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萬事萬物在安住時也一定是無常性。
我們認爲存在最長久的事物就是經曆大劫還安住的事物,即便是這樣穩固的事物,也一樣是無常性。它在安住期間是怎樣的無常性呢?就是,它是一種生滅相,前一年滅了,後一年生起,這樣才有一年年的累積,一直累積到大劫;再看,只是前一個月滅了,後一個月生了,才一月一月累積成一年;只是前一天滅了,後一天生了,才由一天天累積成一月;只是前一刹那滅了,後一刹那生了,才由一個個刹那累積成一天。就像秤的兩頭,這一頭低下,那一頭就昂起來,中間沒有間隔,就是時間上不會出現一段無顯現的空白段。
這樣不間斷地一幕一幕顯現,新的換舊的,這不是無常嗎?所以即使經劫安住的事物也全體是刹那不住的無常性,只不過長期顯現同類的相狀,讓人誤以爲它是常住的法。
(二)通達利益
【若能了知此點,則不貪一切所作行境、希求解脫及成爲趣入空性之義的所依等,】
通達細無常的話,會成爲一種無上的對治法,就是緣著過去留戀、緣著未來希求、緣著現在執著永恒等的毫無意義的耽著,以及由此引生的貪戀、追求、恐懼等一切迷亂止息的對治法。
不僅如此,對于尋找甚深中觀見的人來說,通達諸行無常也是何時也不可缺少,是建立中觀見的基礎。
在《中論》等的許多中觀論典當中講,萬事萬物是刹那滅的緣故,依靠相續安立的很多概念——來去、所作、所行等都不成立,如果不懂細無常的關要,就不會有通達的機會,以這個原因,首先通達細無常極其重要。
總之,在唯識論典當中,以破除微塵的理論抉擇心外無境,這樣一切顯現都安立成是自己的心識所現的,按照這種觀點來說,我們眼前的色法,在睜眼時現了,閉眼時根本不存在,這就了知僅僅是心迷亂顯現。進一步通達細無常,就能更深地切入,也就是這樣的顯現分除了最細的當下一刹那之外,沒有任何過去、未來的顯現,就像虛空中一刹那間顯現毛發一樣。通達這一點就是趣入甚深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入門。什麼甚深見呢?就是徹底推翻一切二取迷亂山峰的極深的見,就是說,虛妄分別境界裏的器世界、有情世界(根身、心、心所),名言中抉擇到底就是當下一刹那心識的顯現,像虛空中毛發一樣。而這一刹那的現象也是虛假的,一旦空掉就進入了無二取的勝義境界。通達了細無常就已經走到臨界點上。這邊分別心的狀態中,顯現的根身、器界只是一個刹那的假相。這就是名言世俗的境界。妄心一消,就證入本性,這就是勝義真如的境界。
所以,我們想精進修持上上法門,尤其需要圓滿具足下下的功德,以這個原因,何時也不能輕視這些基礎法門,需要經常反複觀修,直到透徹爲止。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誡。在我們抉擇好了有爲法的無常、苦、無我之後,就能順利地修證般若。
以下具體開演叁大利益:1、不貪一切所作行境 2、希求解脫 3、成爲趣入空性義的依處
1、不貪一切所作行境
“所作行境”:所作即由因緣和合所造作,比如房屋、轎車、衣服、飲食,都是因緣所作法。
爲什麼通達細無常能不貪所作法呢?因爲一切所作法都是一刹那就滅掉,由此可見它毫無實義,再如何努力也取不到實義。所以這是對一切所作行境止息貪著的極有力的因緣。
2、希求解脫(就是對真實的解脫有希求心)
什麼是真實的解脫?刹那刹那的現象是空花,陷在這種雜染緣起裏,是系縛。這些遠離了,就是解脫。《大乘莊嚴經論》說:“解脫唯迷盡。”這是解脫的意義。
爲什麼通達細無常會希求解脫呢?就是一方面見有爲法只是刹那滅的,就知道陷在無意義的實執當中像陷入迷夢一樣沒有意義,所以有脫離的願望。另一方面看到是真有解脫,而且解脫並不遙遠,解脫才有真正的生命,這樣就會對解脫全心地求證。也就是刹那性的假相一消除就是解脫,從此之後再不會緣著假相生煩惱,所以解脫一定是有的。就像夢裏有多迷亂、多痛苦、多執著,都是緣著夢生起的,只要消了迷夢,這一切就都會消除,而且這不是到心外去求,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去求,因爲這只是一刹那的假相,這一刹那能化空,就解脫了。真正解脫了二取,那就有真正的實相現前,會顯發自性本具的無量妙德,現前常樂我淨的般若波羅蜜。所以,真正懂了解脫的意義,一定會發起真實的希求心。
下面我們講兩個故事,來說明通達無常的利益。
一休的故事
日本高僧一休從小出家,在他九歲時,有一天他的師父出門,他在大殿裏坐不住,就找師兄去玩。在方丈室找到了師兄,師兄比他大兩歲,正在方丈室裏哭。
一休問:“你爲什麼哭呀?”
師兄解釋說:“這個櫃子裏有師父最喜歡的東西,他平時背著我拿出來自己欣賞,就是不讓我看。今天師父出門,我實在忍不住,就把櫃子打開,看到是個瓷器,我也拿在手裏玩一玩,沒想到把瓷器摔碎了,這次不得了,我沒辦法交待了。”
一休安慰他說:“師兄,你別哭,碎瓷器交給我,就算是我摔的。”
師兄說:“算是你摔的,我怎麼報答你。師父讓我看方丈室,給我帶饅頭,我給你吃。”
這樣饅頭就歸一休吃,瓶子也算是一休摔的。一休把碎瓶用布包好,放在口袋裏。
師父回來就問:“一休!你在用功嗎?”
一休說:“我在大殿裏參禅,非常用心地參一個問題。”
師父問:“你參什麼問題?”
一休說:“我在參有沒有一個不死的人?”
師父說:“我的傻徒弟,哪有不死的人呢。”
一休說:“原來是這樣啊!人都是要死的,那東西有沒有常存的呢?”
師父說:“東西也一樣啊,無情的東西也是無常的,因緣聚了就有,因緣散了就壞。”
一休說:“這樣的話,我們心愛的東西壞了,我們是不是也不該傷心呢?”
師父說:“對呀!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緣散了就沒有了,傷心有什麼用呢?時間因緣到了就要壞掉,沒有辦法挽回。”
一休說:“這兒就有一個緣散就壞了的東西。”
一休把口袋裏的碎瓷片交給師父。師父也就一笑了之,沒有發脾氣。
我們要知道,好的故事裏面都有一個道理、一種規律在裏面,有智慧的人單單聽故事,就會明白人生。其實,故事裏的道理,你能發現把它提取出來,時時去用那一點,就成了修法。很多人一生的修行得力于幾句話,或者由幾件事的啓發讓他受益終生。相反只是聽聽覺得好玩,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個故事顯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態的關系,證明作意無常確實能伏住煩惱。
一休的師父見到心愛的瓷器打碎了,不僅不生氣,反而一笑了之,推究其原因,是因爲當時他的心正緣在無常上。他當時的心理活動是:東西是緣起生的,緣散了就會壞,到壞時,傷心也起不到任何作用。這個無常想剛好和貪著的心態相反,所以他見到瓷器碎了時,即使想生氣也不可能,因爲非理作意沒有現前,因緣不聚合是不可能生煩惱的,就像叁只腳的架子,缺一只腳就立不起來一樣。
再觀察:師父爲什麼會安住在無常想當中呢?這是他不知不覺中被一休轉了,聰明的一休很懂得轉心的方法,他兩叁下就把師父的心帶到無常的關鍵點上,在這個點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開、放得下的。這時候,一休再拿出瓷器的碎片來,就不會爆發無明火。因爲師父自己心裏承認這是要壞的,壞了傷心也沒有用,他很承許這一點,就生不起煩惱。如果心沒到這個點,一見寶貝壞了,只是想到“價值連城的寶貝,工藝這樣精巧,好好地放在那裏,你把它摔碎了……”這一想,心就會貪執、不願意它失去,當然會傷心,可能一天都吃不下飯。
故事裏,一休和師父在一問一答之間,就轉變了心態。我們怎麼把它轉換成內心的修行呢?這就要把一休和師父都變成自己,都歸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勸師父,就是啓發我們用智慧自己引導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師父引到無常想上,我們也可以這樣勸導自心。
就是自問自心:有沒有不壞的東西?
自己答:沒有!因緣一散,就自然壞滅了。
又問自己:壞了,傷心有沒有用?
自己答:傷心沒有作用,傷心不可能讓壞滅的法複活。無常本來是有爲法的法性,連佛都沒有力量讓有爲法常住。
常常叩問自己就會起作用。這就是在演示一種方法,知道了之後處處可以運用。
我們學了細無常,可以更深入地思維,就是首先問自己:瓷器是什麼樣的法?一問就清醒,這是因緣造作的法,原來沒有它,只是由泥土、陶工等和合才出現了這個現象。它沒有自己獨立的體性,是由因緣在操縱它,所以它不可能憑自己安住到第二刹那,這樣就看到它只是刹那滅的影像。
再前前後後觀察,所謂瓷器在一段時間內存在,實際只是很多個他體的刹那現象,只不過每次現同類相似的相。又看到它正在一刹那顯現時,也取不到任何實義,既然是沒實義的東西,有什麼必要貪著它呢?就像不必要對忽生忽滅的泡泡貪著一樣。
所以,能深入地觀修細無常,就在它正存在的當時,就可以止住貪著。見到它相續滅了,變成碎片時,心裏知道這只是從一種影像換成另一種影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不會傷心,一臉苦相。
我們通達了細無常,就能看破一切有爲法,瓷器是一個例子,不單是瓷器,一切內外顯現法都是這樣。這個身體一大堆的眼耳鼻舌、五髒六腑,是刹那滅的,沒有實義;種種分別心也是刹那滅的,毫無實義;自己所在的世界,電器、住宅、轎車、城市也是刹那滅的毫無實義,整個叁有世間,上到天界也是毫無實義。一切所作法都是刹那滅的泡影,心是刹那滅的、身是刹那滅的、房屋是刹那滅的、小車是刹那滅的、男女是刹那滅的、親友怨敵是刹那滅的、日月星辰是刹那滅的、衣服飲食是刹那滅的、花草樹木是刹那滅的、地水火風是刹那滅的、色聲香味是刹那滅的、種種商品是刹那滅的、城市鄉村是刹那滅的、語言思想是刹那滅的……像這樣,見到一切…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