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者言,既生爲人,不虧人理,又得聞乎佛法,更應勤修出要,以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說。若其未獲人身之衆生,與雖生爲人而未能得全人生之理者,亦當以人乘正法救拔之,使得跻人生之域,由人生以證無生也。故依此觀之,證無生第一,得人生第二;證無生由得人生,則人生之重要可知矣!23
四、人生佛教的價值與現代意義
由人生切入,熏聞佛法,學習佛學,進而成佛做祖,證得佛教的真谛,這是太虛人生佛教的一個進路。太虛說:
佛教,狹義說,佛是釋迦牟尼佛,教是釋迦佛所說叁藏十二部的學理,故亦曰“佛學”。廣義說,一切衆生皆是佛,一切世間人及衆生的思想行爲、精神物質、正報依報的一切,總不出佛說的因果法則,故亦曰“佛法”。所以,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衆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24
既然人生是學佛的進路,那麼它必然牽涉了人生的價值和在現代社會作用。太虛與當時所有佛教界人士一樣,認爲世界之所以動蕩不安,戰爭不斷,皆因人心的迷悟與喪失而造成的。他說:
而且世界之不安,由人心不良所造成,佛法能根本改善人心,今中國之禍亂,已非支支節節所能救,故正須從根本上以佛法來改善人心25。
可見要改變世界,關鍵在于人心的改變,而要改變人心最重要的是要提升道德:
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推動整個的人生向上進步、向上發達,就是菩薩,亦即一般所謂賢人君子;再向上進步到最高一層,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謂大聖人。故佛菩薩,並不是離奇古怪的、神秘的,而是人類生活向上進步的聖賢26。
所以通過“推動整個的人生向上進步”,成就菩薩行,改善不良的人心,人人皆聖賢,是佛教根據當時社會的特點做出的應機選擇,也是人生佛教的價值所在和人生佛教的現代意義的出發點:
然今之所講人生佛教,爲對治向來偏重于如上二者,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圓明。換言之,今之人生佛教。側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第二第叁,亦即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雲者,即爲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27
太虛一生都在思考人生佛教的問題,並把人生佛教的建設作爲他佛教改革的思想基礎。他曾經將佛教革命的思想概括爲“叁佛主義”:一、佛僧主義,即任何時候都要以僧人和寺院爲基礎;二、佛化主義,以佛教善行化導社會;叁、佛國主義,創造或改建淨佛國土。此叁可以成爲“佛教救世主義”,但在行動上卻表現出“佛教革命主義”,所以叁者是一體的。但是太虛又認爲,在行動的時間表上,可以分爲叁期:
第一期當尤努力于建設“人生佛教的理論”……及進行中國“佛僧主義”的宣傳與實施;同時亦宣傳且推行中國佛化主義,與宣傳佛國主義;第二期當完成中國佛僧主義,並隨時促進及實施佛化主義,並努力宣傳且推行中國的佛國主義;第叁期當完成中國之叁佛主義,而推行于全世界。28
人生佛教思想成爲太虛佛教革命的理論資糧,所以他一生都在不斷地思考、完善和宣傳,並且盡可能地將其付諸實踐。並強調“佛法根本,在普爲一切衆生發心,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29,指出在人生觀上,佛教與儒教以及西方亞裏斯多德的觀點有本質的不同:而向來儒家每謂佛法厭世忽略人生,今則特提倡此人生佛教,注重人生的因果業報,繼善成性達佛之極果。一面又指明儒家的道理不及佛法的宏廣高深也。有人說我的人生佛教的層系與亞氏的層創進化論的層系相仿,其實不然,他的次第是塔模式的上小下大,我的這個次第是上下大而中間小,不惟是形式的不同,尤其是內容更判若雲泥。
太虛又認爲,人生佛教的現代意義要以叁民主義作爲理論基礎,將中國佛教變成:
甲、中國從前儒化的地位,今叁民主義者若能提取中國民族五千年文化及現世界科學文化的精華,建立叁民主義的文化,則將取而代之。故佛教亦當依此,而連接以大乘十信位的菩薩行,而建設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大乘的人生佛教精神,整理原來的僧寺,而建設適應現時中國環境的佛教僧伽製;丙、宣傳大乘的人生佛教以吸收新的信佛民衆,及開化舊的信佛民衆,團結組織起來,而建設適應現時中國環境的佛教信衆製;丁、昌明大乘的人生佛教于中國的全民衆,使農工商學軍政教藝各群衆皆融洽于佛教的十善風化,養成中華國族爲十善文化的國俗,擴充至全人世成爲十善文化的人世。30
特別是在太虛晚年時,對人生佛教的思考更加迫切。他把整個佛教歸納爲四種特點:一是人間改善,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淨化人間;二是後世勝進,不惟圖現生之改善,且應進求後世之勝進也;叁是生死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生死魔軍其奈何哉!四是法界圓明,曆經時劫,廣求無邊福智,盡斷二障習氣,終乃圓明法界而融遍無礙矣。此四種目的雖然涵蓋了全部的佛法,“然以言終極,惟法界圓明之佛果始爲究竟,亦可謂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叁層皆爲達此之方便也。” 31這四重目的還可以人生佛教來概括,圖示如下:(略)32
從圖中可以看到,晚年的太虛法師已經把人生佛教作爲全部佛教的總體和中心來考慮了。
人生佛教的四個層次,第一個就是“人間改善”,明顯地表明佛教的起點,換言之,就是人生成爲貫穿佛教的整個始終。“人人可成,但須有適當的方法。修積成功,達到成佛目的,是佛學的最精要處。”33從人到佛構成和支撐了太虛的整個佛教觀,“即人即菩薩而進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也。”太虛強調:
現在講佛法,應當觀察民族心理的特點在何處,世界人類的心理如何,把這兩種看清,才能夠把人心中所流行的活的佛教顯揚出來。現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問題,力求人類生活如何能夠得到很和平、很優美。所應用的工具乃科學的;所實行的方法乃社會的、有組織的群衆生活。換句話說,就是成功科學的組織化的生活。現在中國民族所奉行的,是中山先生集合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和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特長的叁民主義,要求佛學昌明于中國,昌明于世界,應當在這個基礎上昌明佛學,建設佛學!引人到佛學光明之路,由人生發達到佛。小乘佛法,離開世界,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大乘頓教,也有與現代思想不相合的地方。能與現在的中國民族世界人類最相宜的,以大乘漸教爲最。大乘漸教以人類爲基礎,進一步有一步的實證,就是大乘漸進之法,與科學化、組織化漸得完善之法相近,所以在此時顯揚佛法,應當提倡大乘漸教。34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頓和漸兩種佛教派別:其中“頓”指的是中國佛教禅宗慧能提倡的南宗以“頓悟”而取得成就的派別;相對的是神秀提倡的北宗,以“漸悟”而取得成就的派別。但是太虛所說的“大乘漸教”,並不完全指北宗禅,而是在曆史上通過逐步漸進取得覺悟的一種教門,其中也包括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漸修理論。換言之,就是通過一步步腳踏實地認真修行,最終達到實證,也就完成了成佛的道路。太虛將此進一步解釋爲:詳細一點說,就是佛學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個人。一方面,衣食住等物質生活,要有相當的解決;一方面,也要有合于人類理性上的知識、道德上的行爲,做成有人格之人,與古來所謂士君子相合,然後把所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拿出來實行。就是先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安全物質的生活,提高知識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到士希賢的地步,成功人中聖人,完成了完善的人格,再發無上圓覺的大心,起普度衆生的大願,到聖希天的地步,這是在人生上求進化,絕非離世獨善的生活。像這樣高尚的進化,就是十信心菩薩地位,也就是達到人格優美高尚的地位,使世間受其教化,古來聖賢都如此。這是大乘佛法第一步所行,所以大乘佛法初步,是人世間一切所行的道德。35
以上筆者勾勒了太虛人生佛教思想的産生、內容和特點,可以看出,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是在當時中國佛教衰落的情況下,佛教被視爲“鬼的宗教”和“死人的宗教”背景下提出的。在人生佛教的理論基礎上“由人進化到佛”,將人放在佛教理論的中心,強調“以人生爲本位”,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價值,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人生佛教的理論,把人生向善作爲養成衆生人格的完成過程,要求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人生,由是將傳統佛教的“生不如死”變成了“死不如生”,這一轉換,使佛教的生死觀有了根本的轉變,最終將出世的佛教還原爲既能出世又能入世,而且根基落在入世的佛教方面,突出了以人爲本的主導思想。人生佛教的價值在于通過一步步腳踏實地認真修行,最終達到實證,也就完成了“大乘漸教”的成佛道路。其現代意義則是改善已經失去的人心,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對重構當機的佛法,有著指導性的作用,並且成爲佛教革命理論的指導思想。太虛的人生佛教是根據中國現實提出的一種具有改革意義的契理契機的佛教思想,這是社會時代變化下的産物。人生佛教的理論和進路是好的,方向是對的,效果是顯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但由于佛教界的曆史包袱太沈重,加上缺少人才,他的人生佛教思想始終未能全部貫穿下來,中國佛教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變化。今天,我們反回頭來看,人生佛教的思想之所以不能夠被進一步發揚光大,其缺陷就在于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太前衛了,人們的思想變化達不到與太虛一樣的高度和境界,佛教在人們的心目中仍然是用在解決人生死後的問題,並沒有將它作爲提升人生,促進道德進步的階梯,所以人生佛教思想不能夠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此外,太虛提出的人生佛教,對根本的出世特點做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也是一般人不能夠接受的。就是佛教界本身,也沒有辦法改變曆史上已經形成的事實。所以人生佛教的思想要深入人心,遠不是太虛幾句話或者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它只能隨著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深化,佛教界的不斷努力,才會真正普及人間。
〔1〕《佛法導言》,1915年春作于普陀。
〔2〕《法之真精神》,1920年11月在成都二十四、八、九軍軍長聯合歡迎會講。
〔3〕《佛法應如何普及今世》,1926年11月在上海尚賢堂講。
〔4〕張之洞:《勸學篇·外篇設學第叁》,收入《張文襄公全集》二○叁,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819頁。
〔5〕《法之真精神》。
〔6〕《佛陀學綱》,1928年8月在首都毗盧寺講。
〔7〕《真現實論·宗體論》,1938年起在四川漢藏教理院講。
〔8〕《佛乘宗要論》。
〔9〕 同上。
〔10〕《佛陀學綱》。
〔11〕同上。
〔12〕《生活與生死》,1928年夏在上海儉德儲蓄會講稿,《海潮音》第9卷第3期。
〔13〕崔參筆記:《太虛叢書·哲學》。
〔14〕《佛陀學綱》。
〔15〕《佛學之人生道德》,1935年12月在廣州複旦中學講。
〔16〕覺先、茗山記:《中流》第4卷,第7—8期。
〔17〕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1934年秋在世苑漢藏教理院講。
〔18〕覺先、茗山記:《中流》。
〔19〕《人生的佛教》,1946年8月在鎮江歡迎大會講。
〔20〕《人生佛教開題》。
〔21〕《亞歐美佛教之鳥瞰》,1931年1月在廈門中華中學講。
〔22〕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
〔23〕《佛教的人生觀》,1920年12月在漢口佛教會講。《海潮音》第19卷第3期。
〔24〕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
〔25〕《佛學講要》,1932年7月在廬山大林寺講。
〔26〕弘悲記:《人生佛教開題》,《海潮音》第26卷第1期。
〔27〕同上。
〔28〕《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1928年4月作。《海潮音》第9卷第4期。
〔29〕《佛陀學綱》。
〔30〕《對于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
〔31〕《人生的佛教》,1946年8月在鎮江歡迎大會講。
〔32〕同上。
〔33〕〔34〕〔35〕《佛陀學綱》。
《太虛“人生佛教”思想初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