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P23

  ..续本文上一页刹那的心识,所以此宗的重点是落在刹那自证上,就落在一个心识上面。而且它不是常法,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粗的无常,就是刹那的,是最细的一刹那上安立万法唯心的。或者,唯识宗讲依他起存在就是在这个刹那的本体上面,也就是,落在一个刹那的自证上。

  唯识宗讲万法唯心,就是一颗自证的心,或者一颗依他起的心识,也就是一个阿赖耶的变化,其他没有什么。我们在名言上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无论多长久或多短暂的身心世界,除了只是一刹那的现象之外,再没有更坚固、更长久的东西,仅仅只是一个分别心的状态而已。第一刹那的法到了第二刹那就彻底灭了,在第一刹那现的时候,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根本没有产生,根本不存在,就只是当下一刹那。所以,万法就是当下一颗心的状态而已。如果这个当下看破了,当下安住了无生的大空性,确实就是远离一切戏论,已经直接达到了万法的胜义本性当中,也可以说无生无灭的本来面目、自然清净的智慧就显露出来了,就差这么一点。

  所以,轮回的一切、有为法的一切、凡夫的一切全部归摄在当下的心上。这样认识了以后,无论眼前显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只是自己当下一刹那的心,心外没有,心里都没有贪执。

  活着的时候,醒觉位的一切见闻觉知都只是当下醒位的一个分别念;梦中一切显现,不论山河大地,还是种种五颜六色的东西等,万事万物全都是一颗梦心;在临终时,一切的境界,不论显现快乐或恐怖的境界,清净或不清净的境界,都是在当下一个念头上安立的,凭临终当下的分别念可以判断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显现,是往生还是堕落的境界等;到了中有时,一切内外的显现,无论器世界还是心和心所的法,都是在中有众生的心识上安立的。不可能把前生带到今生,今生的带到临终,临终的带到中有,绝对不可能,都是由中有心识和善恶的状态来判断,是什么样的一种苦乐状态,或者是轮回还是涅槃的境界。

  所以,一个念头创造万法,万法都归在这一个心上面,而且这一颗心就是当下的一刹那的本体。前面的过了,就彻底灭了,跟石女儿一样。在第一刹那的时候,第二刹那念头还没有生起,第二刹那是不存在的,犹如石女儿一般,就只是当下的一个念头。哪怕圣者在出定位时,见到无量的佛、无量的刹土、无量的清净眷属,都是在当下一个清净心上现出来的。六道凡夫一切上上下下的境界,每个人各自的觉受或者共同的所见境,全都是同分妄见、别分妄见的差别,再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颠倒的妄心、颠倒的不清净的依他起识,而且都是当下的一刹那。这样就知道,唯识宗所讲的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接下来讲大乘趣入法无我的依处也在通达刹那无常上,就是站在通达细无常这个点上很容易趣入空性的意义。

  用两句话说,就是“万法归一念,一念归于空”。通达细无常,无量的器情现象顿时就归到一刹那的显现上,在这一刹那上抉择空,就趣入空性义;在这一刹那上证空,就证入胜义。所以这是进入空性的要门,是进入空性最简、最细的地方。《大智度论》中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因为这个无常而得入空门。”

  在大乘第二转般若*轮中,不论广、中、略哪种般若经的精华要义,都是对万法本来是离戏的空性作殊胜的抉择、开示。抉择的方法就是首先抉择到诸法从本以来没有生,由于无生,也就无住、无灭、无长、无短、无来、无去……诸如此类,依靠生所安立的种种概念全部都破除了。所以,整个般若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抉择清楚这个问题,中观论师造各种广或略的论典,处处也都是在重点破除四边生。

  在这个当中,又有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抉择重点的不同。应成派是相应圣者入定的境界,抉择离四边八戏像虚空一样离一切相的法性胜义,自续派则着重抉择圣者出定位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的空性。总而言之,不论是哪一种,通达细无常都是趣入空性的依处,也就是不论破有边实执的单空,还是破四边八戏粗粗细细执著的大空性,站在细无常的刹那性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趣入。

  比方说,一扇很窄的门,身体庞大的牦牛是进不去的。同样,很细的空性,有种种粗大实执的心识是难以趣入、体会的。换句话说,我们对这些世俗的显现法认识很粗,这颗心一直在各种常的概念、乐的概念、过程的概念上打转,这样心就在陷在一张无比复杂、繁琐的戏论网中,心里执著的,所思、所想、所分别、所贪求的,像大地上的尘埃那么多。这是难以抉择空性、认识空性的,即使在当下这一念上给你直指心性,也因为你的心散乱成性而难以契入。

  反面看,如果一开始前行的无常修得非常好,那就做了一个大的减法,减到只剩下一个刹那。从心态上看,这已经单纯了很多,原先有无量无边的妄想,缘过去法、缘现在法、缘未来法,妄想纷飞。现在安安静静的,落在当下一念上。这就完成了一次“大扫除”,扫得只剩下一刹那。然后在抉择空性时,一切胜义理论都用在这一刹那上作抉择,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自性,有没有四边,有没有生、灭、一、异、常、断、来、去,这就非常简明,容易抉择,心态是轻松而明快的。

  接到前面,我们说过“抉择无生”是学般若的重点,抉择的理论很多,现在把金刚屑因用在刹那上,如果当下一刹那有生,一定不会超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情况。以下就在刹那上破这四种生:

  一、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他体的缘故,不是自己生自己。

  二、前一刹那灭了,后一刹那才生起,两刹那不能同时存在的缘故,不是他生。

  三、既不是自生和他生,也就不是自他和合的共生。

  四、这一刹那是由因缘造作的缘起生,所以不是无因生。或者,如果无因能生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应成恒时都有,这和刹那生灭相违。

  这样就知道,把一个法抉择到刹那,刹那生的东西在没有观察时,在世俗当中确实有缘起生,以胜义理论在这上面一观察,当下根本就没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情况,所以当下就明白万法原本是无生的,从当下一刹那上就可以抉择到无生。所以,生和无生、灭和无灭完全是无二的,二谛无二的本性就摸得到一点、感觉到一点、体会到一点,这些境界直接间接慢慢就会生起来的。

  再比如抉择“无来无去”,只看两个刹那就会明白,第二刹那时没有第一刹那,可见第一刹那没有来,因为在第二刹那显现的时候,第一刹那已经彻底灭了,它怎么来了呢?没有来者,是谁来呢?再由第三刹那时没有第二刹那,说明第二刹那也没有去。

  整体来看,每个刹那现了就灭,它只安住在自己的时间点上,本来没有来来去去。我们认为有个东西在时空当中来去,这是把很多个他体的刹那误认为是一体而生起的错觉。实际上有为法刹那灭的缘故,并没有一个常法从这边到那边,从过去到现在,所以诸法本来没有来去。

  总之,不论应成派或者自续派,在没有以胜义理论作观察时,所谓真实的世俗谛,就是因缘生的有为法,说得更到位一些,就是当下这一念的显现,此外没什么世俗谛。

  比如在《中观庄严论》中讲真实世俗谛时,也是说,在胜义理论不观察的前提下,好像是实实在在的、生生灭灭的有为法,它各自有一种起作用的功能,这个就是真实的世俗谛,还是点在刹那生灭的有为法上面。同样,应成派讲真实世俗谛,六根识和六根识的对境,凡是世俗中存在的刹那生灭的有为法,都是真世俗谛,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世俗谛。所以说到底,确实就是当下这一念的显现,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世俗谛。如果中观学得非常好,看这个世俗谛,就是在当下这一刹那的有为法上安立的。

  现在抉择胜义谛,就是在当下这一刹那的有为法上去抉择。怎么抉择呢?就是运用胜义的理论抉择色即是空,这当下一刹那的色法是空,或者说,当下的起心动念就是无生无灭的。以胜义理论观察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一念显现”它就是无生无灭的空性。

  佛法并不是让你在散乱的状态中去通达诸法的本性。按大乘不共的观点来讲,这一刹那的显现是空基(空的对象或者具有空性的事物),是在它上面抉择当下离戏的空性,所以称它为依处。没有它,在哪里谈缘起性空呢?真正的缘起性空,缘起就在当下这一刹那由因缘造作的法上面,当下空就在这上面安立,所以,如果在名言谛中没有达到诸行无常——细无常的认识,那就没有办法安立缘起性空,在哪里谈“现即是空”呢?离开当下一念,再找不到其它依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通达诸行无常是趣入空性的依处,没有这个,那就再没有其它依处,也就是离开了当下一念,再不可能找到其它的依处。

  不管大圆满、禅宗还是中观、唯识,点的时候就点在当下的一念上面,让你明白这个是什么样的本性,离开这一念再找不到其它依处。我们有念头、有分别就是当下的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刹那安住当下无生的空性,就是无念。真正的禅宗法门就是无念,无分别智的精华——大圆满的修行就在这一念上面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哪怕无上的大圆满也离不开当下这一念,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称它是依处。

  而且,我们要看到大小乘是在这上面区分的,小乘落到刹那性上面,因为他心里的实执很强,把这个刹那误认为是实有,不是大空性,而大乘在这上面见到是空性,所以可以彻底地消除一切粗粗细细的实执。也就是,大乘见解的不共之处就是见到当下生的时候就是无生,当下灭的时候就是无灭。

  有不少人认为刹那无常只是小乘的修法,只是最初前行的修法,大乘人有智慧不必要学。这是对佛法不内行的表现。其实,学佛法在名言中都要落到刹那上,只是在“刹那是否实有”上来区分大小乘的见解。所以,不是不必要通达刹那无常,而是首先应该通达刹那无常,然后在刹那上趣入空性。这是真正修解脱道最关键的第一个关口,所有的初学者都需要在这个诸行无常的正见上面趣向…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