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長我執的,不是嗎?嗔心一起,我執立馬膨脹,所有慧門,也立刻爲之閉塞。
關于嗔的形相,一般可表現爲心口剛強,面色不和,多忿喜诤等。所以小隨煩惱中的忿恨、惱、害、嫉等,皆有嗔之體性;再者,當我們遭遇各種不適意境界,而有怨恨或委屈感受時,嗔恨心就已生起了。嗔心具體的相狀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爲五相,即:憎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此五相具足即稱爲圓滿嗔恚惡業,總之,嗔心就是由我執而産生的一種損害惡業。
二、嗔心之過患及惡報
衆所周知,嗔在佛法裏被列爲叁毒之一,又是叁毒之中最惡毒者。如《大智度論》中所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5〕又有語雲“甯起貪見如須彌山,不起嗔恚如芥子許。”〔6〕可見其對我們進取佛道成就無上菩提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成分,故對其過患我們不得不熟知。那麼嗔心生起之後,究竟會形成那些過患即惡報呢?對此我們將從以下的幾個重要方面進行論述:
(一)自他皆損
如上文所雲,嗔心是叁毒最毒的,可以說是“毒之根”。因爲發嗔心不但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是雙重的罪惡,過失甚重,正如《成實論》中所雲:“又嗔爲兩惱,我自燒惱而後燒人。又嗔定爲地獄,以從嗔起業多墮地獄故。”〔7〕發過嗔火的人都可以有此體驗,當嗔心大發時,內心是難以平靜的,如同在烈火中燒烤一般,有著難以忍受的焦灼與痛苦。正如《本師傳》中所說:“生嗔心的人,臉一刹那變得非常的醜陋,縱然外表穿戴最好的飾物,也顯不出絲毫莊嚴;他的寶床最舒適也睡不安甯,輾轉反側,如處荊棘。”〔8〕因此,心懷嗔惱之人,其一切安樂皆被摧毀,立即陷入“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9〕的狀態,真是苦不堪言。
並且嗔心生起時,不僅會使自己的內心失去平靜,還會破壞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等。靜觀喜發嗔火者,大都喜說一些尖酸刻薄之語遷怒于他人。正如《方等叁昧行法序》中所雲:“或見毒蛇遍地吐毒向人,當知即是嗔恚相現。”〔10〕俗話也說“罵人沒好話”,對方若非寬宏大度者,自然也不會容忍,必當反唇相譏。于是,由于彼此皆不相容忍,而導致人我雙方之微小的矛盾不斷升級,什麼佛菩薩的教導乃至一切威儀道德,都抛之九霄雲外去了。更有甚者是自己躲起來生悶氣,不吃不喝,別人好言來相勸,還惡言冷語相加。甚至有時雖時過境遷,內心中還是粘著嗔境不放,一直處于憤懑之中;在言行裏,也經常體現出煩躁狂亂的情緒,惱害、報複等心橫生,不僅由此滋生了諸多惡業,而且也給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醫學上也認爲:經常受到嗔恚情緒刺激的人,大都會産生高血壓、心髒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又《翻譯名義集》中亦雲:“貪欲致老,嗔恚致病,愚癡致死。”〔11〕故嗔恚對我們的人際關系、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嚴重的破壞。
綜上可見,嗔心生起時,首當其沖成爲受害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此,當嗔火燃心之時,吾人應首先反省自己,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修學忍辱等加以對治,否則以自我爲中心,就認爲我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又不能傾聽他人忠告,我行我素,嗔惱與他 ,如此則成不明事理,不講情面,藐視因果,自暴自棄,喪失善心,喪失風度等自損損他之大惡,行者可不慎之!
(二)劫功德財
嗔恚之害,不僅會造成我們人際關系的破裂,影響自己身心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摧毀我們長久以來所積集的善法功德,令我們煩惱增盛,破壞吾人現在未來之可愛善果,所謂“—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吾人在修行過程中辛辛苦苦所積累的功德法財,由于一念無名火起,即可燒個精光。何以故?因佛教裏所說的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即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必退失,並且在吾人在心頭存有嗔恨惱怒之時,自性之智慧光明自然也就不得以顯現,如此定慧皆失 ,故說火燒功德林。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行論》中也曾說過:“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12〕又雲:“由起刹那嗔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所集諸善。”〔13〕佛在《遺教經》中就也曾諄諄教導我們:“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14〕可見嗔心實爲摧毀劫取我們功德法財之一大怨賊啊!雖然平素所修的福德不會失去,但是由于經常發脾氣的緣故,也會招人討厭,不喜與之來往,正如《諸經要集》中所雲:“複多嗔恚,面貌醜陋,人所憎惡。”〔15〕
因此,吾人必須時刻警惕之。尤其我們是修學大乘法門者,更應了知諸法如夢如幻之理,凡事不動無名火,不生煩惱魔。此嗔火不僅燒不到我們,而且會轉化成智慧之光,吾人修學解脫才有望。否則任憑怨賊在心,自盜家珍,即使吾人再精進修學也難以進步,因此吾人必須時刻預防之、調服之。
(叁)失菩薩戒
衆所周知,作爲一名志求佛道的大乘行者,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必須以接引衆生爲第一要務,因此就要求行者不論什麼時候與衆生來往都應以親切之感,和顔悅色地與衆生相處,如果常對衆生生嗔心,則必與自己所受之菩薩戒相乖,與道相違,與衆生及佛道皆相遠離,所以其罪亦是很重。故《瑜伽菩薩戒》中就有規定,如果菩薩長養自己的嗔恨之心,于行爲上,對人惡言相向甚至使用暴力傷害;于情緒上,內懷猛利忿恨意樂,且對方道歉時還耿耿于懷,不接受其悔過,不能忍辱,不願舍棄自己的冤氣,不願化幹戈爲玉帛,即犯重罪,失菩薩戒。天臺《菩薩戒疏》中亦雲:“第九嗔心不受忏謝戒。夫爲菩薩忍辱爲懷,而反嗔毒蘊積內心傷慈損道。劫功德賊無過嗔恚,今生微恨當爲大怨故製重罪。”〔16〕
因此,對我們修學佛法者而言,不可不慎也。如若依然慣以世智辯聰、意識思維來爲人處事,即以自我意識爲中心,我行我素,忽視他人的存在,常常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于人,別人不順從,便起嗔心,如此修行,不僅自己難以解脫,還常與衆生結怨,甚至遷怒與他人,而導致其毀謗叁寶,斷其法身慧命,更是可憎可惡,亦爲自己當來下墮之因緣。
綜上可知,嗔恚使吾人之內心無法感受到寂靜調柔的快樂,只能給吾人帶來寢食不安、內心狂亂等諸多煩惱,並且也會因此導致我們親友遠離,人不喜見。如《遺教經》雲:“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17〕
所以智者大師有雲:“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18〕對于欲出離生死的修行人而言,如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體察對治此煩惱心所,勤修慈悲、忍辱等,則一生的修行都可能付之一炬,更何談解脫?而且尚有墮落叁途之嫌,豈能不戒除之!
(四)嗔心之惡報
由上文可見,嗔恚對行者之修行解脫過患極大,就現生來說,可導致吾人心煩氣躁,寢食不安以及身心疾病等過患;並且還可以導致親友生厭、遠離等人際關系的破裂。此就一般衆生而言,若對菩薩生嗔,過失更重。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即曾說過:對同梵行者生嗔,比對常人爲重,而對菩薩生嗔又比對同梵行者爲重。《叁昧王經》中也說:“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聞法不能救,靜慮及住阿蘭若,施與供佛不能救。”〔19〕《入行論》也有偈言:“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20〕此中勝子即是菩薩,對菩薩生嗔心必感地獄果報。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入生信力印經》中說:
較以忿心將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獄中,罪尤重大,而無可數量。又于菩薩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較將盡恒河沙數諸宰堵坡(塔)毀壞焚燒,所生之罪,如上所說。〔21〕
總之,懷嗔心者,現生是難以安樂生活的。同時,還能“壞自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至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故嗔恚在《十善業道經》中被列爲十惡業之一,其果報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具體來說,嗔心之異熟果:上墮地獄,中墮餓鬼,下墮畜生。等流果:感恒生恐怖,世亂身危,災多障重。又《地持論》中也說:
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爲衆人之所惱害。何故嗔惱墮于地獄?緣此嗔恚惱害苦物,受地獄苦。何故嗔惱出爲畜生?緣此嗔惱不能仁恕,所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嗔惱複爲餓鬼?緣此嗔惱從悭心起,悭心罪故複爲餓鬼。何故嗔惱常爲一切求其長短?緣此嗔惱不能含容,故爲一切求其長短。何故嗔惱常爲衆人之所惱害?緣此嗔惱惱害于人,人亦惱害。〔22〕
此即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如是因,如是果”,善惡唯業,苦樂自招,業果的鐵律是誰也躲避不了的。放縱嗔恨,承受更多苦果的還是自己。
由上可見,嗔心之過患及果報,皆有損于吾人現前乃至當來之安樂果報,其給吾人今生乃至後世皆可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須要對治之、斷除之。
叁、嗔心之對治
由上可知嗔心是吾人遇到違背自己意願之事物時所産生的一種嗔恚、憎惡心理。通常表現爲忿、恨、惱、嫉、害等種種形式,又爲叁毒之一,實爲吾人修行中之最大障礙,也是最難對治的。如上文《大智度論》中就有說到:“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23〕因此吾人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必須依法斷除之。俗話說:“治病須尋根,斷根方可治病。”所以,吾人要除己嗔心大病,還須追尋此病生起之根源,再以法藥除之。
(一)修無我觀—— 我執嗔之本,觀幻除此根1.幻身無我
探索嗔心發起之根源,不難發現,吾人之所以愛…
《嗔心淺探(釋聖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