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看成实有,这叫“反认他乡是故乡”。
上面我们抉择了身心世界都是刹那灭的法,第二刹那就灭了,当然都是客尘的假相。不认得这一点,劳心费力地执取,都是被假相所骗,冤冤枉枉起烦恼受苦。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为他作嫁”是个成语,唐诗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意思是古代贫女为了谋生替人缝制出嫁的嫁衣,自己年年辛苦制作的衣服没有一件能自己穿上。就像这样,凡夫人为了求得客尘法而忙碌,辛苦一生,费尽心思,最终自己什么也得不到,这不荒唐吗!
我们已经抉择了细无常,知道不论器界、根身、心和心所,都只是一刹那就灭尽的假象。人生的富贵、功名、家庭、环境只是这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最终也得不到任何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正当你起心动念去捕捉它时,它早已没有了,怎么能抓到它呢?
从粗相续的角度来说,富贵、功名,如果能不断显现同类的假相,也算是长久的维持,但连这也做不到,谁也没见过果上能一直显现同类的假相。最终连心识显现同类的假相都得不到,彻彻底底地烟消云散。总而言之,这是荒唐的事,日日夜夜辛苦操劳,最终什么也得不到,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再看故事最后的情节:)
那个跛脚道人听了,两手拍掌笑着说:“解得切!解得切!”
甄士隐说了声:“走罢!”说完就把道人肩上的包抢来,背在自己身上,竟然不回家,和疯道人一同飘飘而去了。
甄士隐原先迷在红尘里,贪著安逸、清闲的生活。虽然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过去了,但他总是不醒悟,他一点没觉察到眼前的生活只是刹那幻化的光影。心是微妙的,心一时看不清真相,就一时落在错觉中执著假相;心一贪著假相,在假相破灭时,就免不了忧悲苦恼。
现在经跛脚道人一指点,他顿时大变活人。现在他看透了有为法只是个泡泡,恍然明白了“他乡并不是故乡”,有什么必要在这里苦苦希求执著呢?刹那灭的幻像中,本来没什么真东西。
这一下看到只是个空花泡影,心里顿时就放开了。他不想套在客尘法里面,生生世世妄想执著下去,所以就很干脆地说“走吧!”把跛脚道人的包抢过来,背在自己身上。这一句有它表示的意义。“跛脚”表示什么?跛脚是两只脚一高一低,人是同一个人,脚是一只在地上、一只在空中,我想这是比喻“即世间而离世间”,表示“处世间而不染、在俗恒真”的境界,即身处在这个现象界里面,心无丝毫染著。“把跛脚道人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表示承当,就是把出世间的道业完全担当起来,包表示大乘的道业。这一句就是说看破客尘如空花之后,自然发心求证真实的解脱,发心求证自己的本性。
“不回家”就是不再走老路了,意思是不再回到过去那种苦自己的方式当中。过去是什么方式呢?就是认假为真,缘着幻生幻灭的有为法,贪恋、耽著、希求,最终落得一无所有。现在不入惑、业、苦的圈套,不落在轮回流转的缘起里面,就是不回家。
从究竟来说,这个“不回家”并不是要躲到一个虚无的世界里去。身心世界本是刹那灭的假像,像空花一样,对这样的空花,贪求它、执取它固然是妄想,害怕它、躲避它也同样是妄想。
当然这不是说初学者不必要远离红尘,因为初学者习气深重,道力不足,一遇见境就会动心,陷在里面。但也要知道,尘境本是空花,它并没有障碍你,避开它,也是一种执著。所以圣者谛洛巴说:“显现法没有障碍你,只是执著障碍你。”唐朝庞居士的诗也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再看“飘飘而去”,这要联系前后才看得懂,前面拄着拐杖出来,后面是飘飘而去,这是讲心上的变化。拄着拐杖,不拄就跌倒,可见压力很重。压力是什么?就是执著。对家庭、对子女、对地位、对财富,心里执著得很深,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身上,就是因为看不透。“飘飘”是什么?就是看到有为法是空花,一下子放下了,不再对过去法苦苦留恋,不再对未来法妄想追求,不再对现在法抱怨,这样心中没了压力,就飘飘而去了。“而去”指趣向解脱。
这个故事生动地解说了通达无常的利益,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是怎样得到改变的。人生从哪点开始走向解脱呢?就是从看破世间开始。看破世间从哪开始呢?就是从了达刹那无常开始。
甄士隐的故事是一个样板,它显示了一个人一生的兴衰际遇和趣向解脱的过程和方法。甄士隐的心态前后变化很大,告诉我们,通达无常会有离贪的作用、希求解脱的作用。
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乐、苦、悟三个阶段,前面没有入道时,不论在乐里还是在苦里,总是迷。后面悟了,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内心就从对现象的贪著中摆脱出来,不再受影响。
他的一生从前半生到后半生显示的就是无常四边,所谓崇高必堕落、积聚皆消散、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当初,他是当地的望族,有身份有地位,家庭幸福、生活美满。转眼间,天崩地裂,他的人生境遇突然大变,女儿失踪,仆人跑了,妻子伤心得病,家庭变得残缺不全。这是“会和终别离”,往日的团圆再也看不到了。
紧接着,一场大火把他的家产烧得一干二净,然后他到田庄去安身,又遇上天灾人祸、土匪出没、连年旱涝不收,置办的田产也变卖亏损,他从富裕变得贫穷,这是“积聚皆消散”。
再后来他投奔岳父,过去他身份高,现在寄人篱下,他一个读书人不会干农活,被岳父瞧不起,比一般人还卑贱,这是在说“崇高必堕落”。
心里悔恨、气恼、忧愁,很快露出下一世的光景,也就是这一生快走到尽头了,这是讲“有命咸归死”。
所以,他这一生就是展示无常活生生的样板,把人生的真相托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人生。
甄士隐是现实世间无数人的命运的样板,在他身上出现了无常四边的现象,现实世界无数人何尝不是有这四边呢?只要没有修解脱道,谁也逃不出甄士隐所演示的人生模式。
大家自己反省或者观察周围熟悉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读国内外新闻人物的传记,就可以找到无数大同小异的甄士隐式的人生命运。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能只是就甄士隐而剖析甄士隐,而是要把甄士隐这样一个模板结合到自己和无数有情的身上来观察,观察到自他有情是如何在三有中流转的。对此深深思维,真正认识到无常四边,认识到没实义,真切地从内心深处生起出离心。认识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甄士隐,自己的命运不会逃出甄士隐的模式,不会超出那种结局。看透这一切是无常、虚幻的,看透沿这种走法走下去,只是枉受痛苦而已,便会毅然决然地放下世间的一切。
所以不要只作一个局外人看热闹,要想到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出现了甄的情况,是不是必然出现无常,必然落得甄的结局,无论现在的状态如何圆满,最终一定落在这条流转的链子上。我们能借甄士隐看透自己的命运,早早明白,就能早早像他那样看破、放下,趣入解脱道。
把甄士隐研究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走、该怎么修了。这个走法是这样的,首先,以甄士隐作为样板,观察人生,看到四边的现象,也就见到粗无常;其次,由粗无常就说明是细无常,由此发现苦乐等的两端都是虚假的客尘法;既然是虚假的客尘,就不应贪著、不应希求,由此自然生起希求解脱的功德和进入对实相的修证。
细致生动地描写甄士隐一生的前后有什么必要呢?这是为了让我们看得很清楚、一目了然的认知。不细致观察、不真切体察这个世间,而只是空泛地说无常、说要出离,就无法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身处的这个轮回紧密地结合,也就无法对轮回世间生起真切的体认。这样不切身,容易托空,不能把自己身处的世间真正看透、看破、放下。
修行不是修外在、不是修别的,是修自己,是体察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所以要观察自己的命运,切实地分析自己生生世世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到底在唱哪场戏,到底背后的规则是什么,一一落到切身上来。这样看来,是非观察自己不可的,是非观察现实人生不可的,所以参照甄士隐认认真真地做观察,就会和他一样出现心态上的转变。
他作一首歌是表明自己真正了解了,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实义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功名过去了,时过境迁,当年显现的功名不是真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财富过后没有了,当年的财富也不是真实的财富,只是一刹那的显现。“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寿命过后也没有了,去后成空,说明生死也是虚假的。诸如此类,家庭、财富、感情、地位,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缘聚就显现,缘散就消失,所以执取不到任何实义。
他这样唱,能看出他的心已经脱开了,看到了这一切都只是生生灭灭的幻像,没什么可贪的地方,他的心一下就放下了。以前他内在的贪执没有放下过,那时候他不懂无常,不知道这些只是客尘,总觉得世间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得到时心里也很陶醉,其实这是贪执的状态。这样就免不了在幻像破灭时内心悲伤、苦恼。总之,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执刹那客尘而引发的。后来,他认识到这只是客尘幻化之后,心就打开了。同样的事,观念不同,心态就大不一样。这时再看人世间的兴衰成败、悲欢离合,宛如舞台上的戏剧,所以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只见到世间万象生生灭灭,这些生灭的并不是本有的,并不是常住的,实际上,只是自己这颗心迷失在幻化的光影里,认为它是真的、是本有的,把这些虚幻的泡影视为真实义,然后苦苦地追求、贪执,最终也只落得两手空空,所以说“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们不但是这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是从无始以来的无量生当中,都一直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真是一场无比漫长的无意义追逐,一生又…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