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净与涅槃——浅谈众生心灵归趣(释文勤)▪P3

  ..续本文上一页能获得西方极乐净土的寂静妙乐。《无量寿经》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彼佛国土,清净安乐,微妙快乐,可说等次于无为泥洹之道。”28此中,《无量寿经》认为,极乐世界中的清净微妙境界就是涅的清净微妙境界,二者无异无别。众生若能达到一心不乱,就是已将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亦即已证清净涅妙道。故有“心净则十万非遥,心垢则目睹犹远”之说。若众生自心清净,则所见一切无不清净,故距离我们有十万亿国土之远的西方净土就在眼前,不待临终后的从此土往彼土;若众生心性染污,即使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显现在众生之心性中,由于众生被无明烦恼覆缠,也会使净土无法显现。这就是净土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这种说法在经典中随处可见。如《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29《华严经》中解脱长者也对善财说:“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佛,随意即见。”30

  虽然,在经典中“唯心净土”的说法随处可见,但人们都认为西方极乐净土是人的色身死亡之后才能睹见的地方,因此在信佛念佛或礼佛时,都祈能往生西方,却不知自己在念佛礼佛时,阿弥陀佛净土的清净庄严相已在自心中具足无缺了。正如清凉澄观大师所说:“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31若我们的每一念心都系念着佛,佛就在自心中,此心就是佛心;若以此自在的佛心看世界,那么此污秽的恶世也会变成佛国净土。因此,印光大师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离当处,冥契寂光,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32由此可见,众生若欲获得清净心,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还须从心行处下功夫。唯如此,才能使心灵达到终极归趣。

  (二)禅宗的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的目的。“明心”即指无烦恼无忧愁空明灵照的清净心,是脱离了对我的执著所显露的一种心境;“见性”指见佛性。慧能大师的《坛经》中云:“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拾,即是见性成佛道。”故见性就是见佛性,也指证涅槃。

  对心的历炼是禅宗特别重视的问题,在禅修的过程中,禅者必须要把散乱的心集中起来,专注于某个疑情上,夜以继日地参这个疑情,六根全然与外诸境界绝缘,念念唯与疑情有关。行者如是辛勤地磨练心灵,使心住色不起心动念,住声香味触法不起心动念,这时,豁达无碍、不著点尘、晴空万里的悟境方能于心呈现;这时,行者才能感觉到解脱的自在。

  禅宗虽然在修行上亦不离心,不过,禅宗的心是身心脱落的心,如道信禅师对法融禅师开示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证,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一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这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33由此可见,禅宗认为心含染净诸法,而染净诸法本来空寂,不论是河沙妙德,还是烦恼业障,无不是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行者若能参破此理,当下身心脱落,直下承担此心即是佛心,因此单刀直入,即能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明了成佛。

  我人都以求证涅槃作为修行奋斗的目标,然而这在禅宗中亦认为是生死之业。大珠慧海禅师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垢取净是生死业。”34本来,证涅槃以获得清净是佛弟子梦寐以求、以一生作赌注而想求取的,而诸烦恼法与生死轮回是佛弟子所应断除和超越的,但大珠慧海禅师却作如是说,其道理何在呢?其实这不难理解,既然禅宗强调“心是身心脱落的虚空心”,那就应该是无我无念无执无取的了。若我们对证涅犹有追求的执著心,对生死和烦恼犹有厌舍心,那么此心则尚有束缚在,也就无法获得自在。因为我们已经把生死和涅槃、垢与净相对立起来了。因此要发心成就佛道,就不可因此而生执取求证涅槃的心,若有此执取心,则心犹未净,犹为妄情也。

  总之,释迦牟尼佛所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法宝,虽有八万四千那么多的法门,然而每一法门,无非是教人观照自心,教人自净其意,以期众生因此而超脱轮回的痛苦,跳出三界之火宅,使众生趣证涅槃。因此,无论是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还是顿悟成佛的禅宗,无不重视心地法门的修习,无不以护心来作为证悟佛道的基石。此二宗如此,余宗亦然,无不以此方寸之心来通达佛道。所以,五祖弘忍说:“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35故众生唯有使心清净无著,心灵才能达到涅槃解脱。

  六、结 语

  达到心净的境地、涅槃的境界,是每位佛弟子一生所致力的归趣,也是世尊出世的本怀,佛陀一生弘法,无不在为众生的离苦得乐作导航,无不在为众生的心灵解脱辛勤引渡。作为佛弟子,应该继承如来家业,承担起拯救现代人精神失落及挽救社会伦理快速滑坡的重任。放眼近百年来人间世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竟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相应地越来越快,神经越崩越紧,生活压力感越来越大。然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是:人欲的放纵,伦理的颓丧和精神生活的贫瘠……看着深受精神折磨的人们,我们怎能独自享受法乐而不顾他们呢?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们自己深受精神压力之苦,还得自己来卸下这种精神压力,这就是需要如何观心、修心、净心的问题。

  从上面种种说明得知,唯有从心地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可以在众多的法门中选择一种适应自己的法门来修,以期达到心灵的净化,从而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同时也引导众生同趣此途,使芸芸众生在佛法的体验中,能时刻拥有一颗清净无染的心,如是,涅槃彼岸的“无限风光”才能在众生心中乃至身外世界无限展现。

  〔1〕《闽南佛学院学报》总第20期,第51页。

  〔2〕《佛般泥洹经》卷一,第166页。

  〔3〕《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939页上。

  〔4〕 同上,第2617页上。

  〔5〕 同上,第2330页下、第2158页上。

  〔6〕《大正藏》第44册,第1851页。

  〔7〕《大正藏》第12册,第365页。

  〔8〕《大正藏》第44册,第1851页。

  〔9〕《大正藏》第4册、第12册。

  〔10〕《大正藏》第27册,第1545页。

  〔11〕《大正藏》第45册,第1853页。

  〔12〕 大愿法师:《回归大自然》,第91 页。

  〔13〕 同上,第91页。

  〔14〕 佛使比丘:《解脱自在园十年》,第124 页。

  〔15〕《大正藏》第46册,第662页上。

  〔16〕《大正藏》第25册,第283页下。

  〔17〕《阿毗昙婆沙论》第18册,第134页。

  〔18〕《大正藏》第2册,第215页中。

  〔19〕《大正藏》第3册,第159页。

  〔20〕《大正藏》第40册。

  〔21〕 阿姜·查:《森林里的一棵树》,第142页。

  〔22〕 同〔14〕,第113 页。

  〔23〕《大正藏》第8册,第15页。

  〔24〕《星云大师演讲集》,台湾佛光出版社。

  〔25〕《普门学报》第二期。

  〔26〕 大愿法师:《回归大自然》,第5页。

  〔27〕 张漫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4册,太虚大师:《往生净土论讲要》。陶静〔28〕《大正藏》第12册, 第275页下。

  〔29〕《大正藏》第12册,第343页上。

  〔30〕《大正藏》第9册,第278页。

  〔31〕《大正藏》第51册,第2076页。

  〔32〕 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正篇), 第599页。

  〔33〕《大正藏》第49册,第2036页。

  〔34〕《大正藏》第51册,第255页中。

  〔35〕《大正藏》第48册,第2011页。

  

《心净与涅槃——浅谈众生心灵归趣(释文勤)》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