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P3

  ..續本文上一頁能獲得西方極樂淨土的寂靜妙樂。《無量壽經》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彼佛國土,清淨安樂,微妙快樂,可說等次于無爲泥洹之道。”28此中,《無量壽經》認爲,極樂世界中的清淨微妙境界就是涅的清淨微妙境界,二者無異無別。衆生若能達到一心不亂,就是已將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亦即已證清淨涅妙道。故有“心淨則十萬非遙,心垢則目睹猶遠”之說。若衆生自心清淨,則所見一切無不清淨,故距離我們有十萬億國土之遠的西方淨土就在眼前,不待臨終後的從此土往彼土;若衆生心性染汙,即使阿彌陀佛及其淨土顯現在衆生之心性中,由于衆生被無明煩惱覆纏,也會使淨土無法顯現。這就是淨土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這種說法在經典中隨處可見。如《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29《華嚴經》中解脫長者也對善財說:“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30

  雖然,在經典中“唯心淨土”的說法隨處可見,但人們都認爲西方極樂淨土是人的色身死亡之後才能睹見的地方,因此在信佛念佛或禮佛時,都祈能往生西方,卻不知自己在念佛禮佛時,阿彌陀佛淨土的清淨莊嚴相已在自心中具足無缺了。正如清涼澄觀大師所說:“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31若我們的每一念心都系念著佛,佛就在自心中,此心就是佛心;若以此自在的佛心看世界,那麼此汙穢的惡世也會變成佛國淨土。因此,印光大師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離當處,冥契寂光,唯此一處,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處。”32由此可見,衆生若欲獲得清淨心,若欲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還須從心行處下功夫。唯如此,才能使心靈達到終極歸趣。

  (二)禅宗的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是禅宗修行的目的。“明心”即指無煩惱無憂愁空明靈照的清淨心,是脫離了對我的執著所顯露的一種心境;“見性”指見佛性。慧能大師的《壇經》中雲:“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拾,即是見性成佛道。”故見性就是見佛性,也指證涅槃。

  對心的曆煉是禅宗特別重視的問題,在禅修的過程中,禅者必須要把散亂的心集中起來,專注于某個疑情上,夜以繼日地參這個疑情,六根全然與外諸境界絕緣,念念唯與疑情有關。行者如是辛勤地磨練心靈,使心住色不起心動念,住聲香味觸法不起心動念,這時,豁達無礙、不著點塵、晴空萬裏的悟境方能于心呈現;這時,行者才能感覺到解脫的自在。

  禅宗雖然在修行上亦不離心,不過,禅宗的心是身心脫落的心,如道信禅師對法融禅師開示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叁界可出,無菩提可證,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一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這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爲佛。”33由此可見,禅宗認爲心含染淨諸法,而染淨諸法本來空寂,不論是河沙妙德,還是煩惱業障,無不是如夢幻泡影般不真實。行者若能參破此理,當下身心脫落,直下承擔此心即是佛心,因此單刀直入,即能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明了成佛。

  我人都以求證涅槃作爲修行奮鬥的目標,然而這在禅宗中亦認爲是生死之業。大珠慧海禅師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垢取淨是生死業。”34本來,證涅槃以獲得清淨是佛弟子夢寐以求、以一生作賭注而想求取的,而諸煩惱法與生死輪回是佛弟子所應斷除和超越的,但大珠慧海禅師卻作如是說,其道理何在呢?其實這不難理解,既然禅宗強調“心是身心脫落的虛空心”,那就應該是無我無念無執無取的了。若我們對證涅猶有追求的執著心,對生死和煩惱猶有厭舍心,那麼此心則尚有束縛在,也就無法獲得自在。因爲我們已經把生死和涅槃、垢與淨相對立起來了。因此要發心成就佛道,就不可因此而生執取求證涅槃的心,若有此執取心,則心猶未淨,猶爲妄情也。

  總之,釋迦牟尼佛所留下的浩如煙海的法寶,雖有八萬四千那麼多的法門,然而每一法門,無非是教人觀照自心,教人自淨其意,以期衆生因此而超脫輪回的痛苦,跳出叁界之火宅,使衆生趣證涅槃。因此,無論是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還是頓悟成佛的禅宗,無不重視心地法門的修習,無不以護心來作爲證悟佛道的基石。此二宗如此,余宗亦然,無不以此方寸之心來通達佛道。所以,五祖弘忍說:“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35故衆生唯有使心清淨無著,心靈才能達到涅槃解脫。

  六、結 語

  達到心淨的境地、涅槃的境界,是每位佛弟子一生所致力的歸趣,也是世尊出世的本懷,佛陀一生弘法,無不在爲衆生的離苦得樂作導航,無不在爲衆生的心靈解脫辛勤引渡。作爲佛弟子,應該繼承如來家業,承擔起拯救現代人精神失落及挽救社會倫理快速滑坡的重任。放眼近百年來人間世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竟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也相應地越來越快,神經越崩越緊,生活壓力感越來越大。然這一切所導致的結果是:人欲的放縱,倫理的頹喪和精神生活的貧瘠……看著深受精神折磨的人們,我們怎能獨自享受法樂而不顧他們呢?然而,“解鈴還須系鈴人”,人們自己深受精神壓力之苦,還得自己來卸下這種精神壓力,這就是需要如何觀心、修心、淨心的問題。

  從上面種種說明得知,唯有從心地上下功夫,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可以在衆多的法門中選擇一種適應自己的法門來修,以期達到心靈的淨化,從而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同時也引導衆生同趣此途,使芸芸衆生在佛法的體驗中,能時刻擁有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如是,涅槃彼岸的“無限風光”才能在衆生心中乃至身外世界無限展現。

  〔1〕《閩南佛學院學報》總第20期,第51頁。

  〔2〕《佛般泥洹經》卷一,第166頁。

  〔3〕《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1991年版,第1939頁上。

  〔4〕 同上,第2617頁上。

  〔5〕 同上,第2330頁下、第2158頁上。

  〔6〕《大正藏》第44冊,第1851頁。

  〔7〕《大正藏》第12冊,第365頁。

  〔8〕《大正藏》第44冊,第1851頁。

  〔9〕《大正藏》第4冊、第12冊。

  〔10〕《大正藏》第27冊,第1545頁。

  〔11〕《大正藏》第45冊,第1853頁。

  〔12〕 大願法師:《回歸大自然》,第91 頁。

  〔13〕 同上,第91頁。

  〔14〕 佛使比丘:《解脫自在園十年》,第124 頁。

  〔15〕《大正藏》第46冊,第662頁上。

  〔16〕《大正藏》第25冊,第283頁下。

  〔17〕《阿毗昙婆沙論》第18冊,第134頁。

  〔18〕《大正藏》第2冊,第215頁中。

  〔19〕《大正藏》第3冊,第159頁。

  〔20〕《大正藏》第40冊。

  〔21〕 阿姜·查:《森林裏的一棵樹》,第142頁。

  〔22〕 同〔14〕,第113 頁。

  〔23〕《大正藏》第8冊,第15頁。

  〔24〕《星雲大師演講集》,臺灣佛光出版社。

  〔25〕《普門學報》第二期。

  〔26〕 大願法師:《回歸大自然》,第5頁。

  〔27〕 張漫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太虛大師:《往生淨土論講要》。陶靜〔28〕《大正藏》第12冊, 第275頁下。

  〔29〕《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上。

  〔30〕《大正藏》第9冊,第278頁。

  〔31〕《大正藏》第51冊,第2076頁。

  〔32〕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正篇), 第599頁。

  〔33〕《大正藏》第49冊,第2036頁。

  〔34〕《大正藏》第51冊,第255頁中。

  〔35〕《大正藏》第48冊,第2011頁。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