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釋淨旻)▪P3

  ..續本文上一頁而言,佛世及佛滅的數百年間,《阿含》是教界公認的“根本佛法”,“大乘、小乘”之稱是大乘佛教興起後自贊貶他的一面之辭,佛法是平等一味的,實無所謂大小。大乘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諸多印度教等神教思想和儀軌,大乘密教在這方面尤爲顯著。

  通過前文的論證,大乘契經出之佛口,行于佛世,非從《阿含》衍進而來,已是昭然若揭,有目共睹。如果說,《阿含》曾是教界公認的“根本佛法”,那麼,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又何嘗是“枝末佛法”呢!佛陀時代,尊奉《阿含》思想者有之,尊奉《般若》等大乘思想者亦有之。及至佛陀入滅,諸大菩薩“各各分散,隨至所應度衆生國土”,更因“摩诃衍甚深,難信、難解、難行。佛在世時,有諸比丘聞摩诃衍不信不解故,從座而去,何況佛涅後!”14終使大乘的弘傳步入低谷,甚至一度成爲若存若亡的“潛流”,至此,《阿含》獨尊一時方成史實。此即印度佛教叁期說中的“小行大隱時期”。後大衆部中出現的所謂大乘傾向的“新興思潮”,實即受到了這股潛流的啓示和推動。故此,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複興”而非“新興”。

  大乘、小乘之稱,既遍見于大乘聖典,也明載于《阿含》經中,武斷地歸咎于大乘“自贊貶他,一面之辭”,未免有失察之嫌!如《增一阿含經》卷一,就有“菩薩發意趣大乘”、“發趣大乘意甚廣”等詞句多條;又據伊藤義賢博士研究,發現“小乘”一詞的出現和運用,也非後世大乘學者開其先河,因爲在《阿含經》中,明明記載著釋尊自說的“佛土境界不可思議,非小乘所能知”。舍利弗亦無可奈何,只好甘受了。如此,在《阿含經》中,聲聞乘被貶爲小乘,這是出自釋尊的親口,並非後世附加的新語。15本來,衆生根性有大小,諸佛說法有偏圓,這是極其自然的。從理上講,“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但從事上講,“隨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異!”16故《出生菩提心經》中佛告婆羅門:“路及解脫無有上,諸乘皆悉有差別。智者如是應校量,當取最勝最上乘。”很顯然,對于廣大慕滅修道的具縛凡夫來說,校量大小,擇善而從,還是有其必要的。

  佛曾自謂:“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17因此,佛陀的教學,是豐富而靈活的,爲了提升教化的功效,其融攝面涵蓋了某些外教的法義,是可以相信的。但在大乘根本思想和重要儀軌上與外教的相似,則並非出自簡單的吸收,倒不妨說“英雄所見略同”較爲確切些。至于這種“似”,究屬“神似”抑或“形似”,則更是厘清事實真相的關鍵所在。

  現代學者有感于大乘顯教的相對純淨,而將密教的動辄談神論咒,與外教的神道咒術拉扯在一起,認爲是佛教與神教相結合的力證。進之,顯教中的密咒,諸如《法華經·陀羅尼品》等,亦被指爲後起的附加成份。實則,站在緣起的角度,佛教否定有神能主宰世間,而站在輪回的角度,佛教肯定有神存在于世間。《長阿含》卷十二《大會經》,即有諸天鬼神及五通婆羅門于佛所集會,“世尊欲降其幻僞虛妄之心”,而各別爲之結咒的記述。此外,佛說密咒護身、療病的實例,亦見諸于《雜阿含經》卷九、《四分律》卷二十七和《十誦律》卷四十六等。可以說,“談神論咒”在佛陀一代時教中一貫有之,僅在大乘密部中更爲見長而已。弘一律師曾深有感觸地說過: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爲高深,修持最爲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辄輕肆毀謗,至堪痛歎!余于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忏悔。18

  因此,我們可依太虛大師《鬥诤堅固中論時輪金剛法會》一文而確信:“密宗之經咒及儀軌,皆爲佛地自受用法樂之事,皆爲如來果分不可說之說。”

  叁、“佛法”不離“佛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乘佛說、非佛說的研討聲中,還引發了一種貌似折衷的“公允”論調,即:大乘思想與大乘經典應予區別看待。主張大乘經典雖不可信仰式地認爲佛口親說,但大乘思想卻實與佛陀思想相契合。如日本宇井伯壽《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五章雲:“……所以大乘經不可能是佛陀說的,雖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並非說不是佛陀思想,也不能說不是佛教。”這樣,比之南傳的徹底否認大乘,他們似乎仍爲大乘唱著一曲贊歌,但無形中已將大乘思想賴以生息的載體——大乘經,與佛陀脫離了直接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乘的地位和淵源,勢必發生根本性的傾轉。

  當然,“佛法”並不等于“佛說”,但“佛法”也絕不能脫離“佛說”。《毗婆沙論》卷一雲:“若佛說,若弟子說,不違法性,世尊皆許絆刍受持。”但這裏所謂的“法性”概念,初亦不外從“佛說”而得來。

  以淨土法門爲例,人們之所以信受奉行,就因爲他們堅信《阿彌陀經》等是本師親宣、佛佛共贊,是無上士“出廣長舌相”之真實言。試問,如果承認該經是佛涅數百年以後的産物,將讓人如何提起信心,依教奉行?哪個人願意聽托名者的鼓動,而向“極樂世界”頂禮投歸呢?也許有人會說:“依法不依人”,只要《阿彌陀經》是佛陀本懷的流露,雖非佛陀親宣,也照樣值得信受奉行。試想,如果離開佛陀聖言量的親說與親許,又憑什麼來勘定《阿彌陀經》是佛陀本懷的流露?難道就因《阿含》透露過有關他方淨土的點滴消息,便足以說明大乘的一整套淨土思想必契合于佛心了嗎?況且,細考“依法不依人”之出典,俱在《維摩诘經》、《涅槃經》、《大集經》和《大方便佛報恩經》等大乘經藏,如果“大乘是佛說”都能被全盤否定,那麼,區區“依法不依人”又何足爲訓?

  現代人的普遍意識之一,是超越過去。這種意識如果把握得當,能給人以奮發進取的動力;如果把握不當,相反能使人在激蕩中推翻一切無須推翻和不可推翻的故有事物。如果我們再不思扭轉,任其擴張,釋迦遺法,也就岌岌可危了!

  其實,佛陀在行將示寂的涅會上,就曾明確預言,佛滅後將有人會說:“如來先說九部法印,19如是九印,印我經律,初不聞有方等經典一句一字。如來所說無量經律,何處有說方等經耶?”即對大乘經典是佛說表示懷疑。但佛陀鄭重指出:“如是說者,非我弟子!若有說言:“如來爲欲度衆生故,說方等經”,當知是人,真我弟子。”最後,佛陀作了如下總結——“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不如是,是魔所說!”20

  基此,我們堅信:大乘顯密經教,既源于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1〕禅宗雖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東土初祖、六祖亦以《楞伽》、《金剛》印心。

  〔2〕《梵網經》本屬大乘律藏,今爲行文之便,姑且用之,以其同爲大乘叁藏所攝故。

  〔3〕演培:《異部宗輪論語體釋》,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1950年版,第28頁。

  〔4〕我國曆史上,雖曾有南朝竺法度執小排大,又有慧導疑《大品》、昙樂非《法華》、僧淵謗《涅槃》等,但其勢力和影響均無足輕重。

  〔5〕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原始介紹教·序言》,臺灣《菩提樹》雜志社1982年版。

  〔6〕田村芳朗等著,釋慧嶽譯:《天臺思想》,臺灣華宇出版社1988年版。

  〔7〕指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诃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8〕太虛:《佛法僧廣論》,《太虛大師全書》第1冊。

  〔9〕演培:《異部宗輪論語體釋》,第7頁。

  〔10〕楊度:《複五妹楊莊函》1929年。楊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號虎禅師,自稱悟道、成佛,著有《新佛教論》。

  〔11〕呂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頁。

  〔12〕演培:《大乘經典的成立年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8輯,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13〕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14〕同上。

  〔15〕日本伊滕義賢:《大乘非佛說論之由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9輯。

  〔16〕《法華經》卷叁。

  〔17〕《北本涅槃經》卷叁五。

  〔18〕弘一:《佛法宗派大概》,《晚晴老人講演錄》,弘一大師紀念會1943年版。

  〔19〕特指小乘經典。大小乘經典根據體例、內容的不同,分爲十二大類,通稱“十二部”、“十二分教”,此中記別、自說、方等叁部分內容爲小乘經所無,故名。

  〔20〕《南本涅槃經》卷七。

  

《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釋淨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