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P3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法,並爲十方諸天世人,廣爲宣說,使凡欲想,能于一彈指頃,除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是真佛子,從諸佛生,具足菩薩戒,應受人天供養。”〔24〕

  可見,忏悔六根的功德不可思議,能除去百萬億阿僧祇劫的生死重罪,他能讓我們跳出生死的輪回,趨向于涅槃的彼岸。行者若堅持不懈地行此法門,必能感應道交。

  五、對忏悔之誤解

  叁業造非,惡業積累,必然障礙修道。要想清除修道之障礙,必須勤求忏悔,但有些行者認識不到忏悔的重要作用,對忏悔沒有正確的理解,故會産生以下幾種修行誤區。

  誤區一:有些行者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現在還是凡夫,還沒達到聖人的思想境界,今日雖也行忏悔,卻不敢保證自己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若這樣的話,豈不是打妄語嗎?所以還是不要忏悔了!

  持這種知見的行者,看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其實已步入了修行的誤區。首先,忏悔是一個人清洗自己過去心靈的汙穢,是獲得淨化和再生的不間斷過程,若不勤求忏悔,就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改變,那就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的染汙,意味著以前的錯誤認識沒有消除,從而一錯再錯。這猶如髒衣服不洗,永遠都不能消除臭味。若清洗了髒衣服,那麼臭味也隨之消失了,忏悔也是這樣。小過不改,將導致不善之身、口、意叁業繼續蔓延,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業理也是如此,若不勤求忏悔,就會使罪業越積越重。正如《梵網經菩薩戒》序中所言:“勿輕小罪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25〕若能發至誠心忏悔,就能水滴石穿,銷镕罪業。

  再者,行者在佛前至誠懇切忏悔,是發心今後誓不更犯,但以後在不經意間受無始無明及貪瞋癡衆習氣推動而更犯過錯,這不能說他的忏悔是打妄語。因爲行者當時發心是懇切、真實不虛的。或許這心念只持續一刹那,但它所産生的善法力量不可限量,會使我們的身口意對惡境産生防微杜漸的功用,同時也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何況現在忏悔過錯並不是爲了以後更犯過錯。

  次者,行者若常生忏悔之心,隨著修行層次的日益加深,善法力量就會不斷增勝,惡法之念就會日漸薄弱,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日益變少,直至不犯錯誤。若因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求忏悔,那就說明內心根本就沒生起改過向善之心,那麼錯誤永遠是錯誤,愚癡永遠是愚癡,過錯會越犯越大,最終不可救拔,這樣就會與修行道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誤區二:有些行者認爲最初不造惡業之清淨,與造惡後忏悔所得之清淨是一樣的,因爲二者同屬于清淨所攝。

  此觀點初看好像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已誤入歧途。《菩薩地經》中雲:如果犯了根本重罪,雖然可以忏除後重受,但無論如何努力,此生決定不能證得初地之位。《攝一切研磨經》中亦言:“如果造了謗法之業,設七年中,一日叁時于罪忏悔,後乃清淨,但至少須經十劫,始能證得忍位。”〔26〕

  這就說明忏悔雖然可以忏除招感異熟果的罪業,能令它不招感異熟果報,但在道證方面,兩者卻存在著日劫相倍的差距。因爲二者之因本是大相徑庭,所以所感之果亦有天壤之別。如人四肢受傷,雖可治愈,但畢竟與未傷時完全不同,這是警策行者在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間都要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大小等戒都要均等護持。

  誤區叁:有些行者認爲佛法主張罪業體性空寂,那麼犯錯也是犯而無犯,又何須忏悔呢?

  此觀點更是大錯特錯。罪有罪性、罪相之分,罪性屬理體,罪相屬事法,理體與事法乃是事物的一體兩面。站在大乘空觀角度來看,事物體性本空,但它的事相是緣起存在,即真空不礙妙有,緣起體現性空。以此推之,從理而言,罪性本來空寂,無一法可得,但約事而論,若造作了惡業,必然有罪相的宛然存在,誠如俗言所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見,因果法則曆然存在、絲毫不爽,聲聞、菩薩尚不能逃脫因果網絡,何況是薄地凡夫呢?

  由上可知,罪性本空是佛陀爲破除世間衆生對實有罪性的執著,而悲愍所設的權巧教法。因爲許多行者對自己所造之罪堅執不舍,從而障礙修道,退失道心,故佛言罪性本空是爲了譴除他們的自性見,並非是犯了過錯,只須觀空而能達到罪業消亡。或認爲罪性本空就不存在于犯罪與不犯罪的區別,這就錯解佛意,誤入自欺欺人,撥無因果的謬見之中了。

  佛講罪性本空,也是爲了顯示大乘般若空觀正義。說明忏悔不只是內心的反省作意和行爲的勇猛精進,更重要的是要透過事相,運用般若真智來覺了觀照,以求達到複本心源的真正目的。因而行忏悔時,行者應將事理圓融結合運用來證悟罪性本空之理,這才是最圓滿最究竟的解脫,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色。

  六、忏悔之功德及回向發願

  忏悔實際上就是認識錯誤、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但一般世人都比較愛面子,怕向人承認錯誤,發露錯誤。佛教則主張不但要直下承擔錯誤,而且要至誠發露忏悔,這是佛法的高深之處。

  佛教認爲,忏悔不僅可以超度我們本身所具的種種貪瞋癡煩惱,而且可以化解外在的人事恩怨,達到化敵爲友,自度度人的修學實益。《菜根譚》中言:“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噶當派大德亦雲:“惡業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忏悔。”諱疾忌醫只會讓自己喪失法身慧命,在輪回的長河中流轉不息。因此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道:如果人犯錯不忏悔,罪惡就會越來越深重,就像海水一樣深廣,如果知錯能改,則罪過就像生病出汗,漸漸痊愈。但《五分律》卷叁中又道:“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長善根。”〔27〕可見忏悔功德微妙難思,不但可以消除現業,而且還能增長無量善根。因此忏悔就像甘露,能洗滌衆生的塵垢;忏悔就像明燈,能照破無明黑暗;忏悔就像璎珞,能莊嚴無上菩提。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所言: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煩惱惡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世海,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雨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入常樂宮,忏悔能出叁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花,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28〕

  由上可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故行者在行忏悔時還須回向發願,該如何回向發願呢?《佛名經》中雲:

  當禮忏至誠忏悔無始以來因貪、瞋、癡、慢、疑所造的殺、盜、淫、妄等無邊罪業後,應當承此忏悔叁毒罪障所生善心,發願回向說:願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樣保持這顆忏悔、發願、隨佛修行的心,愛水就此幹枯,嗔火從此淡化,貪慢積習減輕,誓願學諸佛一樣,廣度衆生,修學聖人所行八正道、叁十七道品,誓願斷盡無明根源,精進不息地向涅槃聖道前進,誓修菩薩行願,誓修菩薩十波羅蜜,誓成無上佛道,誓度無盡衆生,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施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均能和我一樣生生世世力行忏悔、滅罪,發菩薩成佛行願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29〕

  業障的積累並非一時所成,故業障的消除亦非一日之功。所以,行者應以一種持之以恒、永不厭倦之心去對待,故佛在《普賢行願品》中告誡道: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衆,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30〕

  行者只有這樣的發願,才能契合佛陀設教的本懷,使所行忏悔圓滿究竟,得到根除罪障的大利益。

  忏悔者不但自求忏悔,而且應教他人求忏悔,對所有忏悔起隨喜心,更應擴大心量代爲法界一切衆生及曆劫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乃至冤愆債主等至誠頂禮叁寶求哀忏悔,並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願現在者叁業冰銷、福慧增長,過去者求生淨土、蓮生九品,並發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龍華相會,同登覺岸,共證無爲,這才是大乘菩薩道自利利人的精神實質,也是忏悔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

  綜上所述,可知忏悔是佛法的重要內容,是每個行者必行之法門,是衆生去惡向善、了生脫死的良方,是轉染成淨、轉凡成聖的起點。故經雲:“業障如晨露,忏悔若朝陽。”無論我們的業有多深、障有多重,只要勤于真心忏悔,業障豈有不消之理?因此,我們要珍惜佛陀給予我們最慈悲的禮物,善用上蒼賜予人類的無上良藥——忏悔,這樣我們的心才能永遠保持恬淡快樂、灑脫自在。

  參考書目:

  1.慧廣法師:《忏悔的理論與方法》,莆田廣化寺2003年版。

  2.濟群法師:《如何忏悔》,蘭州五泉山嘛呢寺佛學書局出版。

  3.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1991年版。

  4.妙蓮法師:《百淨其意真忏悔》,佛學通訊2000年第8期。

  5.《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賴永海、王月清:《宗教與道德勸善》,江蘇古籍出版社會安定2002年版。

  8.遊祥州:《中國佛教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

  9.傅偉勳:《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

  10.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1.[日本]謙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臺灣佛光山出版社1985年版。

  12.拙文法師:《論天臺忏法的形成及其思想》,中國佛學院《法源》2002年,總第20期。

  13.幽城幻劍:《忏悔的真義》,2006.7.6,靜心家園。

  14.聖嚴法師:《忏悔意義與功能》,2005.5.14,慈心有機農場。

  15.如心法師:《忏悔淺淡》,2005.9.28,聖域佛教菩提社區。

  16.覺之法師:《修佛心得·如何忏悔業障》,2006.8.15,般若空性。

  17.謝有順:《忏悔已被濫用》,2005.5.4,天涯社區。

  18.張建新:《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2005.10.22,解放心靈·回歸當下。

  19.仁良:《忏悔業障》,2006.2.25,妙蓮花論壇。

  20.《教你作忏悔》,2005.12.15,妙智學佛論壇。

  21.《忏悔的力量》,2004.6.10,自強人公益論壇。

  22.曲世宇:《忏悔之義及罪淨之理》,2006.6.26,藏人文化網。

  23.道因法師:《忏悔之研究》,2006.8.2,戒幢佛學教育網。

  24.道因法師:《道次第之四力忏悔與漢地之叁類忏法》,2006.5.20,戒幢佛學教育網。

  25.大寂法師:《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2006.4.16,叁學講堂網。

  26.曹新春:《業果之理與忏悔》,2006.8.2,學員論文集網。

  27.妙音法師:《忏悔的真義》,2006.11.30,靜心如斯。

  28.聖凱法師:《論中國佛教忏法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2006.11.25,生活禅·網上柏林。

  29.明一法師:《淺淡忏悔業障》,2001.11.7,佛教女性網。

  30.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關于忏悔的開示》,2004.4.18,西康色須寺。

  31.午夜蓮心:《忏悔得安樂》,2005.2.17,戒邪淫篇。

  〔1〕《大正藏》第13冊,第783頁中。

  〔2〕《大正藏》第39冊,第112頁中。

  〔3〕《大正藏》第54冊,第217頁下。

  〔4〕《大正藏》第23冊,第706頁上。

  〔5〕《大正藏》第46冊,第98頁上。

  〔6〕《大正藏》第48冊,第346頁下。

  〔7〕《大正藏》第10冊,第845頁下。

  〔8〕《大正藏》第45冊,第971頁中。

  〔9〕《大正藏》第14冊,第188頁中。

  〔10〕昂旺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470頁上。

  〔11〕《大正藏》第2冊,第764頁上。

  〔12〕《大正藏》第9冊,第9頁下。

  〔13〕《大正藏》第46冊,第485頁下。

  〔14〕《大正藏》第24冊,第1006頁。

  〔15〕《大正藏》第45冊,第969頁中。

  〔16〕《大正藏》第9冊,第393頁中。

  〔17〕《大正藏》第3冊,第304頁中。

  〔18〕《大正藏》第53冊,第916頁上。

  〔19〕同上。

  〔20〕同上。

  〔21〕《大正藏》第128冊,第964頁下。

  〔22〕《大正藏》第45冊,第975頁中。

  〔23〕《大正藏》第9冊,第393頁中。

  〔24〕同上。

  〔25〕《大正藏》第40冊,第215頁下。

  〔26〕曲世宇著:《忏悔之義及罪淨之理》,第3頁下。

  〔27〕《大正藏》第22冊,第22頁上。

  〔28〕《大正藏》第3冊,第303頁下。

  〔29〕大寂法師著:《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第13頁。

  〔30〕《大正藏》第10冊,第845頁。

  

《佛教忏悔之淺談(釋華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