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P21

  ..續本文上一頁的看成實有,這叫“反認他鄉是故鄉”。

  上面我們抉擇了身心世界都是刹那滅的法,第二刹那就滅了,當然都是客塵的假相。不認得這一點,勞心費力地執取,都是被假相所騙,冤冤枉枉起煩惱受苦。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爲他作嫁”是個成語,唐詩說:“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意思是古代貧女爲了謀生替人縫製出嫁的嫁衣,自己年年辛苦製作的衣服沒有一件能自己穿上。就像這樣,凡夫人爲了求得客塵法而忙碌,辛苦一生,費盡心思,最終自己什麼也得不到,這不荒唐嗎!

  我們已經抉擇了細無常,知道不論器界、根身、心和心所,都只是一刹那就滅盡的假象。人生的富貴、功名、家庭、環境只是這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無論我們怎樣努力,最終也得不到任何東西。爲什麼這樣說?因爲正當你起心動念去捕捉它時,它早已沒有了,怎麼能抓到它呢?

  從粗相續的角度來說,富貴、功名,如果能不斷顯現同類的假相,也算是長久的維持,但連這也做不到,誰也沒見過果上能一直顯現同類的假相。最終連心識顯現同類的假相都得不到,徹徹底底地煙消雲散。總而言之,這是荒唐的事,日日夜夜辛苦操勞,最終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爲誰辛苦爲誰忙呢?

  (再看故事最後的情節:)

  那個跛腳道人聽了,兩手拍掌笑著說:“解得切!解得切!”

  甄士隱說了聲:“走罷!”說完就把道人肩上的包搶來,背在自己身上,竟然不回家,和瘋道人一同飄飄而去了。

  甄士隱原先迷在紅塵裏,貪著安逸、清閑的生活。雖然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過去了,但他總是不醒悟,他一點沒覺察到眼前的生活只是刹那幻化的光影。心是微妙的,心一時看不清真相,就一時落在錯覺中執著假相;心一貪著假相,在假相破滅時,就免不了憂悲苦惱。

  現在經跛腳道人一指點,他頓時大變活人。現在他看透了有爲法只是個泡泡,恍然明白了“他鄉並不是故鄉”,有什麼必要在這裏苦苦希求執著呢?刹那滅的幻像中,本來沒什麼真東西。

  這一下看到只是個空花泡影,心裏頓時就放開了。他不想套在客塵法裏面,生生世世妄想執著下去,所以就很幹脆地說“走吧!”把跛腳道人的包搶過來,背在自己身上。這一句有它表示的意義。“跛腳”表示什麼?跛腳是兩只腳一高一低,人是同一個人,腳是一只在地上、一只在空中,我想這是比喻“即世間而離世間”,表示“處世間而不染、在俗恒真”的境界,即身處在這個現象界裏面,心無絲毫染著。“把跛腳道人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表示承當,就是把出世間的道業完全擔當起來,包表示大乘的道業。這一句就是說看破客塵如空花之後,自然發心求證真實的解脫,發心求證自己的本性。

  “不回家”就是不再走老路了,意思是不再回到過去那種苦自己的方式當中。過去是什麼方式呢?就是認假爲真,緣著幻生幻滅的有爲法,貪戀、耽著、希求,最終落得一無所有。現在不入惑、業、苦的圈套,不落在輪回流轉的緣起裏面,就是不回家。

  從究竟來說,這個“不回家”並不是要躲到一個虛無的世界裏去。身心世界本是刹那滅的假像,像空花一樣,對這樣的空花,貪求它、執取它固然是妄想,害怕它、躲避它也同樣是妄想。

  當然這不是說初學者不必要遠離紅塵,因爲初學者習氣深重,道力不足,一遇見境就會動心,陷在裏面。但也要知道,塵境本是空花,它並沒有障礙你,避開它,也是一種執著。所以聖者谛洛巴說:“顯現法沒有障礙你,只是執著障礙你。”唐朝龐居士的詩也說:“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再看“飄飄而去”,這要聯系前後才看得懂,前面拄著拐杖出來,後面是飄飄而去,這是講心上的變化。拄著拐杖,不拄就跌倒,可見壓力很重。壓力是什麼?就是執著。對家庭、對子女、對地位、對財富,心裏執著得很深,這些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就是因爲看不透。“飄飄”是什麼?就是看到有爲法是空花,一下子放下了,不再對過去法苦苦留戀,不再對未來法妄想追求,不再對現在法抱怨,這樣心中沒了壓力,就飄飄而去了。“而去”指趣向解脫。

  這個故事生動地解說了通達無常的利益,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是怎樣得到改變的。人生從哪點開始走向解脫呢?就是從看破世間開始。看破世間從哪開始呢?就是從了達刹那無常開始。

  甄士隱的故事是一個樣板,它顯示了一個人一生的興衰際遇和趣向解脫的過程和方法。甄士隱的心態前後變化很大,告訴我們,通達無常會有離貪的作用、希求解脫的作用。

  他的一生可以分成樂、苦、悟叁個階段,前面沒有入道時,不論在樂裏還是在苦裏,總是迷。後面悟了,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內心就從對現象的貪著中擺脫出來,不再受影響。

  他的一生從前半生到後半生顯示的就是無常四邊,所謂崇高必墮落、積聚皆消散、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當初,他是當地的望族,有身份有地位,家庭幸福、生活美滿。轉眼間,天崩地裂,他的人生境遇突然大變,女兒失蹤,仆人跑了,妻子傷心得病,家庭變得殘缺不全。這是“會和終別離”,往日的團圓再也看不到了。

  緊接著,一場大火把他的家産燒得一幹二淨,然後他到田莊去安身,又遇上天災人禍、土匪出沒、連年旱澇不收,置辦的田産也變賣虧損,他從富裕變得貧窮,這是“積聚皆消散”。

  再後來他投奔嶽父,過去他身份高,現在寄人籬下,他一個讀書人不會幹農活,被嶽父瞧不起,比一般人還卑賤,這是在說“崇高必墮落”。

  心裏悔恨、氣惱、憂愁,很快露出下一世的光景,也就是這一生快走到盡頭了,這是講“有命鹹歸死”。

  所以,他這一生就是展示無常活生生的樣板,把人生的真相托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看清楚什麼是人生。

  甄士隱是現實世間無數人的命運的樣板,在他身上出現了無常四邊的現象,現實世界無數人何嘗不是有這四邊呢?只要沒有修解脫道,誰也逃不出甄士隱所演示的人生模式。

  大家自己反省或者觀察周圍熟悉人的人生經曆,或者讀國內外新聞人物的傳記,就可以找到無數大同小異的甄士隱式的人生命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只是就甄士隱而剖析甄士隱,而是要把甄士隱這樣一個模板結合到自己和無數有情的身上來觀察,觀察到自他有情是如何在叁有中流轉的。對此深深思維,真正認識到無常四邊,認識到沒實義,真切地從內心深處生起出離心。認識到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甄士隱,自己的命運不會逃出甄士隱的模式,不會超出那種結局。看透這一切是無常、虛幻的,看透沿這種走法走下去,只是枉受痛苦而已,便會毅然決然地放下世間的一切。

  所以不要只作一個局外人看熱鬧,要想到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出現了甄的情況,是不是必然出現無常,必然落得甄的結局,無論現在的狀態如何圓滿,最終一定落在這條流轉的鏈子上。我們能借甄士隱看透自己的命運,早早明白,就能早早像他那樣看破、放下,趣入解脫道。

  把甄士隱研究清楚了,就知道該怎麼走、該怎麼修了。這個走法是這樣的,首先,以甄士隱作爲樣板,觀察人生,看到四邊的現象,也就見到粗無常;其次,由粗無常就說明是細無常,由此發現苦樂等的兩端都是虛假的客塵法;既然是虛假的客塵,就不應貪著、不應希求,由此自然生起希求解脫的功德和進入對實相的修證。

  細致生動地描寫甄士隱一生的前後有什麼必要呢?這是爲了讓我們看得很清楚、一目了然的認知。不細致觀察、不真切體察這個世間,而只是空泛地說無常、說要出離,就無法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身處的這個輪回緊密地結合,也就無法對輪回世間生起真切的體認。這樣不切身,容易托空,不能把自己身處的世間真正看透、看破、放下。

  修行不是修外在、不是修別的,是修自己,是體察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命運,切實地分析自己生生世世的葫蘆裏,到底在賣什麼藥,到底在唱哪場戲,到底背後的規則是什麼,一一落到切身上來。這樣看來,是非觀察自己不可的,是非觀察現實人生不可的,所以參照甄士隱認認真真地做觀察,就會和他一樣出現心態上的轉變。

  他作一首歌是表明自己真正了解了,有爲法都是無常的、無實義的。“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功名過去了,時過境遷,當年顯現的功名不是真的。“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財富過後沒有了,當年的財富也不是真實的財富,只是一刹那的顯現。“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壽命過後也沒有了,去後成空,說明生死也是虛假的。諸如此類,家庭、財富、感情、地位,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緣聚就顯現,緣散就消失,所以執取不到任何實義。

  他這樣唱,能看出他的心已經脫開了,看到了這一切都只是生生滅滅的幻像,沒什麼可貪的地方,他的心一下就放下了。以前他內在的貪執沒有放下過,那時候他不懂無常,不知道這些只是客塵,總覺得世間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得到時心裏也很陶醉,其實這是貪執的狀態。這樣就免不了在幻像破滅時內心悲傷、苦惱。總之,種種煩惱都是由貪執刹那客塵而引發的。後來,他認識到這只是客塵幻化之後,心就打開了。同樣的事,觀念不同,心態就大不一樣。這時再看人世間的興衰成敗、悲歡離合,宛如舞臺上的戲劇,所以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見到世間萬象生生滅滅,這些生滅的並不是本有的,並不是常住的,實際上,只是自己這顆心迷失在幻化的光影裏,認爲它是真的、是本有的,把這些虛幻的泡影視爲真實義,然後苦苦地追求、貪執,最終也只落得兩手空空,所以說“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我們不但是這一生爲他人作嫁衣裳,而且是從無始以來的無量生當中,都一直爲他人作嫁衣裳,這真是一場無比漫長的無意義追逐,一生又…

《四法印講記 第一法印 諸行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