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與展開》38,考察了佛陀入滅的不同記載,追溯漢佛教以二有十五日爲佛陀入滅時間的來源,同時以早期文獻、《大唐西域記》等文獻爲中心,研究印度佛教涅槃會的盛況。尤其利用了敦煌佛教文獻,提出涅會在中國唐五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而在宋代以後的禅宗叢林中,涅會已經成爲一種定製。黃夏年《雞足山佛教與浙江佛教》,39雲南雞足山佛教與浙江佛教的聯系,主要反映在學習的階段,屬于請進來的情況。明代萬曆佛教複興,浙江成爲中國佛教複興的重鎮,許多雞足山的僧人紛紛到江浙一帶參學,他們在浙江親近禅門大老,大機大用,受益終身,並把浙江的禅風引入雲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對雲南的禅宗發展和禅風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活動到當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對雲南佛教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自空見"之源流考釋》40,分析了印度佛教的中觀應成派與自續派的複雜內容和發展脈絡,以及東方自立量派叁大家與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情況,指出寂護與蓮花戒之論典,乃藏傳佛教前弘期之根本經典,諸家研求,多有異說,其思想成爲藏傳佛教義理學之重鎮,足見其理念于藏傳深厚也。藏傳佛教學者從印度大乘晚期發展史實中獨標出“自空中觀見”,“他空中觀見”、“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經部中觀自續派”、“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學術範式和理論命題,並以此梳理、辨析、重組、整合了印度大乘佛教義理的發展脈絡和複雜內容,建構了大乘佛教思想的縱向發展系列和橫向分布狀況的時空框架,這不是陳述性工作,而是創造性工作,體現了中國學者對佛教思想的突出貢獻。仲布·次仁多傑《佛教入西藏時間考》41,在查閱重要的藏籍及其相關史書後,認爲拉脫脫日年贊之前,佛教不僅傳入西藏民間,而且已有一定的發展,時至拉脫脫日年贊期間,佛教已在王室開始傳播。佛教傳入西藏的時間是在公元前3世紀,而拉脫脫日年贊時期傳入西藏的說法,無非是王室家族爲了辯護其權威而産生的。索南才讓《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構和類型》42認爲,8世紀前後是西藏佛塔的早期發展階段,也是西藏佛塔形成的萌牙時期。西藏佛塔一直保存著“八靈塔”的結構模式,這與西藏佛塔有著特殊的象征體系相關聯,與桓固不變的藏傳佛教教義有著密切聯系,與藏傳佛教建塔理論尺度的邏輯嚴密和藏民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崇拜佛塔的宗教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其建塔意義和目的均未超出“八靈塔”所涵蓋的意義和內容,是八靈塔形製的異變,屬同源異流。喜饒尼瑪《論戰時藏傳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動》43,以充分的史料說明日本侵華戰爭反而促成了中華民族的精誠團結——漢滿蒙回藏的聯合,這些藏傳佛教的僧人的行爲,對于鼓舞人民抗日鬥志,推動抗戰高潮進一步發展,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馬文慧、羅士周《藏傳佛教世俗化趨向刍議》44,強調隨著藏區經濟的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巨大進步,藏傳佛教日益呈現世俗化傾向,信教群衆和宗教上層人士的思想觀念與信仰方式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1)教義教規出現變通信仰方式發生;(2)各教派宗教形式相對簡化、次數減少、時間紛亂,大型的跨地區的宗教活動越來越少;(3)寺院規模變小,僧人數量減少;(4)信教群衆重視現實生活,寺院逐步趨于開化;(5)學經製度弱化,宗教觀念淡化。同時提出思考:(1)藏傳佛教必須應對世俗化;(2)改革是藏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內在動力,應切實重視藏傳佛教世俗化過程中的分化組合。羅桑開珠《略論新時期藏傳佛教及其特點》45,從活佛體系、僧侶隊伍、信教群體、寺院組織形式、寺院經濟、寺院教育等方面入手,對新時期的藏傳佛教的狀況與特點作了剖析。江夏·德吉卓嘎《試談藏傳佛教的現代化適應性問題》46指出 ,藏傳佛教現代化變革的必然性是必須把原有的封閉性生存狀態變爲開放性生存狀態,在開放中求生存,在改革創新中求發展。藏傳佛教現代化變革的可能選擇是主動吸收所有民族創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進而發展自己的新文化。藏傳佛教變革的曆史軌迹是不斷變化、不斷變革的曆史,世俗化、理性化應是藏傳佛教現代化變革的正確選擇。
章立明《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社會性別分析》47,運用人類學和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分析方法,透過南傳佛教的教義與實踐層面,揭示其社會性別製度內涵的豐富性與複雜性。還探討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南傳佛教的保存與如何消除性別歧視之間的問題。楊富學、高人雄《突厥佛教盛衰考》48,梳理了突厥佛教的曆史發展情況,指出:1、佛教在突厥中的傳播于6世紀下半葉佗缽可漢統治時期;2、漠北突厥佛教流行時間不長,在佗缽之後,使趨于衰亡;3、突厥汗國佛教隆盛,其流行的時間基本與汗國相始終;4、突厥佛教早期以大乘爲主,後來尤其在西突厥地區,大小乘兼行並舉;5、佛教在突厥始終未取得獨尊地位,與突厥傳統宗教——薩滿教(東西突厥)、景教(西突厥)及祆教(西突厥)長期共存,8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伊斯蘭教勢力的東侵而衰亡。
四
以上筆者介紹了2003年我國佛教研究的情況,但因筆者視野有限,有的重要學術專著與論文必有挂漏之處,敬請方家原諒。
從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的20多年,我國的佛教研究已經取得了明顯長足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培養了一大批新人。當前我國的佛教研究,不管在研究專題還是在研究範圍上都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以往那種概論性的著作和論文正在逐漸被專題論文所取代,特別是一批經過多年努力而撰寫的博士論文出現,使我國的佛教研究已經呈現出精細化和專題化方向發展的勢頭。有些專題的研究甚至超過了國外的研究,可以說與國外的研究有相互媲美之處,例如對宋以後的研究,特別是宋明佛教的研究,其話語權有相當一部分掌握在我國學者的手中。而那些與佛教有關的邊緣學科研究,例如佛教考古學等等,我國學者更是走在前面。學者們憑著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敏感的學術洞察力,已經將中國佛教研究推上了世界前沿。同時一批地方佛教史的著作出版,也彌補了學術空白,這些都是值得加以肯定的地方。
據統計,從改革開放以後到2000年,以撰寫佛教內容爲畢業論文的碩士生與博士生近300人。新世紀開始,對佛教感興趣或以佛教爲題而撰寫論文的人,仍然呈現出強勁的勢頭,每年全國各地從事佛教研究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有數十人之多。現在我國已有相當一批專門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其中很多是受過專門的、嚴格的學術訓練的年輕學者,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佛教研究後備人才不足的情況;同時,各個大學和學術機關,以及一些地方組織,也成立了以佛教研究爲主的宗教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使這方面的研究更加有了組織上的保證,在研究面的廣度和地域分布上也更加趨向全面和合理。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的佛教界也在佛教學術領域方面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以佛教寺院爲主體,支持和熱心佛教研究事業的寺廟越來越多,學術界受佛教界資助的情況非常普遍,從2000年起,我國的佛學會議基本上都由佛教界出面召開,而且達到了十幾次之多。當前已經出版了數個佛學刊物或叢書。近年來,佛教界通過自身辦教育,培養了不少人才,佛教界裏一批年青的僧人學者已經在學術界裏嶄露頭角,他們有的成爲各地佛學院的骨幹,有的成爲佛教界的知名學者,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還有一些僧人到各個大學或研究所深造,溝通了兩界的關系,學術界與佛教界的關系正在進一步密切,無疑推動了佛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陶靜雖然我國佛教研究的形勢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成績,但是也應該承認當前我們還面臨著一些不足的情況。現在我國佛教研究並不是全面發展的,仍然呈現冷熱不均和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舉例來說:像對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研究熱得多,但對雲南上座部的研究就冷一些;禅宗、天臺宗等研究至今仍然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對淨土、律宗等研究就相對弱一些;對近現代佛教的研究多一些,但是對明清佛教的研究則少一些。在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對佛教理論的研究:要麼采用了純哲學分析的方法,解構佛教的基本理論;要麼就是采用了古代的傳統治學的方法。此兩種方法各有特點,但也有不足之處,前者是學術界采用的基本方法,但有割裂整體佛教的嫌疑,後者是佛教界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大容易讓非佛教人士更加明白易懂,總之在方法論上還要做出更多的嘗試。就材料使用而言,也存在一些若幹的不足,例如對近現代佛教的研究,很多人只局限于近代幾個著名的僧人與大家的身上,未能開拓出更廣的研究對象。現在學術界和佛教界關注的人間佛教理論的建設,寫出了不少的文章,但是由于對佛教現狀缺少深入的了解,其結論往往顯得空疏,故不受到佛教界的重視,難怪佛教界會有學術研究無用的議論出現。此外,像一些製度性的研究,研究者們的觸及就更是少得可憐。
佛教存在幾千年了,學術研究才只有百余年,這說明佛教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未來還有廣闊施展報負的天地,只要學術界和佛教界充分重視,大家齊心合作,未來的佛教研究將會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出現更多的成果。
〔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3〕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
〔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
〔7〕《寒山寺佛學》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福建宗教》2003年,第3期。
〔9〕《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10〕《佛學研究》2004年刊。
〔11〕《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12〕《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
〔13〕《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14〕《求索》2003年,第1期。
〔15〕《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版,第3期。
〔16〕《佛學研究》2004年,第3期。
〔17〕《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18〕《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19〕《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20〕《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1〕《佛學研究》2003年刊。
〔22〕《佛學研究》2003年刊。
〔23〕《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甯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25〕《華南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6〕《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7〕《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版,第4期。
〔28〕《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29〕《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30〕《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
〔31〕《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32〕《貴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33〕《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
〔34〕《東南文化》2003年,第3期。
〔35〕《學術界》2003年,第1期。
〔36〕《文物》2003年,第3期。
〔37〕《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8〕《閩南佛學》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39〕《浙江學刊》2003年,第5期。
〔40〕《哲學研究》2003年,第6期。
〔41〕《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42〕《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43〕《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2期。
〔44〕《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45〕《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出版。
〔46〕《西藏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47〕《佛學研究》2003年刊。
〔48〕《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2期。
《2003年我國的佛教研究綜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