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讓自心淨化,清醒地待人接物。因此,對于修行人來說,離嗔恚修慈忍實爲吾人轉凡成聖之關鍵所在。因爲修行,所要修正的就是自己的心念及行爲,而我們在生活當中之所以不能忍受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也正是由于吾人對于六塵境界乃至自己的身心沒有正確的認知,不知宇宙人生之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是苦空無常的。因此在當中起種種分別、執著,因而造作惡業,種下生死輪回之因,在六道中流轉不已,枉受苦報。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就要慈忍之心不動,安然面對。所以無嗔以修慈忍,隨緣消業,隨緣度生,既能成就我們的定力,又能圓滿我們的戒行、智慧及福德資糧,成就我們的菩提事業。正如《大智度論》所雲:“行生忍故,一切衆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29〕蕅益大師也說:“克除習氣,莫若叁業行慈。叁業行慈,則無十過。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30〕
真所謂“心若無嗔慈成就,勤修忍辱入賢堂”。吾人只要把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外來橫逆之境都視爲空谷回聲,沒有實體可得,權當是吾人修行道路上的增上緣,就不會因患得患失而起嗔造業了。順境固然可以成就我們,而逆境同樣也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們考驗自己修行究竟達到什麼程度了。因此,吾人于修學過程中絕不要只求在順境裏一帆風順,志求佛道者更應該經得起狂風暴雨的侵襲,應該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擊與破害。如此吾人才不愧爲佛陀的弟子——一個大乘修行者。也只有如此,吾人才能荷擔起如來家業,成聖成賢亦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嗔心其過患無窮,對吾人之修行障礙極大,不僅會給吾人現生造成極大的損惱、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它是吞噬吾人善根、慈悲心的毒蛇。因此作爲一名佛子,于自己的修學道路上應當勤力防護之,常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違境,不管別人爲自己製造了什麼樣的挫折與傷害,都應以無我、慈悲、忍辱來對治之,絕不要讓自己的嗔恨心産生。正如寂天菩薩所雲:“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己不濟事,憂惱有何益?”〔31〕而是要勇敢地面對一切違緣,把逆境作爲自己修行解脫的動力,使自己于菩薩道上勇往直前。但願人人修慈忍,個個除嗔心,日日生歡喜,同證淨法身。
參考書目:
1.昂旺朗吉堪布講:《菩提道次第略論釋》。
2.宗喀巴大師造,法尊譯補,嚴定恭校,大勇法師譯講,智湛居士筆錄:《菩提道次第略論》。
3.于淩波著:《成唯識論入門六記》。
4.诃梨跋摩造,鸠摩羅什譯:《成實論·嗔恚品》。
5. 寂天菩薩造,如石法師譯:《入菩薩行論》。
6.宗喀巴大師造論,能海上師集:《菩提道次第心論》。
7.日常法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一二一卷B面。
8.聖者龍樹本,比丘自在釋,大隋南印度叁藏達磨笈多譯:《菩提資糧論》卷六。
9.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法語問答》
10.天親菩薩造,玄奘譯:《百法明門論》。
11.瞿昙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12.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13.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14.鸠摩羅什譯,淨源節要,袾宏補注:《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大正藏》第40冊。
15.智述:《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6.《成實論》。
17.月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入中論》。
18.宗喀巴大師造,昂吉堪布講述:《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卷七(上)。
19.于淩波居士講授:《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1〕《菩提道次第略論》,第59頁。
〔2〕《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卷十八。
〔3〕《大藏經》第2冊,第619頁下。
〔4〕《大藏經》第31冊,第31頁中。
〔5〕《大藏經》第25冊,第167頁中。
〔6〕《成唯識論入門六記》,第66頁。
〔7〕《大正藏》第32冊,第312頁上。
〔8〕轉引自索達吉堪布講:《入行論》。
〔9〕《入菩薩行論》,第六品《安忍》。
〔10〕《大正藏》第46冊,第948頁中。
〔11〕《大正藏》第54冊,第1150頁下。
〔12〕寂天菩薩造,如石法師譯,吳岩龍校編:《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13〕轉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二八卷B面。
〔14〕《大藏經》第40冊,第851頁上。
〔15〕《大正藏》第54冊,第126頁中。
〔16〕《大正藏》第40冊,第589頁下。
〔17〕《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中。
〔18〕《大藏經》第46冊,第464頁中。
〔19〕轉引自大勇法師譯注,法尊法師譯補:《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叁。
〔20〕轉引自益西彭措堪布講:《因果明鏡論·決定業力大小的各方面因素》第叁意樂門。
〔21〕轉引自大勇法師所譯講,法尊法師譯補:《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一。
〔22〕《大藏經》第26冊,第149頁中。
〔23〕《大藏經》第25冊,第167頁中。
〔24〕《大正藏》第10冊,第960頁上。
〔25〕《大正藏》第35冊,第403頁中。
〔26〕南傳《法句經·雙品》,網頁爲:http://www.jcedu.org/fxzd/ah/1/23.htm。
〔27〕《大正藏》第48冊,第986頁中。
〔28〕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示莫允臣》卷二之四。
〔29〕《大正藏》第25冊,第276頁上。
〔30〕蕅益大師著,成時編輯:《靈峰宗論法語問答》卷二之叁。
〔31〕寂天菩薩造,如實法師譯,吳岩龍校編:《入菩薩行論·安忍品》
嗔心淺探
釋聖醒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對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乃至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的探討。首先簡單地探討嗔心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即對嗔心的大體形象、特征作一簡單的介紹;其次探討嗔心的過患及其苦報,以揭示嗔心對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帶來的困擾與重大危害。說明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令吾人自損損他,並且也會摧毀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壞德、破壞名聞等亦無不由此而致。其不僅會給吾人的現生之修行帶來極大的違緣,更障礙吾人之究竟解脫,果報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著探討對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執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除嗔病之根,必須先要修無我觀以淡化私我之執,令嗔心不生。又說明修學慈忍是對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習之不僅是吾人處世之妙方,也可成辦吾人出世之事業,對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脫皆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嗔心功德菩薩戒我執
作者簡介:釋聖醒,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畢業生。
佛法是智慧之學,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至尊至善的教育。他教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而更有質量、更有價值地實踐我們的人生乃至究竟解脫。因此吾人學佛的最高目的就是成佛,跳出叁界,永脫輪回。而嗔心在佛教裏,雖然僅屬于欲界的煩惱,色、無色界皆無,但此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吾人如果不依法斷除此心,就連欲界都跳不出去,更何談叁界?故佛教諸多經論中都非常重視嗔心的調服,因其對衆生的危害是最爲猛烈的,如《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有雲:“如是以所得勝劣及緣自他義利等之意樂差別。複于猛緩、久暫諸門,應當了知。于惡行中。亦以煩惱猛利恒長者力大,然彼中尤以嗔恚力爲尤大。”〔1〕何以故?“因單具貪心,尚不致摧毀善根,而嗔心則可燒善根使盡。”〔2〕因此可以說嗔心就是導致吾人無始劫輪回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對此,《增一阿含經》中也有明示:“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3〕 鑒于嗔心對吾人修行乃至解脫之危害如此之大。所以本人認爲有必要對嗔心行相、過患、對治方法等作一膚淺的探討,以免自己在以後的修學過程中遭受嗔毒的禍亂,更望對嗔心繁重者有所啓發。
一 、嗔之名義、種類及其行相
要對治嗔心,首先要對嗔心之名義、種類、行相有所認知,如抓賊,先需了解其大體形象、特征。嗔在《百法明門論》中爲六根本煩惱之一。嗔即嗔恚義,如《成唯識論》中有雲:“雲何爲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4〕此中所謂的苦即是叁苦——苦苦、壞苦、行苦,苦具是造成叁苦之因。嗔就是對于此叁苦之苦果,及造成叁苦之因的苦具生起恚恨之心,能使人身心熱惱,繼而遷怒于他人乃至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裏,莫不由嗔心而起。因此嗔心是于苦境,欲解而愈困,不得超脫,而造成的一種破壞無忍心理。
此嗔心所之生起可分叁類,即:(一)非理嗔:沒有外來惱亂,而自己憎恨,如我們有時在看到某一個人時,會無端地生起憎恨之心,不論對方做什麼,總是不對自己口味,厭惡之極;(二)順理嗔:受其他事物之惱亂,而生之憎恨,如他人對自己或自己喜愛的人不滿,或因他稱贊自己的怨家等等,總之是“惹我”了,所以死死地抱住“我”,我愛的你不可以害,我恨的你不可以愛而生起憎恨之心;(叁)诤論嗔:即由爭論是非,而起之憎恨。我的是對的,他的是不對的,于我爲是,于他爲非。爲穩守“我的”一定要和“非我的”幹到底。從以上對嗔心的叁種分類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一種都與我執有關,因此說我執就是嗔心生起的根本,而嗔心又是最能滋養…
《嗔心淺探(釋聖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