相反,所以他见到瓷器碎了时,即使想生气也不可能,因为非理作意没有现前,因缘不聚合是不可能生烦恼的,就像三只脚的架子,缺一只脚就立不起来一样。
再观察:师父为什么会安住在无常想当中呢?这是他不知不觉中被一休转了,聪明的一休很懂得转心的方法,他两三下就把师父的心带到无常的关键点上,在这个点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开、放得下的。这时候,一休再拿出瓷器的碎片来,就不会爆发无明火。因为师父自己心里承认这是要坏的,坏了伤心也没有用,他很承许这一点,就生不起烦恼。如果心没到这个点,一见宝贝坏了,只是想到“价值连城的宝贝,工艺这样精巧,好好地放在那里,你把它摔碎了……”这一想,心就会贪执、不愿意它失去,当然会伤心,可能一天都吃不下饭。
故事里,一休和师父在一问一答之间,就转变了心态。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修行呢?这就要把一休和师父都变成自己,都归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劝师父,就是启发我们用智慧自己引导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师父引到无常想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劝导自心。
就是自问自心:有没有不坏的东西?
自己答:没有!因缘一散,就自然坏灭了。
又问自己:坏了,伤心有没有用?
自己答:伤心没有作用,伤心不可能让坏灭的法复活。无常本来是有为法的法性,连佛都没有力量让有为法常住。
常常叩问自己就会起作用。这就是在演示一种方法,知道了之后处处可以运用。
我们学了细无常,可以更深入地思维,就是首先问自己:瓷器是什么样的法?一问就清醒,这是因缘造作的法,原来没有它,只是由泥土、陶工等和合才出现了这个现象。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是由因缘在操纵它,所以它不可能凭自己安住到第二刹那,这样就看到它只是刹那灭的影像。
再前前后后观察,所谓瓷器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实际只是很多个他体的刹那现象,只不过每次现同类相似的相。又看到它正在一刹那显现时,也取不到任何实义,既然是没实义的东西,有什么必要贪著它呢?就像不必要对忽生忽灭的泡泡贪著一样。
所以,能深入地观修细无常,就在它正存在的当时,就可以止住贪著。见到它相续灭了,变成碎片时,心里知道这只是从一种影像换成另一种影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会伤心,一脸苦相。
我们通达了细无常,就能看破一切有为法,瓷器是一个例子,不单是瓷器,一切内外显现法都是这样。这个身体一大堆的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刹那灭的,没有实义;种种分别心也是刹那灭的,毫无实义;自己所在的世界,电器、住宅、轿车、城市也是刹那灭的毫无实义,整个三有世间,上到天界也是毫无实义。一切所作法都是刹那灭的泡影,心是刹那灭的、身是刹那灭的、房屋是刹那灭的、小车是刹那灭的、男女是刹那灭的、亲友怨敌是刹那灭的、日月星辰是刹那灭的、衣服饮食是刹那灭的、花草树木是刹那灭的、地水火风是刹那灭的、色声香味是刹那灭的、种种商品是刹那灭的、城市乡村是刹那灭的、语言思想是刹那灭的……像这样,见到一切…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