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則。在個人曰全人,在社會曰大同,在宇宙曰圓融法界。7
這樣就將人與社會、與宇宙等同起來,人也就具有了社會性,佛教或佛學就是“以人生爲本位以觀察一切,故稱切近的人生宇宙觀”。8具體地說,就是以人生爲學佛的初階。其原則是:“而利樂衆生則一,是爲佛法隨世界衆生現行的原則9。”因爲:
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爲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發生關系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類的業力,這是確實真理,並非玄想。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氣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只能造成一個壞地方。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並無一個實體我——自我性。10
“以人生爲本位”實際上就是“以人爲本”的思想,因爲人生是通過人表現出來的,沒有人就談不上什麼“人生”。太虛提出了“以人生爲本位”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生存價值,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佛教的理論中,強調人生在世本來就是一個苦的過程,所以要人抛棄痛苦,通過修行來消滅痛苦,獲得涅槃寂靜的清淨快樂,這就是佛教所說的“離苦得樂”。也正是這一點,佛教才被人們認爲是出世間的學說。佛教否定世間的世俗欲望,去追求出世間的清淨解脫,結果有了遠離世間的傾向,因此就容易被人看作是消極的,佛教的世界觀也被誤解成消極的世界觀。太虛爲了糾正這一傾向,特地指出:
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爲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11……由此可知佛陀及佛陀之真正修學者,皆爲人生的、進化的、體現人生真相的。12人生佛學之大旨是“論人生的佛學,所以冀培養現代之人生,發展現代之人生。故人生的佛學者,以現代人生爲起點,以發展生存至于微妙,導人至于正覺爲目的,爲“人生的”、“群衆的”而又“科學的”者也13。”世俗之人認爲佛教是出世的:
平常以爲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態;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衆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別清楚。4太虛得出從人生切入,也就爲中國佛教的複興找出了一條切實可行之路,以此爲切入點,可以與社會相接,與衆生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喚起大衆對佛教的注意,以此來扭轉人們對佛教的看法:
實則佛陀之說法,其動機雖是很廣大的——普爲一切衆生,而說法的中心對象,則仍在人類衆生,故佛法實是人類衆生的佛法,佛所說的一切學理和道德,都是不離開人間的。所以說佛法非倫理、非人生,只要是稍稍研究過佛法的人,一聞即知其誤。15叁、人生佛教與傳統佛教的不同之處
太虛曾經以“人生佛教”爲題多次做過專門的闡述。1946年太虛在鎮江金山寺講《人生佛教》,對“人生佛教”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他說:
佛教,並不脫離世間一切因果法則及物質環境,所以不單是精神的;也不是專爲念經拜忏超度鬼靈的,所以不單是死後的。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的向上進步,這才是佛教的真相。人生的解釋:狹義說,是人類整個的生活;廣義說,人是人類,生是九法界的衆生。人類是九法界一切衆生的中樞,一念向下便爲四惡趣等,一念向上便爲天及叁乘等,故人類可爲九法界衆生的總代表,也就是九法界衆生的轉 折點。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盡是衆緣所生,由于因緣和合關系相續,流行爲宇宙間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衆生;這一切有情衆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識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及天等。衆生中的人,是衆生中具有聰明才智的一種,故諺曰:“人爲萬物之靈。”因爲它太靈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墮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總要保持爲人之道,勿使墮落才好!16太虛把人放在了宇宙萬物中的重要位置,這較以往的佛教理論來說已經進了一步。緣起說是佛教基本理論之一,也是佛教對宇宙人生認識的基礎。按照佛教的緣起理論,世界的一切存在皆爲緣起的關系,離開了緣起,事物就不存在了,因爲事物的本質是空的。人是五蘊和合的産物,本身也是虛幻的,所以佛教裏經常稱人只是一個“臭皮囊”,人生不值得留念,衆生修行是爲了來世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太虛卻充分肯定了人在世界上生活是有意義的一面,特別指出 “人爲萬物之靈”,這就肯定了人之生存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對人們把佛教看作“鬼的宗教”和“死人的宗教”的看法做了更正,突顯了佛教積極的一面,與過去的佛教也劃清了界限。正如太虛所說:“何謂人生?“人生”一詞,消極方面爲針對向來佛法之流弊,人生亦可說“生人”。向來之佛法,可分爲“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7
佛教強調去惡從善,以積善求德爲其倫理道德思想的特點,這也是佛教在社會上化導衆生的一個最重要法門。太虛將這一思想作爲人生佛教的主旨,把人生向善作爲養成衆生人格的完成過程。他說:
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爲善,與人爲善,向上進步以養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平。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爲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爲基本。依佛教進修,更可由人生進升叁界諸天,以及于出世叁乘的羅漢、辟支佛、菩薩。即所謂依五戒進修十善、四禅、八定而生天,觀四谛而成羅漢,悟十二因緣而成辟支弗,修六度萬行而爲菩薩。再由天及叁乘加功進行,成大菩薩,以大願大悲,遍一切世界普度衆生,即成爲遍在叁乘六趣的大菩薩。由大菩薩積功累德,福慧圓滿,乃證盡善盡美正等正覺的佛果。所謂佛果,即以全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究竟清淨爲身,也就是人生煩惱痛苦完全消滅,至于最合理、最道德的和平安樂的境界。18
從“人生”的角度鼓勵衆生向善,積極生活,這又是太虛思想與以往的思想不同的一個明顯區別。在太虛看來,人生佛教與過去的佛教之不同的方面在于:
舊行之佛教,厭離現實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後世之勝進或智生之寂滅,淨土、密法,即應此希求之方便門也。然專以來世或寂滅爲務,每與現實脫節,不能圓顯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以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19
“人生苦短”、“人生難得”是佛教對人生的一般看法,所以才有以往的佛教要求信徒否定現世,追求來世,以今生積德祈福爲來世好生做准備。但是太虛則把來世作爲“人生”的重心做了扭轉,他更加強調的是“人生”的現代價值,看重的是“人生”當下活著的意義。他說:
然吾人以爲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何以言之?因爲人和鬼,都是衆生,至于死,特爲生之變化耳。我們現在是衆生中之人,即應依人生去作,去了解;了解此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對向來死鬼的佛教而講人生的佛教也。20
“了生死”是佛教的根本目的,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在理論方面的不同之處。傳統的佛教理論是 “生不如死”,但在太虛的人生佛教中強調的是“死不如生”,這一轉換,使佛教的生死觀有了根本的轉變,其重大意義則在于“佛教之所言佛者,非于人世外另有所謂佛,而即在吾人之世界可求而得之也”21。最終將出世的佛教,還原爲既能出世又能入世,而且根基落在入世佛教的方面,突出了以人爲本的主導思想。
太虛強調了人生現生的意義,也就使佛教從消極的方面走向了積極的方面,同時他把人生看作是“生人”,確立了佛教的“以人爲本”的思想。人作爲“萬物之靈”,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中心,也是佛教叁界之內所依的中心。太虛提出了“轉依”說:
由人向下爲一切有情衆生,由人向上爲天及叁乘、菩薩、佛。上下總依人生爲轉依,可見人生之重要性。我們應依佛的教法,在人類生活中,將一切思想行爲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漸漸向上進步,由學菩薩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與價值。22
傳統佛教的“轉依”學說,是指第八識按依他起性之法轉到圓成實性之涅槃果,屬于清淨菩提和涅槃之二果,所以經中說“轉依者,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這個轉依的中心是唯識的“識”在起作用,而且證得“轉依”要通過修行過程中的十地、十勝行,再到斷十重障、證十真如而得到的。太虛提出的“轉依”,已經不等同于傳統佛教的原意,而是以人爲中心,也不是要通過修行的果位而證得,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具體地說在人生的過程實現的。人生是實現向佛的基石,人類是叁界中的特出,與其他的有情不同,人不僅僅求滅度無常之苦,還以人生來修無生,以人生來證無生。因此強調:
叁乘佛法中的人生觀,以言出世叁乘法之共同點,固在于總觀叁界、二十五有皆不免生死流轉之苦,務還滅而解脫之。則一欲界中之人類,除與蚊虻阿修羅等當一般速求滅度無常之苦外,尚何人生之可觀!但上叁天界,下四惡趣,人獨處于苦樂參半、計慮繁深之位,非沒在極苦而愚罔覺,亦非味著樂而癡愛難悟,故最能觀察無常之理,修證無生之法。就其所最能獨…
《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