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P4

  ..续本文上一页立与展开》38,考察了佛陀入灭的不同记载,追溯汉佛教以二有十五日为佛陀入灭时间的来源,同时以早期文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为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会的盛况。尤其利用了敦煌佛教文献,提出涅会在中国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宋代以后的禅宗丛林中,涅会已经成为一种定制。黄夏年《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39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佛教复兴,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大机大用,受益终身,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自空见"之源流考释》40,分析了印度佛教的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复杂内容和发展脉络,以及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与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情况,指出寂护与莲花戒之论典,乃藏传佛教前弘期之根本经典,诸家研求,多有异说,其思想成为藏传佛教义理学之重镇,足见其理念于藏传深厚也。藏传佛教学者从印度大乘晚期发展史实中独标出“自空中观见”,“他空中观见”、“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经部中观自续派”、“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学术范式和理论命题,并以此梳理、辨析、重组、整合了印度大乘佛教义理的发展脉络和复杂内容,建构了大乘佛教思想的纵向发展系列和横向分布状况的时空框架,这不是陈述性工作,而是创造性工作,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佛教思想的突出贡献。仲布·次仁多杰《佛教入西藏时间考》41,在查阅重要的藏籍及其相关史书后,认为拉脱脱日年赞之前,佛教不仅传入西藏民间,而且已有一定的发展,时至拉脱脱日年赞期间,佛教已在王室开始传播。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世纪,而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传入西藏的说法,无非是王室家族为了辩护其权威而产生的。索南才让《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型》42认为,8世纪前后是西藏佛塔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西藏佛塔形成的萌牙时期。西藏佛塔一直保存着“八灵塔”的结构模式,这与西藏佛塔有着特殊的象征体系相关联,与桓固不变的藏传佛教教义有着密切联系,与藏传佛教建塔理论尺度的逻辑严密和藏民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崇拜佛塔的宗教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建塔意义和目的均未超出“八灵塔”所涵盖的意义和内容,是八灵塔形制的异变,属同源异流。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动》43,以充分的史料说明日本侵华战争反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精诚团结——汉满蒙回藏的联合,这些藏传佛教的僧人的行为,对于鼓舞人民抗日斗志,推动抗战高潮进一步发展,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文慧、罗士周《藏传佛教世俗化趋向刍议》44,强调随着藏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巨大进步,藏传佛教日益呈现世俗化倾向,信教群众和宗教上层人士的思想观念与信仰方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教义教规出现变通信仰方式发生;(2)各教派宗教形式相对简化、次数减少、时间纷乱,大型的跨地区的宗教活动越来越少;(3)寺院规模变小,僧人数量减少;(4)信教群众重视现实生活,寺院逐步趋于开化;(5)学经制度弱化,宗教观念淡化。同时提出思考:(1)藏传佛教必须应对世俗化;(2)改革是藏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在动力,应切实重视藏传佛教世俗化过程中的分化组合。罗桑开珠《略论新时期藏传佛教及其特点》45,从活佛体系、僧侣队伍、信教群体、寺院组织形式、寺院经济、寺院教育等方面入手,对新时期的藏传佛教的状况与特点作了剖析。江夏·德吉卓嘎《试谈藏传佛教的现代化适应性问题》46指出 ,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必然性是必须把原有的封闭性生存状态变为开放性生存状态,在开放中求生存,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可能选择是主动吸收所有民族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藏传佛教变革的历史轨迹是不断变化、不断变革的历史,世俗化、理性化应是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正确选择。

  章立明《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社会性别分析》47,运用人类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透过南传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层面,揭示其社会性别制度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还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南传佛教的保存与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之间的问题。杨富学、高人雄《突厥佛教盛衰考》48,梳理了突厥佛教的历史发展情况,指出:1、佛教在突厥中的传播于6世纪下半叶佗钵可汉统治时期;2、漠北突厥佛教流行时间不长,在佗钵之后,使趋于衰亡;3、突厥汗国佛教隆盛,其流行的时间基本与汗国相始终;4、突厥佛教早期以大乘为主,后来尤其在西突厥地区,大小乘兼行并举;5、佛教在突厥始终未取得独尊地位,与突厥传统宗教——萨满教(东西突厥)、景教(西突厥)及祆教(西突厥)长期共存,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东侵而衰亡。

  四

  以上笔者介绍了2003年我国佛教研究的情况,但因笔者视野有限,有的重要学术专着与论文必有挂漏之处,敬请方家原谅。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20多年,我国的佛教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新人。当前我国的佛教研究,不管在研究专题还是在研究范围上都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以往那种概论性的著作和论文正在逐渐被专题论文所取代,特别是一批经过多年努力而撰写的博士论文出现,使我国的佛教研究已经呈现出精细化和专题化方向发展的势头。有些专题的研究甚至超过了国外的研究,可以说与国外的研究有相互媲美之处,例如对宋以后的研究,特别是宋明佛教的研究,其话语权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我国学者的手中。而那些与佛教有关的边缘学科研究,例如佛教考古学等等,我国学者更是走在前面。学者们凭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敏感的学术洞察力,已经将中国佛教研究推上了世界前沿。同时一批地方佛教史的著作出版,也弥补了学术空白,这些都是值得加以肯定的地方。

  据统计,从改革开放以后到2000年,以撰写佛教内容为毕业论文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近300人。新世纪开始,对佛教感兴趣或以佛教为题而撰写论文的人,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每年全国各地从事佛教研究专业毕业的学生就有数十人之多。现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批专门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其中很多是受过专门的、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年轻学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佛教研究后备人才不足的情况;同时,各个大学和学术机关,以及一些地方组织,也成立了以佛教研究为主的宗教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在研究面的广度和地域分布上也更加趋向全面和合理。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佛教界也在佛教学术领域方面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以佛教寺院为主体,支持和热心佛教研究事业的寺庙越来越多,学术界受佛教界资助的情况非常普遍,从2000年起,我国的佛学会议基本上都由佛教界出面召开,而且达到了十几次之多。当前已经出版了数个佛学刊物或丛书。近年来,佛教界通过自身办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佛教界里一批年青的僧人学者已经在学术界里崭露头角,他们有的成为各地佛学院的骨干,有的成为佛教界的知名学者,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还有一些僧人到各个大学或研究所深造,沟通了两界的关系,学术界与佛教界的关系正在进一步密切,无疑推动了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陶静虽然我国佛教研究的形势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还面临着一些不足的情况。现在我国佛教研究并不是全面发展的,仍然呈现冷热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举例来说:像对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研究热得多,但对云南上座部的研究就冷一些;禅宗、天台宗等研究至今仍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对净土、律宗等研究就相对弱一些;对近现代佛教的研究多一些,但是对明清佛教的研究则少一些。在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佛教理论的研究:要么采用了纯哲学分析的方法,解构佛教的基本理论;要么就是采用了古代的传统治学的方法。此两种方法各有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前者是学术界采用的基本方法,但有割裂整体佛教的嫌疑,后者是佛教界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大容易让非佛教人士更加明白易懂,总之在方法论上还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就材料使用而言,也存在一些若干的不足,例如对近现代佛教的研究,很多人只局限于近代几个著名的僧人与大家的身上,未能开拓出更广的研究对象。现在学术界和佛教界关注的人间佛教理论的建设,写出了不少的文章,但是由于对佛教现状缺少深入的了解,其结论往往显得空疏,故不受到佛教界的重视,难怪佛教界会有学术研究无用的议论出现。此外,像一些制度性的研究,研究者们的触及就更是少得可怜。

  佛教存在几千年了,学术研究才只有百余年,这说明佛教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未来还有广阔施展报负的天地,只要学术界和佛教界充分重视,大家齐心合作,未来的佛教研究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出现更多的成果。

  〔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3〕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7〕《寒山寺佛学》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福建宗教》2003年,第3期。

  〔9〕《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10〕《佛学研究》2004年刊。

  〔11〕《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2〕《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3〕《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14〕《求索》2003年,第1期。

  〔15〕《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版,第3期。

  〔16〕《佛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7〕《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18〕《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19〕《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20〕《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1〕《佛学研究》2003年刊。

  〔22〕《佛学研究》2003年刊。

  〔23〕《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4〕《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5〕《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6〕《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版,第4期。

  〔28〕《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9〕《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30〕《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1〕《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2〕《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3〕《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

  〔34〕《东南文化》2003年,第3期。

  〔35〕《学术界》2003年,第1期。

  〔36〕《文物》2003年,第3期。

  〔37〕《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8〕《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39〕《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

  〔40〕《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41〕《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42〕《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43〕《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

  〔44〕《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5〕《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出版。

  〔46〕《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7〕《佛学研究》2003年刊。

  〔48〕《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