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别人不顺从,便起嗔心,如此修行,不仅自己难以解脱,还常与众生结怨,甚至迁怒与他人,而导致其毁谤三宝,断其法身慧命,更是可憎可恶,亦为自己当来下堕之因缘。
综上可知,嗔恚使吾人之内心无法感受到寂静调柔的快乐,只能给吾人带来寝食不安、内心狂乱等诸多烦恼,并且也会因此导致我们亲友远离,人不喜见。如《遗教经》云:“若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17〕
所以智者大师有云:“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18〕对于欲出离生死的修行人而言,如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对治此烦恼心所,勤修慈悲、忍辱等,则一生的修行都可能付之一炬,更何谈解脱?而且尚有堕落三途之嫌,岂能不戒除之!
(四)嗔心之恶报
由上文可见,嗔恚对行者之修行解脱过患极大,就现生来说,可导致吾人心烦气躁,寝食不安以及身心疾病等过患;并且还可以导致亲友生厌、远离等人际关系的破裂。此就一般众生而言,若对菩萨生嗔,过失更重。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即曾说过:对同梵行者生嗔,比对常人为重,而对菩萨生嗔又比对同梵行者为重。《三昧王经》中也说:“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不能救。”〔19〕《入行论》也有偈言:“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20〕此中胜子即是菩萨,对菩萨生嗔心必感地狱果报。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入生信力印经》中说:
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又于菩萨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宰堵坡(塔)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21〕
总之,怀嗔心者,现生是难以安乐生活的。同时,还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至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故嗔恚在《十善业道经》中被列为十恶业之一,其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具体来说,嗔心之异熟果:上堕地狱,中堕饿鬼,下堕畜生。等流果:感恒生恐怖,世乱身危,灾多障重。又《地持论》中也说:
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何故嗔恼堕于地狱?缘此嗔恚恼害苦物,受地狱苦。何故嗔恼出为畜生?缘此嗔恼不能仁恕,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嗔恼复为饿鬼?缘此嗔恼从悭心起,悭心罪故复为饿鬼。何故嗔恼常为一切求其长短?缘此嗔恼不能含容,故为一切求其长短。何故嗔恼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缘此嗔恼恼害于人,人亦恼害。〔22〕
此即应了佛门的一句话:“如是因,如是果”,善恶唯业,苦乐自招,业果的铁律是谁也躲避不了的。放纵嗔恨,承受更多苦果的还是自己。
由上可见,嗔心之过患及果报,皆有损于吾人现前乃至当来之安乐果报,其给吾人今生乃至后世皆可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须要对治之、断除之。
三、嗔心之对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违背自己意愿之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嗔恚、憎恶心理。通常表现为忿、恨、恼、嫉、害等种种形式,又为三毒之一,实为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碍,也是最难对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论》中就有说到:“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23〕因此吾人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必须依法断除之。俗话说:“治病须寻根,断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还须追寻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药除之。
(一)修无我观—— 我执嗔之本,观幻除此根1.幻身无我
探索嗔心发起之根源,不难发现,吾人之所以爱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声誉、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为了鸡毛蒜皮点的小事,为了自己这个颜面,也要和人争个你我高低,其实无非是自己强烈的我执在作怪罢了!即是把自己这个色身当成是实有、不容侵犯的。所谓顺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给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极多的违缘,为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其实就吾人现在之色身而言,只不过是由四大五蕴等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诸多色法、心法。离开这些精神与物质,觅我实不可得。又从时间上看,我们这个身体从生至死,中间要经过幼、少、青、壮、晚、老等阶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陈代谢,一生当中人体细胞不知换过多少次,所以经历几十年的风霜,少年时自己光滑细腻的脸到老便变成鸡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壮年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时刻都在生灭变化之中,虚幻不实,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可得?那我们又为谁而嗔呢?
如是观察,当我们在遇违缘,与他人发生不快而心里刚要失衡时,就要马上反问一下自己:是谁在生气、生气的是我吗?是谁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实在的吗?如此层层观照,因为自己心念不再执著烦恼,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虚名无我
名字,可以说是导致吾人喜欢生嗔的另一个因缘,虽然我们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起,只不过是一个方便人我交流的代号而已,但还是死死的执著不放,认为就是我、我所。如果听到有人对我们这个代号加以非议、诽谤的话,我们立刻就会感到不舒服,产生不良的情绪,甚至会火冒三丈。百法之中早就告诉过我们,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他只不过也是个缘起法,他可以随着因缘随时随地更换,比如自己在家时小名、学名就有好几个,出家了又换了法名法号。所以,一个人是可以有多个代号的,而我人只有一个,故名字也是虚幻的,是无我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自己这个虚幻不实的代号而起嗔心呢?
因此,当我们再听到有人非议我时,可以作如上的观察,我们的生命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假我”,而非议我的人及其所非议的语言亦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在此时、此地、此因缘之下,他非议了吾人这个假我色身幻化的虚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执著这个假我、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议与我又有何干?他又如何能伤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然就不会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观——心若无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贤堂《华严经》修慈分中有云: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24〕
《决定毗尼经》中也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25〕因此,吾人志求大乘,还应以慈忍对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谓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经》中有云:“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26〕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以因果观、慈悲观去修忍辱,以对治自己的嗔心。即从三世因果来看待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的毁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偿报业缘和慈悲心来对待之。也就是从观念上相信是因果的关系,观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缘,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是因,我不需要还报,他造的因,我还报给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来哉!如果是果,我应该要接受,不需要再还报,还报时又变成了双重的受害,重重无尽。如是因果循环, “冤冤相报何时了”!并且制造迫害的人已经造了恶业,将来必食苦果,非常可怜,吾人应悲愍之,为作福业,正如《万善同归集》卷下所言:“慈云既润,嗔火潜消。”〔27〕更要忏悔自己的业障,将自己所作一切功德回向给他,愿与其解怨释结,愿其早日蠲除罪业,早成佛道。如此修学,吾人即可将逆缘转为道用,自他了脱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观及慈悲心对待一切逆境,那么吾人在遇缘对境之时即能以包容之心去谅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会生起了。而且会甘心情愿地接受之,而生起“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种智慧,扩大自己的心量,远离私我的爱憎。乃至于自艾自怜的心态,也能做到以大局为重,换得他人及团体的成就。所以,对境无嗔而能慈悲忍辱,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乐有情,拔苦无量。
2.圆融处世之良方
俗话说,人有敬怕的,没有吓怕的,因此如果当境界现前时,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宽广的爱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喜欢别人对己无礼,推己及人,别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怀慈忍之心、怀欢喜布施之心,处处先为他人着想,则退一步海阔天空,即给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时间去调整反省,如此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为做出不该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告诫嗔怒之人:“对己着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着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一同堕落。”因此认识到嗔心的祸患,而修慈忍以对治之,不仅能成就自己宽阔的胸怀、豁达个性,而且还会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解冤释结,广结善缘。
所以,就世间法而言,我们熄灭嗔心,善修慈忍,即可逐渐地圆满自己人格、和谐人际关系。正如《憨山大师醒世歌》云:“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吾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不可能不受境界浪花里的是非曲直迷惑、影响,唯有以一颗慈悲忍辱的心肠,随缘尽分地对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处世之方。
3.成办出世之事业
蕅益大师有云:“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28〕无嗔确实是生活上很重要…
《嗔心浅探(释圣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