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P3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法,并为十方诸天世人,广为宣说,使凡欲想,能于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重罪,是真佛子,从诸佛生,具足菩萨戒,应受人天供养。”〔24〕

  可见,忏悔六根的功德不可思议,能除去百万亿阿僧祇劫的生死重罪,他能让我们跳出生死的轮回,趋向于涅槃的彼岸。行者若坚持不懈地行此法门,必能感应道交。

  五、对忏悔之误解

  三业造非,恶业积累,必然障碍修道。要想清除修道之障碍,必须勤求忏悔,但有些行者认识不到忏悔的重要作用,对忏悔没有正确的理解,故会产生以下几种修行误区。

  误区一:有些行者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现在还是凡夫,还没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今日虽也行忏悔,却不敢保证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若这样的话,岂不是打妄语吗?所以还是不要忏悔了!

  持这种知见的行者,看似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其实已步入了修行的误区。首先,忏悔是一个人清洗自己过去心灵的污秽,是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若不勤求忏悔,就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改变,那就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的染污,意味着以前的错误认识没有消除,从而一错再错。这犹如脏衣服不洗,永远都不能消除臭味。若清洗了脏衣服,那么臭味也随之消失了,忏悔也是这样。小过不改,将导致不善之身、口、意三业继续蔓延,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业理也是如此,若不勤求忏悔,就会使罪业越积越重。正如《梵网经菩萨戒》序中所言:“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25〕若能发至诚心忏悔,就能水滴石穿,销镕罪业。

  再者,行者在佛前至诚恳切忏悔,是发心今后誓不更犯,但以后在不经意间受无始无明及贪瞋痴众习气推动而更犯过错,这不能说他的忏悔是打妄语。因为行者当时发心是恳切、真实不虚的。或许这心念只持续一刹那,但它所产生的善法力量不可限量,会使我们的身口意对恶境产生防微杜渐的功用,同时也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何况现在忏悔过错并不是为了以后更犯过错。

  次者,行者若常生忏悔之心,随着修行层次的日益加深,善法力量就会不断增胜,恶法之念就会日渐薄弱,犯错的可能性就会日益变少,直至不犯错误。若因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求忏悔,那就说明内心根本就没生起改过向善之心,那么错误永远是错误,愚痴永远是愚痴,过错会越犯越大,最终不可救拔,这样就会与修行道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误区二:有些行者认为最初不造恶业之清净,与造恶后忏悔所得之清净是一样的,因为二者同属于清净所摄。

  此观点初看好像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已误入歧途。《菩萨地经》中云:如果犯了根本重罪,虽然可以忏除后重受,但无论如何努力,此生决定不能证得初地之位。《摄一切研磨经》中亦言:“如果造了谤法之业,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忏悔,后乃清净,但至少须经十劫,始能证得忍位。”〔26〕

  这就说明忏悔虽然可以忏除招感异熟果的罪业,能令它不招感异熟果报,但在道证方面,两者却存在着日劫相倍的差距。因为二者之因本是大相径庭,所以所感之果亦有天壤之别。如人四肢受伤,虽可治愈,但毕竟与未伤时完全不同,这是警策行者在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都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大小等戒都要均等护持。

  误区三:有些行者认为佛法主张罪业体性空寂,那么犯错也是犯而无犯,又何须忏悔呢?

  此观点更是大错特错。罪有罪性、罪相之分,罪性属理体,罪相属事法,理体与事法乃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站在大乘空观角度来看,事物体性本空,但它的事相是缘起存在,即真空不碍妙有,缘起体现性空。以此推之,从理而言,罪性本来空寂,无一法可得,但约事而论,若造作了恶业,必然有罪相的宛然存在,诚如俗言所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见,因果法则历然存在、丝毫不爽,声闻、菩萨尚不能逃脱因果网络,何况是薄地凡夫呢?

  由上可知,罪性本空是佛陀为破除世间众生对实有罪性的执著,而悲愍所设的权巧教法。因为许多行者对自己所造之罪坚执不舍,从而障碍修道,退失道心,故佛言罪性本空是为了谴除他们的自性见,并非是犯了过错,只须观空而能达到罪业消亡。或认为罪性本空就不存在于犯罪与不犯罪的区别,这就错解佛意,误入自欺欺人,拨无因果的谬见之中了。

  佛讲罪性本空,也是为了显示大乘般若空观正义。说明忏悔不只是内心的反省作意和行为的勇猛精进,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事相,运用般若真智来觉了观照,以求达到复本心源的真正目的。因而行忏悔时,行者应将事理圆融结合运用来证悟罪性本空之理,这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解脱,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色。

  六、忏悔之功德及回向发愿

  忏悔实际上就是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但一般世人都比较爱面子,怕向人承认错误,发露错误。佛教则主张不但要直下承担错误,而且要至诚发露忏悔,这是佛法的高深之处。

  佛教认为,忏悔不仅可以超度我们本身所具的种种贪瞋痴烦恼,而且可以化解外在的人事恩怨,达到化敌为友,自度度人的修学实益。《菜根谭》中言:“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噶当派大德亦云:“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忏悔。”讳疾忌医只会让自己丧失法身慧命,在轮回的长河中流转不息。因此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道:如果人犯错不忏悔,罪恶就会越来越深重,就像海水一样深广,如果知错能改,则罪过就像生病出汗,渐渐痊愈。但《五分律》卷三中又道:“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27〕可见忏悔功德微妙难思,不但可以消除现业,而且还能增长无量善根。因此忏悔就像甘露,能洗涤众生的尘垢;忏悔就像明灯,能照破无明黑暗;忏悔就像璎珞,能庄严无上菩提。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所言: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恶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世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花,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28〕

  由上可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故行者在行忏悔时还须回向发愿,该如何回向发愿呢?《佛名经》中云:

  当礼忏至诚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慢、疑所造的杀、盗、淫、妄等无边罪业后,应当承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说: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嗔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息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29〕

  业障的积累并非一时所成,故业障的消除亦非一日之功。所以,行者应以一种持之以恒、永不厌倦之心去对待,故佛在《普贤行愿品》中告诫道: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众,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30〕

  行者只有这样的发愿,才能契合佛陀设教的本怀,使所行忏悔圆满究竟,得到根除罪障的大利益。

  忏悔者不但自求忏悔,而且应教他人求忏悔,对所有忏悔起随喜心,更应扩大心量代为法界一切众生及历劫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乃至冤愆债主等至诚顶礼三宝求哀忏悔,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现在者三业冰销、福慧增长,过去者求生净土、莲生九品,并发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龙华相会,同登觉岸,共证无为,这才是大乘菩萨道自利利人的精神实质,也是忏悔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忏悔是佛法的重要内容,是每个行者必行之法门,是众生去恶向善、了生脱死的良方,是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起点。故经云:“业障如晨露,忏悔若朝阳。”无论我们的业有多深、障有多重,只要勤于真心忏悔,业障岂有不消之理?因此,我们要珍惜佛陀给予我们最慈悲的礼物,善用上苍赐予人类的无上良药——忏悔,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永远保持恬淡快乐、洒脱自在。

  参考书目:

  1.慧广法师:《忏悔的理论与方法》,莆田广化寺2003年版。

  2.济群法师:《如何忏悔》,兰州五泉山嘛呢寺佛学书局出版。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

  4.妙莲法师:《百净其意真忏悔》,佛学通讯2000年第8期。

  5.《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赖永海、王月清:《宗教与道德劝善》,江苏古籍出版社会安定2002年版。

  8.游祥州:《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

  9.傅伟勋:《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日本]谦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5年版。

  12.拙文法师:《论天台忏法的形成及其思想》,中国佛学院《法源》2002年,总第20期。

  13.幽城幻剑:《忏悔的真义》,2006.7.6,静心家园。

  14.圣严法师:《忏悔意义与功能》,2005.5.14,慈心有机农场。

  15.如心法师:《忏悔浅淡》,2005.9.28,圣域佛教菩提社区。

  16.觉之法师:《修佛心得·如何忏悔业障》,2006.8.15,般若空性。

  17.谢有顺:《忏悔已被滥用》,2005.5.4,天涯社区。

  18.张建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2005.10.22,解放心灵·回归当下。

  19.仁良:《忏悔业障》,2006.2.25,妙莲花论坛。

  20.《教你作忏悔》,2005.12.15,妙智学佛论坛。

  21.《忏悔的力量》,2004.6.10,自强人公益论坛。

  22.曲世宇:《忏悔之义及罪净之理》,2006.6.26,藏人文化网。

  23.道因法师:《忏悔之研究》,2006.8.2,戒幢佛学教育网。

  24.道因法师:《道次第之四力忏悔与汉地之三类忏法》,2006.5.20,戒幢佛学教育网。

  25.大寂法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2006.4.16,三学讲堂网。

  26.曹新春:《业果之理与忏悔》,2006.8.2,学员论文集网。

  27.妙音法师:《忏悔的真义》,2006.11.30,静心如斯。

  28.圣凯法师:《论中国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2006.11.25,生活禅·网上柏林。

  29.明一法师:《浅淡忏悔业障》,2001.11.7,佛教女性网。

  30.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关于忏悔的开示》,2004.4.18,西康色须寺。

  31.午夜莲心:《忏悔得安乐》,2005.2.17,戒邪淫篇。

  〔1〕《大正藏》第13册,第783页中。

  〔2〕《大正藏》第39册,第112页中。

  〔3〕《大正藏》第54册,第217页下。

  〔4〕《大正藏》第23册,第706页上。

  〔5〕《大正藏》第46册,第98页上。

  〔6〕《大正藏》第48册,第346页下。

  〔7〕《大正藏》第10册,第845页下。

  〔8〕《大正藏》第45册,第971页中。

  〔9〕《大正藏》第14册,第188页中。

  〔10〕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470页上。

  〔11〕《大正藏》第2册,第764页上。

  〔12〕《大正藏》第9册,第9页下。

  〔13〕《大正藏》第46册,第485页下。

  〔14〕《大正藏》第24册,第1006页。

  〔15〕《大正藏》第45册,第969页中。

  〔16〕《大正藏》第9册,第393页中。

  〔17〕《大正藏》第3册,第304页中。

  〔18〕《大正藏》第53册,第916页上。

  〔19〕同上。

  〔20〕同上。

  〔21〕《大正藏》第128册,第964页下。

  〔22〕《大正藏》第45册,第975页中。

  〔23〕《大正藏》第9册,第393页中。

  〔24〕同上。

  〔25〕《大正藏》第40册,第215页下。

  〔26〕曲世宇著:《忏悔之义及罪净之理》,第3页下。

  〔27〕《大正藏》第22册,第22页上。

  〔28〕《大正藏》第3册,第303页下。

  〔29〕大寂法师著:《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第13页。

  〔30〕《大正藏》第10册,第845页。

  

《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