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P20

  ..续本文上一页所作的境界都没有实义,也就没有什么可贪可耽著的。

  所以,通达细无常的第一条利益,就是能对一切有为法心无贪著,就像天空中出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它起来,心里没有贪著;它灭掉,也没有贪著。心里看开了这只是假像,就像木人看肥皂泡一样,不会动心的。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一段问答:

  有人问:并不是人人见了无常都能止住贪执,很多人见无常到来时会更加执著。比如有个国王的王后被罗刹带走了,国王很忧愁。大臣对他说:“夫人现在还在,大王为什么心里忧愁呢?”国王说:“我忧愁不是担心失去妻子,我是害怕强盛的时期就要过去了,就像一个人喜爱花,当他看到开花的时期快过去了,他会对花生起更大的执著。”

  下面龙树菩萨就作简别,他回答:这样见无常只是知道粗无常这部分,连旁生也会见到这一点。所以佛告诉舍利弗尊者要具足观修无常想。什么是具足无常想?就是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像瀑布向下奔流,像火焰随起随灭,一切有为法不坚牢、不可取、不可执著,如同幻化一样,欺骗迷惑凡夫。(具足观修无常想,即无常想观到一百分,也就是观到细无常。)

  这样就知道,通达细无常决不引生或增长贪执,以法尔规律,会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著。《大智度论》说,在佛没有出世时,凡夫人只是用世间道来遮止烦恼,现在想让众生拔除烦恼根本的缘故,佛宣说无常法。而且,外道种种法门都只是以身体远离五欲为解脱。佛说,由邪相的因缘故束缚;观无常真相故解脱。(邪相即错觉中的相,并不真实,这里特指常住相。外道从外表上看也远离五欲,但他没通达细无常,心里始终认为有个常住的法,所以他离不了贪执。相反,内道观细无常是真正见到身心世界本来取不到、执不到,所以内心是自然放下的。)

  《大智度论》中说:“如经上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即烦恼)。”以是故,即名为道。”

  《红楼梦》的故事

  以下讲《红楼梦》里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极强的启发性。

  故事是说,有个姑苏阊门,属于红尘里一二等的富贵风流地方。阊门外有条十里街,街中有个仁清巷,巷里有个古庙,因为地方狭窄,人们叫它“葫芦庙”。

  庙的旁边住着一户官宦人家,主人叫做甄士隐,妻子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甄家虽然不很富贵,但本地也推他是望族了。主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天只是赏花、修竹、酌酒、吟诗,作为人生的乐趣,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只有一件事美中不足,到他年过半百时,膝下还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乳名叫做英莲。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转眼间又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叫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出去观赏社火花灯。半夜里,霍启去解手,把英莲放在一家的门槛上。等他解手回来,哪里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找了半夜,一直到天亮也没有找到。霍启不敢回来见主人,就逃到其它地方去了。

  甄家夫妇见小女儿一夜都没回来,就知道有些不对,又派几个人去找,但也毫无下落。夫妻俩半世只生得这个女儿,一旦失落,哪有不想的?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才一个月,甄士隐先得了一场病,夫人封氏也因为思念女儿伤心得病,天天请医生治疗。

  没想到,到了三月十五号,葫芦庙里炸供,油锅的火冲出来烧了窗纸,这一带的人家多半是竹篱笆木头房子,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把一条街烧得像火焰山一样。

  虽然有军民来救火,但火已经烧成势头,怎么救得下?大火烧了一整夜,才渐渐熄下来,也不知烧了多少房屋。可怜甄家就在葫芦庙的隔壁,早就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俩和几个家人的性命没有伤到,急得甄士隐顿足长叹。

  夫妻俩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偏赶上这段时间旱涝不收,盗贼四起,官兵出来剿捕,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好把田庄卖掉,带着妻子和两个丫环投奔岳父。

  他的岳父是个农民,但是家里还算富裕,现在见女婿这般狼狈地赶来,心里有些不高兴。幸亏甄士隐还有点变卖田地的银子没有用完,就拿出来托岳父随分就价置办点房地,作为今后的生计。

  甄士隐是个读书人,做不惯种田、干活等的事情,勉强支持了一两年,日子越过越穷。岳父每次见面,都说些现成话,而且人前人后抱怨他们不会过日子,只是好吃懒做等等。

  甄士隐知道没投到人,心里不免悔恨,加上上一年的惊吓,急忿怨痛,已经有了积伤。一个暮年之人,贫病交加,竟渐渐露出了下一世的光景。

  可巧这一天,他拄了拐杖挣扎着到街上去散散心。忽然看到那边来了个跛足道人,疯疯癫癫,脚上穿了一双麻鞋,衣衫褴褛,口里还念着几句词,词这样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上的人心里也明白做神仙快活自在,只是忘不了功名,才做不了神仙。古来那么多的帝王将相,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只留下一个个被乱草遮盖的坟堆。今天更是推土机一推,连葬身之处都平掉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的人都晓得神仙日子过得逍遥,只是他忘不了黄金美钞,所以做不了神仙。整天只抱怨钱赚得不多,等到钱赚到差不多时,眼睛也闭了,连一张票子也带不走,这又是何苦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上的人都晓得神仙日子好,只是忘不了娇媚的妻子,在生时,日日说恩情,说这一生不变心。死了没几天,又跟着别人走了。凡人的心像天上的浮云,哪有不变的情?)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世上的人都晓得神仙无牵无挂,只是忘不了儿孙,一辈子给儿孙做牛马。从古至今,世上有多少痴心的父母,但能见到几个孝顺的儿孙呢?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望,希望他将来做哪种职业、过哪种生活,孩子长大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根本不是父母所想的那样。所以父母的一片痴心,付之东流。)

  甄士隐听了,迎上去说:“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好了、好了的。”

  道人笑笑说:“你果真听见“好了”两个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就叫《好了歌》。”

  甄士隐是有慧根的人,一听这些话,心里就明白了。他笑着说:“停停!等我把你的《好了歌》解出来怎么样?”

  道人笑着说:“你解,你解。”

  甄士隐就说了下面这首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简陋的房屋空空荡荡,想当年这里挤满了达官贵人。草木枯黄,曾经是一处热闹的歌舞场。厅堂里,雕梁画栋上结满了蜘蛛网,今天又用绿纱糊在窗户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说什么胭脂正浓、粉正香,到如今两鬓怎么又变成斑白如霜?昨天还在黄土坡的坟边埋下丈夫的白骨,今天夜里就另找新欢,在红绡帐底同床共枕。)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曾经是金子、银子装满了箱子,转眼之间一落千丈,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谁见了都讥笑说:大富翁变成乞丐了。刚刚还感叹别人年纪轻轻就走了,哪晓得自己回来就一命呜呼。)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对儿子教导有方,希望他长大了做个君子,但也保不定他日后变得性情刚强。本想女儿嫁给富裕人家,这一生有好日子过,谁料到她沦落在烟花巷里,卖身作了妓女。)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因为嫌官职太小,努力地往上爬,没想到最后披枷戴锁,成了阶下囚。以前还可怜自己命苦,寒冬腊月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到如今做了高官,却嫌蟒袍太长,穿了太累赘。)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些妙语有很深的意味在里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比喻现象的替换,就是一个现象隐没了,另一个现象又登场了。上面讲细无常时,抉择到身心世界是许多个他体的刹那显现,前前灭了,后后出现,用文学来表达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旧的没有了,新的又出现,不断地被换掉,这里面有什么实义呢?佛法的道理随处可以体会,比如电视就在说无常法,观察电视,一个画面灭了,又出新的画面;一个节目结束,又演新的节目,乱哄哄的,前面哭,后面笑;前面生,后面死;前面团圆,后面分手……在在都在显示什么叫做人生无常。

  再看“反认他乡是故乡”,什么是他乡?什么是故乡?他乡是指客尘有为法。故乡就是本有的自性。大家怎么“反认他乡是故乡”呢?这个他乡就是这个身体、这个分别心、这个器世界,地水火风和合的身体忽生忽灭,旋聚旋散,属于无常法,你却认为是自己的身,这是一;攀缘六尘的妄分别,忽起忽灭,也是无常法,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心,这是二;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由业惑变现,刹那生灭,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安身之处,这是三。你认为这些就是你本有的故乡,是生命唯一的、最真实的内容,这就是颠倒。这些如浮云般忽生忽灭的法,怎么会是生命的本有呢?它仅瞥然一现,过后就消失了,能说是常住是自性吗?不认识身心世界只是忽生忽灭的虚妄假相,反而认为它是常住的,贪执它、想永远拥有它,认为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这叫“反认他乡是故乡”。他乡就是客尘法,像旅客暂时在旅店里过夜,一清早就走了,表示“不住”。或者“他乡”的意思是,不是自己本来有的,就像虚空中的空花,把本来没有…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