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故当知,此清净法人人具足无缺,非临终后才能证得。
2、有余涅槃:三界烦恼已断,不再起惑造业,但还遗留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肉身存在,为有余涅槃。如佛陀证涅槃后于世间四十九年的弘化事迹。
3、无余涅槃:不但断除所有烦恼,而且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色身也灭亡,无有遗留。一切微苦皆已离尽,是名无余涅槃。如佛陀的入灭。但值得一提的是,佛陀的法身是不灭的。
4、无住处涅槃: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悟生死涅槃不二的真理,所以不厌离生死,不动本际;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称为无住处涅槃。如维摩诘示化世间,度化有情,虽示有妻室而不染著即是。
由上四种可知,涅槃境界并非死后的事情,涅槃的至上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它就在我们日常修行的实践之中。当我们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等障碍时,这种超越生死的自在境界就能当下充满我们的心田,它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了法乐、光明与解脱。
三、 心净即涅槃
“心净”与“涅槃”二法虽名相不同,然皆是一种清净圆满的境界,因此,从这一方面讲,心净即涅槃。
在现实修行中,能否亲身体证到涅槃的妙乐,就要看个人的心灵在每一个当下是否都能够保持清净。通愿法师说:“正常的人每天都有可能在分秒的涅中生活,甚至较用功者,亦有可能在半个或一个钟头不等的时间内证得涅。"12又说:“若是把涅定义为清凉,那就是没有热恼、痛苦。”13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远离是非时,其心灵充满了清净、愉快的因素,那么这个人就处在涅的境界之中了。佛使比丘也说:“当心灵达到最终的目标时,它便感受到涅的宁静。”14此即心灵的独立超然而显的涅槃境界。《大乘止观法门》曰:“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15所谓“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地狱由此造,成佛亦由它”是也。心净即圣人,心染即众生,此无疑也。又《心经》云:“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明亦是此理。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16我人之所以无法体会涅槃之法味,正说明我们自心被种种痛苦、烦恼染法充塞着,因而心灵无法达到湛然如虚空;若想体会涅的寂静,必须清除内心的烦恼染法,去除执著,息灭贪嗔痴,如是,心灵方能清净如虚空。因此,可以说,涅槃境界的湛然无染就是心灵清净时的空明,心灵清净时的自在就是涅槃境界的大寂灭乐。佛陀一生弘法,无非导众生之心灵归趣于此。
四、心灵之归趣
《阿毗昙婆娑论》说:“若归趣法,彼何归趣?答曰:若归趣法则归趣涅槃 。”17可见,佛陀引导众生归趣之法,即是涅槃法。但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贫乏、空虚,无所归投,因而导致自杀、飙车、吸毒等不良行为加剧,直接影响了家庭和社会治安。故如何拯救人们精神上的荒芜,将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杂阿含经》说:“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18因此,众生之心灵归趣就在于如何使自心达到清净涅槃。如何才能使心达到清净涅槃呢?《心地经》曰:“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19所以只有观照心、了知心的起心动念,使心安住于善法上,才能获得解脱。反之,若天天于妄想中,不能观照心的生灭,则永远沉沦,永远无法趣于涅槃法。
(一)心净时的世界才是心灵真正的归趣
“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 。”20“心”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是我们必须观注的对象,然而芸芸众生中,对心之重视者又有几何?反之,却无人不对此色身呵护有加,故阿姜中国查尊者发出此感叹及呼吁说:“我们现在都认为这身体很美,很快乐,很强壮;我们认为我们永远不会衰老、生病或死亡。其实我们被身体所迷惑,所愚弄,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真正的归宿反而一无所知,这真正的归宿就是“心”啊!”21
看看忙碌的众生,被财色名食睡五欲主宰而整天繁忙劳累的身影,我们不得不认同尊者的话。人们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容光焕发、西装革履之下或许藏的是一颗庸俗卑鄙的心,这正是佛菩萨及诸大德所悲悯的。他们虽然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但由于被种种欲望所控制,因而宁静的心灵对他们来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正如佛使比丘所说:“当心灵愚痴的主人沉溺于物质的享受,使心灵深受毒害时,心也就失去了平静。因为心灵的主人忽略了要以它所需要的特别食物来滋养它,所以人也不可能拥有真正平静的心。”22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尊者要求我们清心寡欲的用意。尊者希望人们淡薄对物质的要求,从而使心远离欲望,使心处于一种宁静的氛围之中。
这一份宁静的心情,正是佛使比丘所谓的“特别食物”,当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于贫瘠时,它就显得特别重要。《金刚经》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3其中“而生其心”指的是清净心,即当一个人对色等六尘境界不再起贪执等染污心时,其清净心则能恒常生起,菩萨摩诃萨都是不执六尘境界而心常清净的。因此菩萨们能“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凡夫众生就没有这般自在了,他们对一切都有执著心,心系于尘法,心随境转,因而产生诸多烦恼,精神生活因为没有“精神食粮”的滋润而日益枯萎。佛陀知众生弊端之所在,因而教众生都摄六根,把众生“放眼世界”的注意力拉回到心灵的世界中来,让众生自净其意,使心灵恢复那份本属的清净心。因此,只有心净时的世界,才是我们心灵真正的究竟处。
(二)涅后的境界才是心灵真正的归趣
对我及我所的执著不仅是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气,也是众生无始以来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众生一日不去除此执,则一日不得安享法乐;终日执著,则终日受束缚而不得自在。星云大师说:“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 。”24郑石岩教授也说:“人类痛苦的来源是自我中心和执著所形成的,我贪、我嗔、我痴、我执是现代社会人类痛苦的根源。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松开我执的绳结,生活的压力和情绪上的困扰就会带来诸多无奈的痛苦。”25
众生由于不了解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常住的法存在,因而对四大五蕴所组成的一切产生深深的眷恋与执著,也因而便有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贡高我慢、蔑视一切的心理,这无形中已给自己框上了痛苦的精神枷锁。在佛教生活中,最讲究的是愉快平衡的心态,以及这种心态下的自我觉醒。若一个人成天生活在执著之中,活在痛苦的阴影之下,这样的人生在佛教看来是可怜悯的。然而,普天之下,这样的可怜悯者比比皆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佛菩萨不得不以种种法门来教导众生破除愚执。佛陀是如何教弟子破执的呢?佛陀有一次教导弟子婆希亚说:“婆希亚,每当你看到色尘的时候,只看就好了;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就好了;每当你闻到气味的时候,只闻就好了;每当你经验到触觉的时候,只触就好了;每当你思想产生的时候,就把它当作心中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吧!如果真的能够办到这一点,就没有“我”了,没有“我”的时候,心也就不会移到这里或那里,不会停留在任何地方。这就是一切苦的息灭,又称为涅。”26此外,禅宗的破执方法也很绝妙,如以“我是谁”作为话头来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禅和子因此而开悟,证得涅槃妙道呢!
我想,若众生能认识真我,当然不会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处处为众生快乐而谋福利。佛陀就是这样,佛陀证得涅槃后,并不是默默独自享受涅槃的法乐,而是积极地从事弘化工作,深入众生之中,为人生的幸福,为众生的出离苦海而不辞劳苦,使众生也能沿着其足迹证得涅槃。因此只有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只有涅槃后的境界才是众生心灵深处真正的归趣。
五、心 径
佛陀一生弘法,无非导众生出离火宅,契证涅妙果;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导众生去除染心,恢复自性清净心。因此,“法门虽无量,而归元无二路”。
佛法于印度时,有中观和瑜珈两个派别,传到中国后,诸大德通过各自对佛法的实践和研究,把各自一生的体证过程独成一个门派,结果便有了八宗林立的局面。虽然有八个派别,但其宗旨皆不出“自净其意”的范畴,无不是为众生“体证涅槃”的发挥。于八宗中,禅宗一直深入人心,深受欢迎;而净土宗“三根普被”,老幼皆知。故于此中独举,使众生了知修心的重要性。
(—)净土宗的唯心净土
西方极乐净土是信仰净土者锁定的最高精神归趣,他们以持念阿弥陀佛圣号、礼拜阿弥陀佛圣像或观想阿弥陀佛庄严法相以求得一心不乱,只要他们精进行持,达到一心不乱,即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是所有信教者坚定不移的思想理念。故彻悟大师认为“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太虚大师对“一心不乱”解释说:“心者,平时之心散乱浮泛,不能专一,见闻嗅觉,于色等五尘境上,流转不息。若专归向极乐世界,将一切散乱心洗涤净尽,即是一心;专念者,无论定心散心,皆是刹那生灭,不过在定心中,虽有生灭,以缘一境相续而自不觉其生灭,散乱刹那生灭,有时间断。如一刹那眼识缘色境生,一刹那耳识缘声境生,使眼识间断,若能一心,则刹那无间,名为专念。一心专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乱杂心,即得寂静。”27即由一心专念杜绝外缘而…
《心净与涅槃——浅谈众生心灵归趣(释文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