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P2

  ..續本文上一頁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故當知,此清淨法人人具足無缺,非臨終後才能證得。

  2、有余涅槃:叁界煩惱已斷,不再起惑造業,但還遺留過去業力所招感的肉身存在,爲有余涅槃。如佛陀證涅槃後于世間四十九年的弘化事迹。

  3、無余涅槃:不但斷除所有煩惱,而且由過去業力所招感的色身也滅亡,無有遺留。一切微苦皆已離盡,是名無余涅槃。如佛陀的入滅。但值得一提的是,佛陀的法身是不滅的。

  4、無住處涅槃: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證悟生死涅槃不二的真理,所以不厭離生死,不動本際;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稱爲無住處涅槃。如維摩诘示化世間,度化有情,雖示有妻室而不染著即是。

  由上四種可知,涅槃境界並非死後的事情,涅槃的至上至樂,是人人可以證得,時時可以體悟的,它就在我們日常修行的實踐之中。當我們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等障礙時,這種超越生死的自在境界就能當下充滿我們的心田,它是我們心靈上永恒的樂土,裏面充滿了法樂、光明與解脫。

  叁、 心淨即涅槃

  “心淨”與“涅槃”二法雖名相不同,然皆是一種清淨圓滿的境界,因此,從這一方面講,心淨即涅槃。

  在現實修行中,能否親身體證到涅槃的妙樂,就要看個人的心靈在每一個當下是否都能夠保持清淨。通願法師說:“正常的人每天都有可能在分秒的涅中生活,甚至較用功者,亦有可能在半個或一個鍾頭不等的時間內證得涅。"12又說:“若是把涅定義爲清涼,那就是沒有熱惱、痛苦。”13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遠離是非時,其心靈充滿了清淨、愉快的因素,那麼這個人就處在涅的境界之中了。佛使比丘也說:“當心靈達到最終的目標時,它便感受到涅的甯靜。”14此即心靈的獨立超然而顯的涅槃境界。《大乘止觀法門》曰:“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衆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15所謂“叁點如星布,彎鈎似月牙,地獄由此造,成佛亦由它”是也。心淨即聖人,心染即衆生,此無疑也。又《心經》雲:“心無挂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明亦是此理。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心如虛空。”16我人之所以無法體會涅槃之法味,正說明我們自心被種種痛苦、煩惱染法充塞著,因而心靈無法達到湛然如虛空;若想體會涅的寂靜,必須清除內心的煩惱染法,去除執著,息滅貪嗔癡,如是,心靈方能清淨如虛空。因此,可以說,涅槃境界的湛然無染就是心靈清淨時的空明,心靈清淨時的自在就是涅槃境界的大寂滅樂。佛陀一生弘法,無非導衆生之心靈歸趣于此。

  四、心靈之歸趣

  《阿毗昙婆娑論》說:“若歸趣法,彼何歸趣?答曰:若歸趣法則歸趣涅槃 。”17可見,佛陀引導衆生歸趣之法,即是涅槃法。但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反而越來越貧乏、空虛,無所歸投,因而導致自殺、飙車、吸毒等不良行爲加劇,直接影響了家庭和社會治安。故如何拯救人們精神上的荒蕪,將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如《雜阿含經》說:“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18因此,衆生之心靈歸趣就在于如何使自心達到清淨涅槃。如何才能使心達到清淨涅槃呢?《心地經》曰:“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19所以只有觀照心、了知心的起心動念,使心安住于善法上,才能獲得解脫。反之,若天天于妄想中,不能觀照心的生滅,則永遠沈淪,永遠無法趣于涅槃法。

  (一)心淨時的世界才是心靈真正的歸趣

  “心是總持都院萬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名號,皆是心之異名 。”20“心”是我們真正的歸宿,是我們必須觀注的對象,然而芸芸衆生中,對心之重視者又有幾何?反之,卻無人不對此色身呵護有加,故阿姜中國查尊者發出此感歎及呼籲說:“我們現在都認爲這身體很美,很快樂,很強壯;我們認爲我們永遠不會衰老、生病或死亡。其實我們被身體所迷惑,所愚弄,對存在于我們內在真正的歸宿反而一無所知,這真正的歸宿就是“心”啊!”21

  看看忙碌的衆生,被財色名食睡五欲主宰而整天繁忙勞累的身影,我們不得不認同尊者的話。人們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容光煥發、西裝革履之下或許藏的是一顆庸俗卑鄙的心,這正是佛菩薩及諸大德所悲憫的。他們雖然有豐厚的物質生活,但由于被種種欲望所控製,因而甯靜的心靈對他們來說變得可望而不可及,正如佛使比丘所說:“當心靈愚癡的主人沈溺于物質的享受,使心靈深受毒害時,心也就失去了平靜。因爲心靈的主人忽略了要以它所需要的特別食物來滋養它,所以人也不可能擁有真正平靜的心。”22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尊者要求我們清心寡欲的用意。尊者希望人們淡薄對物質的要求,從而使心遠離欲望,使心處于一種甯靜的氛圍之中。

  這一份甯靜的心情,正是佛使比丘所謂的“特別食物”,當人們的精神生活趨向于貧瘠時,它就顯得特別重要。《金剛經》說:“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3其中“而生其心”指的是清淨心,即當一個人對色等六塵境界不再起貪執等染汙心時,其清淨心則能恒常生起,菩薩摩诃薩都是不執六塵境界而心常清淨的。因此菩薩們能“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凡夫衆生就沒有這般自在了,他們對一切都有執著心,心系于塵法,心隨境轉,因而産生諸多煩惱,精神生活因爲沒有“精神食糧”的滋潤而日益枯萎。佛陀知衆生弊端之所在,因而教衆生都攝六根,把衆生“放眼世界”的注意力拉回到心靈的世界中來,讓衆生自淨其意,使心靈恢複那份本屬的清淨心。因此,只有心淨時的世界,才是我們心靈真正的究竟處。

  (二)涅後的境界才是心靈真正的歸趣

  對我及我所的執著不僅是衆生根深蒂固的習氣,也是衆生無始以來輪回不息的根本原因。衆生一日不去除此執,則一日不得安享法樂;終日執著,則終日受束縛而不得自在。星雲大師說:“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執,到達無我的大自在,再從無我中建立真我 。”24鄭石岩教授也說:“人類痛苦的來源是自我中心和執著所形成的,我貪、我嗔、我癡、我執是現代社會人類痛苦的根源。生活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松開我執的繩結,生活的壓力和情緒上的困擾就會帶來諸多無奈的痛苦。”25

  衆生由于不了解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常住的法存在,因而對四大五蘊所組成的一切産生深深的眷戀與執著,也因而便有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爲中心、貢高我慢、蔑視一切的心理,這無形中已給自己框上了痛苦的精神枷鎖。在佛教生活中,最講究的是愉快平衡的心態,以及這種心態下的自我覺醒。若一個人成天生活在執著之中,活在痛苦的陰影之下,這樣的人生在佛教看來是可憐憫的。然而,普天之下,這樣的可憐憫者比比皆是。爲了人類的幸福,佛菩薩不得不以種種法門來教導衆生破除愚執。佛陀是如何教弟子破執的呢?佛陀有一次教導弟子婆希亞說:“婆希亞,每當你看到色塵的時候,只看就好了;每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只聽就好了;每當你聞到氣味的時候,只聞就好了;每當你經驗到觸覺的時候,只觸就好了;每當你思想産生的時候,就把它當作心中所産生的自然現象吧!如果真的能夠辦到這一點,就沒有“我”了,沒有“我”的時候,心也就不會移到這裏或那裏,不會停留在任何地方。這就是一切苦的息滅,又稱爲涅。”26此外,禅宗的破執方法也很絕妙,如以“我是誰”作爲話頭來參,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禅和子因此而開悟,證得涅槃妙道呢!

  我想,若衆生能認識真我,當然不會再以自我爲中心,而是處處爲衆生快樂而謀福利。佛陀就是這樣,佛陀證得涅槃後,並不是默默獨自享受涅槃的法樂,而是積極地從事弘化工作,深入衆生之中,爲人生的幸福,爲衆生的出離苦海而不辭勞苦,使衆生也能沿著其足迹證得涅槃。因此只有涅槃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只有涅槃後的境界才是衆生心靈深處真正的歸趣。

  五、心 徑

  佛陀一生弘法,無非導衆生出離火宅,契證涅妙果;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導衆生去除染心,恢複自性清淨心。因此,“法門雖無量,而歸元無二路”。

  佛法于印度時,有中觀和瑜珈兩個派別,傳到中國後,諸大德通過各自對佛法的實踐和研究,把各自一生的體證過程獨成一個門派,結果便有了八宗林立的局面。雖然有八個派別,但其宗旨皆不出“自淨其意”的範疇,無不是爲衆生“體證涅槃”的發揮。于八宗中,禅宗一直深入人心,深受歡迎;而淨土宗“叁根普被”,老幼皆知。故于此中獨舉,使衆生了知修心的重要性。

  (—)淨土宗的唯心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是信仰淨土者鎖定的最高精神歸趣,他們以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禮拜阿彌陀佛聖像或觀想阿彌陀佛莊嚴法相以求得一心不亂,只要他們精進行持,達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是所有信教者堅定不移的思想理念。故徹悟大師認爲“一心不亂”爲淨土歸宿。太虛大師對“一心不亂”解釋說:“心者,平時之心散亂浮泛,不能專一,見聞嗅覺,于色等五塵境上,流轉不息。若專歸向極樂世界,將一切散亂心洗滌淨盡,即是一心;專念者,無論定心散心,皆是刹那生滅,不過在定心中,雖有生滅,以緣一境相續而自不覺其生滅,散亂刹那生滅,有時間斷。如一刹那眼識緣色境生,一刹那耳識緣聲境生,使眼識間斷,若能一心,則刹那無間,名爲專念。一心專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亂雜心,即得寂靜。”27即由一心專念杜絕外緣而…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