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释净旻)▪P3

  ..续本文上一页而言,佛世及佛灭的数百年间,《阿含》是教界公认的“根本佛法”,“大乘、小乘”之称是大乘佛教兴起后自赞贬他的一面之辞,佛法是平等一味的,实无所谓大小。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诸多印度教等神教思想和仪轨,大乘密教在这方面尤为显著。

  通过前文的论证,大乘契经出之佛口,行于佛世,非从《阿含》衍进而来,已是昭然若揭,有目共睹。如果说,《阿含》曾是教界公认的“根本佛法”,那么,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又何尝是“枝末佛法”呢!佛陀时代,尊奉《阿含》思想者有之,尊奉《般若》等大乘思想者亦有之。及至佛陀入灭,诸大菩萨“各各分散,随至所应度众生国土”,更因“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座而去,何况佛涅后!”14终使大乘的弘传步入低谷,甚至一度成为若存若亡的“潜流”,至此,《阿含》独尊一时方成史实。此即印度佛教三期说中的“小行大隐时期”。后大众部中出现的所谓大乘倾向的“新兴思潮”,实即受到了这股潜流的启示和推动。故此,公元1世纪以来大乘佛教的勃然兴起,乃“复兴”而非“新兴”。

  大乘、小乘之称,既遍见于大乘圣典,也明载于《阿含》经中,武断地归咎于大乘“自赞贬他,一面之辞”,未免有失察之嫌!如《增一阿含经》卷一,就有“菩萨发意趣大乘”、“发趣大乘意甚广”等词句多条;又据伊藤义贤博士研究,发现“小乘”一词的出现和运用,也非后世大乘学者开其先河,因为在《阿含经》中,明明记载着释尊自说的“佛土境界不可思议,非小乘所能知”。舍利弗亦无可奈何,只好甘受了。如此,在《阿含经》中,声闻乘被贬为小乘,这是出自释尊的亲口,并非后世附加的新语。15本来,众生根性有大小,诸佛说法有偏圆,这是极其自然的。从理上讲,“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但从事上讲,“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16故《出生菩提心经》中佛告婆罗门:“路及解脱无有上,诸乘皆悉有差别。智者如是应校量,当取最胜最上乘。”很显然,对于广大慕灭修道的具缚凡夫来说,校量大小,择善而从,还是有其必要的。

  佛曾自谓:“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17因此,佛陀的教学,是丰富而灵活的,为了提升教化的功效,其融摄面涵盖了某些外教的法义,是可以相信的。但在大乘根本思想和重要仪轨上与外教的相似,则并非出自简单的吸收,倒不妨说“英雄所见略同”较为确切些。至于这种“似”,究属“神似”抑或“形似”,则更是厘清事实真相的关键所在。

  现代学者有感于大乘显教的相对纯净,而将密教的动辄谈神论咒,与外教的神道咒术拉扯在一起,认为是佛教与神教相结合的力证。进之,显教中的密咒,诸如《法华经·陀罗尼品》等,亦被指为后起的附加成份。实则,站在缘起的角度,佛教否定有神能主宰世间,而站在轮回的角度,佛教肯定有神存在于世间。《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即有诸天鬼神及五通婆罗门于佛所集会,“世尊欲降其幻伪虚妄之心”,而各别为之结咒的记述。此外,佛说密咒护身、疗病的实例,亦见诸于《杂阿含经》卷九、《四分律》卷二十七和《十诵律》卷四十六等。可以说,“谈神论咒”在佛陀一代时教中一贯有之,仅在大乘密部中更为见长而已。弘一律师曾深有感触地说过: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18

  因此,我们可依太虚大师《斗诤坚固中论时轮金刚法会》一文而确信:“密宗之经咒及仪轨,皆为佛地自受用法乐之事,皆为如来果分不可说之说。”

  三、“佛法”不离“佛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乘佛说、非佛说的研讨声中,还引发了一种貌似折衷的“公允”论调,即:大乘思想与大乘经典应予区别看待。主张大乘经典虽不可信仰式地认为佛口亲说,但大乘思想却实与佛陀思想相契合。如日本宇井伯寿《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五章云:“……所以大乘经不可能是佛陀说的,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并非说不是佛陀思想,也不能说不是佛教。”这样,比之南传的彻底否认大乘,他们似乎仍为大乘唱着一曲赞歌,但无形中已将大乘思想赖以生息的载体——大乘经,与佛陀脱离了直接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乘的地位和渊源,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倾转。

  当然,“佛法”并不等于“佛说”,但“佛法”也绝不能脱离“佛说”。《毗婆沙论》卷一云:“若佛说,若弟子说,不违法性,世尊皆许绊刍受持。”但这里所谓的“法性”概念,初亦不外从“佛说”而得来。

  以净土法门为例,人们之所以信受奉行,就因为他们坚信《阿弥陀经》等是本师亲宣、佛佛共赞,是无上士“出广长舌相”之真实言。试问,如果承认该经是佛涅数百年以后的产物,将让人如何提起信心,依教奉行?哪个人愿意听托名者的鼓动,而向“极乐世界”顶礼投归呢?也许有人会说:“依法不依人”,只要《阿弥陀经》是佛陀本怀的流露,虽非佛陀亲宣,也照样值得信受奉行。试想,如果离开佛陀圣言量的亲说与亲许,又凭什么来勘定《阿弥陀经》是佛陀本怀的流露?难道就因《阿含》透露过有关他方净土的点滴消息,便足以说明大乘的一整套净土思想必契合于佛心了吗?况且,细考“依法不依人”之出典,俱在《维摩诘经》、《涅槃经》、《大集经》和《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大乘经藏,如果“大乘是佛说”都能被全盘否定,那么,区区“依法不依人”又何足为训?

  现代人的普遍意识之一,是超越过去。这种意识如果把握得当,能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动力;如果把握不当,相反能使人在激荡中推翻一切无须推翻和不可推翻的故有事物。如果我们再不思扭转,任其扩张,释迦遗法,也就岌岌可危了!

  其实,佛陀在行将示寂的涅会上,就曾明确预言,佛灭后将有人会说:“如来先说九部法印,19如是九印,印我经律,初不闻有方等经典一句一字。如来所说无量经律,何处有说方等经耶?”即对大乘经典是佛说表示怀疑。但佛陀郑重指出:“如是说者,非我弟子!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众生故,说方等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最后,佛陀作了如下总结——“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不如是,是魔所说!”20

  基此,我们坚信:大乘显密经教,既源于佛陀本怀,又出之佛陀时代。

  〔1〕禅宗虽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东土初祖、六祖亦以《楞伽》、《金刚》印心。

  〔2〕《梵网经》本属大乘律藏,今为行文之便,姑且用之,以其同为大乘三藏所摄故。

  〔3〕演培:《异部宗轮论语体释》,新加坡灵峰般若讲堂1950年版,第28页。

  〔4〕我国历史上,虽曾有南朝竺法度执小排大,又有慧导疑《大品》、昙乐非《法华》、僧渊谤《涅槃》等,但其势力和影响均无足轻重。

  〔5〕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译:《原始介绍教·序言》,台湾《菩提树》杂志社1982年版。

  〔6〕田村芳朗等著,释慧岳译:《天台思想》,台湾华宇出版社1988年版。

  〔7〕指古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8〕太虚:《佛法僧广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

  〔9〕演培:《异部宗轮论语体释》,第7页。

  〔10〕杨度:《复五妹杨庄函》1929年。杨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号虎禅师,自称悟道、成佛,著有《新佛教论》。

  〔11〕吕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12〕演培:《大乘经典的成立年代》,《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8辑,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13〕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14〕同上。

  〔15〕日本伊滕义贤:《大乘非佛说论之由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9辑。

  〔16〕《法华经》卷三。

  〔17〕《北本涅槃经》卷三五。

  〔18〕弘一:《佛法宗派大概》,《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纪念会1943年版。

  〔19〕特指小乘经典。大小乘经典根据体例、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大类,通称“十二部”、“十二分教”,此中记别、自说、方等三部分内容为小乘经所无,故名。

  〔20〕《南本涅槃经》卷七。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释净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