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初探▪P2

  ..续本文上一页极则。在个人曰全人,在社会曰大同,在宇宙曰圆融法界。7

  这样就将人与社会、与宇宙等同起来,人也就具有了社会性,佛教或佛学就是“以人生为本位以观察一切,故称切近的人生宇宙观”。8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生为学佛的初阶。其原则是:“而利乐众生则一,是为佛法随世界众生现行的原则9。”因为:

  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就因为每一种行动都是交互错综的,都是互相影响发生关系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类的业力,这是确实真理,并非玄想。譬如一个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气的,自然可以造成一个好地方,否则只能造成一个坏地方。由此,可见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并无一个实体我——自我性。10

  “以人生为本位”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人生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没有人就谈不上什么“人生”。太虚提出了“以人生为本位”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生存价值,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佛教的理论中,强调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一个苦的过程,所以要人抛弃痛苦,通过修行来消灭痛苦,获得涅槃寂静的清净快乐,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离苦得乐”。也正是这一点,佛教才被人们认为是出世间的学说。佛教否定世间的世俗欲望,去追求出世间的清净解脱,结果有了远离世间的倾向,因此就容易被人看作是消极的,佛教的世界观也被误解成消极的世界观。太虚为了纠正这一倾向,特地指出:

  简约说,佛学不是消极的,厌世的或迷信的,而是发达人生到最高最圆满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为模范,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11……由此可知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学者,皆为人生的、进化的、体现人生真相的。12人生佛学之大旨是“论人生的佛学,所以冀培养现代之人生,发展现代之人生。故人生的佛学者,以现代人生为起点,以发展生存至于微妙,导人至于正觉为目的,为“人生的”、“群众的”而又“科学的”者也13。”世俗之人认为佛教是出世的:

  平常以为佛法乃非人生的、厌世的、非伦理的,都是误会。生命之流不自觉悟,所以有不安宁的状态;求世界人类的生活完全平等,再进一步求一切众生皆得平等安乐,即是成佛动机。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发达人生的;不过不是专发达物质的生活,也不是专发达精神的生活,乃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这是大乘佛法的本义,学佛的动机,须辨别清楚。4太虚得出从人生切入,也就为中国佛教的复兴找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以此为切入点,可以与社会相接,与众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唤起大众对佛教的注意,以此来扭转人们对佛教的看法:

  实则佛陀之说法,其动机虽是很广大的——普为一切众生,而说法的中心对象,则仍在人类众生,故佛法实是人类众生的佛法,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不离开人间的。所以说佛法非伦理、非人生,只要是稍稍研究过佛法的人,一闻即知其误。15三、人生佛教与传统佛教的不同之处

  太虚曾经以“人生佛教”为题多次做过专门的阐述。1946年太虚在镇江金山寺讲《人生佛教》,对“人生佛教”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说:

  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人生的解释: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 折点。全宇宙的一切存在,尽是众缘所生,由于因缘和合关系相续,流行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众生;这一切有情众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识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及天等。众生中的人,是众生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一种,故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勿使堕落才好!16太虚把人放在了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这较以往的佛教理论来说已经进了一步。缘起说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佛教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基础。按照佛教的缘起理论,世界的一切存在皆为缘起的关系,离开了缘起,事物就不存在了,因为事物的本质是空的。人是五蕴和合的产物,本身也是虚幻的,所以佛教里经常称人只是一个“臭皮囊”,人生不值得留念,众生修行是为了来世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太虚却充分肯定了人在世界上生活是有意义的一面,特别指出 “人为万物之灵”,这就肯定了人之生存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人们把佛教看作“鬼的宗教”和“死人的宗教”的看法做了更正,突显了佛教积极的一面,与过去的佛教也划清了界限。正如太虚所说:“何谓人生?“人生”一词,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人生亦可说“生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7

  佛教强调去恶从善,以积善求德为其伦理道德思想的特点,这也是佛教在社会上化导众生的一个最重要法门。太虚将这一思想作为人生佛教的主旨,把人生向善作为养成众生人格的完成过程。他说:

  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依佛教进修,更可由人生进升三界诸天,以及于出世三乘的罗汉、辟支佛、菩萨。即所谓依五戒进修十善、四禅、八定而生天,观四谛而成罗汉,悟十二因缘而成辟支弗,修六度万行而为菩萨。再由天及三乘加功进行,成大菩萨,以大愿大悲,遍一切世界普度众生,即成为遍在三乘六趣的大菩萨。由大菩萨积功累德,福慧圆满,乃证尽善尽美正等正觉的佛果。所谓佛果,即以全宇宙、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清净为身,也就是人生烦恼痛苦完全消灭,至于最合理、最道德的和平安乐的境界。18

  从“人生”的角度鼓励众生向善,积极生活,这又是太虚思想与以往的思想不同的一个明显区别。在太虚看来,人生佛教与过去的佛教之不同的方面在于:

  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智生之寂灭,净土、密法,即应此希求之方便门也。然专以来世或寂灭为务,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19

  “人生苦短”、“人生难得”是佛教对人生的一般看法,所以才有以往的佛教要求信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以今生积德祈福为来世好生做准备。但是太虚则把来世作为“人生”的重心做了扭转,他更加强调的是“人生”的现代价值,看重的是“人生”当下活着的意义。他说:

  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何以言之?因为人和鬼,都是众生,至于死,特为生之变化耳。我们现在是众生中之人,即应依人生去作,去了解;了解此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20

  “了生死”是佛教的根本目的,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在理论方面的不同之处。传统的佛教理论是 “生不如死”,但在太虚的人生佛教中强调的是“死不如生”,这一转换,使佛教的生死观有了根本的转变,其重大意义则在于“佛教之所言佛者,非于人世外另有所谓佛,而即在吾人之世界可求而得之也”21。最终将出世的佛教,还原为既能出世又能入世,而且根基落在入世佛教的方面,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太虚强调了人生现生的意义,也就使佛教从消极的方面走向了积极的方面,同时他把人生看作是“生人”,确立了佛教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作为“万物之灵”,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佛教三界之内所依的中心。太虚提出了“转依”说:

  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依人生为转依,可见人生之重要性。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将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22

  传统佛教的“转依”学说,是指第八识按依他起性之法转到圆成实性之涅槃果,属于清净菩提和涅槃之二果,所以经中说“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这个转依的中心是唯识的“识”在起作用,而且证得“转依”要通过修行过程中的十地、十胜行,再到断十重障、证十真如而得到的。太虚提出的“转依”,已经不等同于传统佛教的原意,而是以人为中心,也不是要通过修行的果位而证得,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具体地说在人生的过程实现的。人生是实现向佛的基石,人类是三界中的特出,与其他的有情不同,人不仅仅求灭度无常之苦,还以人生来修无生,以人生来证无生。因此强调:

  三乘佛法中的人生观,以言出世三乘法之共同点,固在于总观三界、二十五有皆不免生死流转之苦,务还灭而解脱之。则一欲界中之人类,除与蚊虻阿修罗等当一般速求灭度无常之苦外,尚何人生之可观!但上三天界,下四恶趣,人独处于苦乐参半、计虑繁深之位,非没在极苦而愚罔觉,亦非味着乐而痴爱难悟,故最能观察无常之理,修证无生之法。就其所最能独…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