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嗔心淺探(釋聖醒)▪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意願強加于人,別人不順從,便起嗔心,如此修行,不僅自己難以解脫,還常與衆生結怨,甚至遷怒與他人,而導致其毀謗叁寶,斷其法身慧命,更是可憎可惡,亦爲自己當來下墮之因緣。

  綜上可知,嗔恚使吾人之內心無法感受到寂靜調柔的快樂,只能給吾人帶來寢食不安、內心狂亂等諸多煩惱,並且也會因此導致我們親友遠離,人不喜見。如《遺教經》雲:“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17〕

  所以智者大師有雲:“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18〕對于欲出離生死的修行人而言,如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察對治此煩惱心所,勤修慈悲、忍辱等,則一生的修行都可能付之一炬,更何談解脫?而且尚有墮落叁途之嫌,豈能不戒除之!

  (四)嗔心之惡報

  由上文可見,嗔恚對行者之修行解脫過患極大,就現生來說,可導致吾人心煩氣躁,寢食不安以及身心疾病等過患;並且還可以導致親友生厭、遠離等人際關系的破裂。此就一般衆生而言,若對菩薩生嗔,過失更重。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即曾說過:對同梵行者生嗔,比對常人爲重,而對菩薩生嗔又比對同梵行者爲重。《叁昧王經》中也說:“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聞法不能救,靜慮及住阿蘭若,施與供佛不能救。”〔19〕《入行論》也有偈言:“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20〕此中勝子即是菩薩,對菩薩生嗔心必感地獄果報。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生信力印經》中說:

  較以忿心將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獄中,罪尤重大,而無可數量。又于菩薩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較將盡恒河沙數諸宰堵坡(塔)毀壞焚燒,所生之罪,如上所說。〔21〕

  總之,懷嗔心者,現生是難以安樂生活的。同時,還能“壞自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至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故嗔恚在《十善業道經》中被列爲十惡業之一,其果報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具體來說,嗔心之異熟果:上墮地獄,中墮餓鬼,下墮畜生。等流果:感恒生恐怖,世亂身危,災多障重。又《地持論》中也說:

  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爲衆人之所惱害。何故嗔惱墮于地獄?緣此嗔恚惱害苦物,受地獄苦。何故嗔惱出爲畜生?緣此嗔惱不能仁恕,所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嗔惱複爲餓鬼?緣此嗔惱從悭心起,悭心罪故複爲餓鬼。何故嗔惱常爲一切求其長短?緣此嗔惱不能含容,故爲一切求其長短。何故嗔惱常爲衆人之所惱害?緣此嗔惱惱害于人,人亦惱害。〔22〕

  此即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如是因,如是果”,善惡唯業,苦樂自招,業果的鐵律是誰也躲避不了的。放縱嗔恨,承受更多苦果的還是自己。

  由上可見,嗔心之過患及果報,皆有損于吾人現前乃至當來之安樂果報,其給吾人今生乃至後世皆可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須要對治之、斷除之。

  叁、嗔心之對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違背自己意願之事物時所産生的一種嗔恚、憎惡心理。通常表現爲忿、恨、惱、嫉、害等種種形式,又爲叁毒之一,實爲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礙,也是最難對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論》中就有說到:“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23〕因此吾人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必須依法斷除之。俗話說:“治病須尋根,斷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還須追尋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藥除之。

  (一)修無我觀—— 我執嗔之本,觀幻除此根1.幻身無我

  探索嗔心發起之根源,不難發現,吾人之所以愛起嗔心、耍小性子,都是因爲太在乎自己的聲譽、面子以及得失之心了。所以即使是爲了雞毛蒜皮點的小事,爲了自己這個顔面,也要和人爭個你我高低,其實無非是自己強烈的我執在作怪罷了!即是把自己這個色身當成是實有、不容侵犯的。所謂順我者喜之,逆我者嗔之,由此給自己的人生招致了極多的違緣,爲自己修行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其實就吾人現在之色身而言,只不過是由四大五蘊等諸法假合而成,其中包含者諸多色法、心法。離開這些精神與物質,覓我實不可得。又從時間上看,我們這個身體從生至死,中間要經過幼、少、青、壯、晚、老等階段,而每分每秒都在新陳代謝,一生當中人體細胞不知換過多少次,所以經曆幾十年的風霜,少年時自己光滑細膩的臉到老便變成雞皮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壯年之我非晚年之我……吾人之色身時刻都在生滅變化之中,虛幻不實,哪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可得?那我們又爲誰而嗔呢?

  如是觀察,當我們在遇違緣,與他人發生不快而心裏剛要失衡時,就要馬上反問一下自己:是誰在生氣、生氣的是我嗎?是誰在惹我、惹我之人是實在的嗎?如此層層觀照,因爲自己心念不再執著煩惱,所以嗔火自然也就不再生起。

  2.虛名無我

  名字,可以說是導致吾人喜歡生嗔的另一個因緣,雖然我們都了知自己的名字是父母所起,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人我交流的代號而已,但還是死死的執著不放,認爲就是我、我所。如果聽到有人對我們這個代號加以非議、誹謗的話,我們立刻就會感到不舒服,産生不良的情緒,甚至會火冒叁丈。百法之中早就告訴過我們,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他只不過也是個緣起法,他可以隨著因緣隨時隨地更換,比如自己在家時小名、學名就有好幾個,出家了又換了法名法號。所以,一個人是可以有多個代號的,而我人只有一個,故名字也是虛幻的,是無我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爲自己這個虛幻不實的代號而起嗔心呢?

  因此,當我們再聽到有人非議我時,可以作如上的觀察,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組合而成的“假我”,而非議我的人及其所非議的語言亦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在此時、此地、此因緣之下,他非議了吾人這個假我色身幻化的虛名而已。如果吾人不再執著這個假我、我所,不起嗔心去受取,此非議與我又有何幹?他又如何能傷害到我?如此吾人之嗔心自然就不會生起了。

  (二)修慈悲忍辱觀——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華嚴經》修慈分中有雲: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衆生?〔24〕

  《決定毗尼經》中也說:“甯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25〕因此,吾人志求大乘,還應以慈忍對治自己的嗔心。

  1.修慈忍成就大悲心

  慈悲忍辱可謂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如《法句經》中有雲:“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26〕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因果觀、慈悲觀去修忍辱,以對治自己的嗔心。即從叁世因果來看待別人無緣無故對自己的毀辱以及迫害等,再以償報業緣和慈悲心來對待之。也就是從觀念上相信是因果的關系,觀察自己之所以遇此因緣,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如果是因,我不需要還報,他造的因,我還報給他,他痛苦我也更痛苦,何苦來哉!如果是果,我應該要接受,不需要再還報,還報時又變成了雙重的受害,重重無盡。如是因果循環, “冤冤相報何時了”!並且製造迫害的人已經造了惡業,將來必食苦果,非常可憐,吾人應悲愍之,爲作福業,正如《萬善同歸集》卷下所言:“慈雲既潤,嗔火潛消。”〔27〕更要忏悔自己的業障,將自己所作一切功德回向給他,願與其解怨釋結,願其早日蠲除罪業,早成佛道。如此修學,吾人即可將逆緣轉爲道用,自他了脫有望。

  如果吾人能深明因果,以因果觀及慈悲心對待一切逆境,那麼吾人在遇緣對境之時即能以包容之心去諒解他人,嗔恨心也就不會生起了。而且會甘心情願地接受之,而生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種智慧,擴大自己的心量,遠離私我的愛憎。乃至于自艾自憐的心態,也能做到以大局爲重,換得他人及團體的成就。所以,對境無嗔而能慈悲忍辱,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更能成就吾人真正之大慈悲心,利樂有情,拔苦無量。

  2.圓融處世之良方

  俗話說,人有敬怕的,沒有嚇怕的,因此如果當境界現前時,吾人要以慈悲心去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懂得理解和包容,以寬廣的愛心去化解所有的冤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喜歡別人對己無禮,推己及人,別人自然也如此。所以懷慈忍之心、懷歡喜布施之心,處處先爲他人著想,則退一步海闊天空,即給自己以及他人充分的時間去調整反省,如此也不會因爲一時的沖動,爲做出不該做的事而悔恨了。正如雪公老人告誡嗔怒之人:“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一同墮落。”因此認識到嗔心的禍患,而修慈忍以對治之,不僅能成就自己寬闊的胸懷、豁達個性,而且還會化幹戈爲玉帛,化暴戾爲祥和,解冤釋結,廣結善緣。

  所以,就世間法而言,我們熄滅嗔心,善修慈忍,即可逐漸地圓滿自己人格、和諧人際關系。正如《憨山大師醒世歌》雲:“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吾人生活于天地之間,不可能不受境界浪花裏的是非曲直迷惑、影響,唯有以一顆慈悲忍辱的心腸,隨緣盡分地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處世之方。

  3.成辦出世之事業

  蕅益大師有雲:“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敗于忿躁。”〔28〕無嗔確實是生活上很重要…

《嗔心淺探(釋聖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