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净与涅槃——浅谈众生心灵归趣
编辑:释文勤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重在净心,认为众生欲离苦得乐,欲得理想家园,先当自净其心。当众生无贪无执无我时,涅的自在乐才能在众生身心乃至身外世界无限展现。本文认为心净或涅才是众生心灵真正的归趣,故先对二法的内在含义作了说明,从而得出“心净即涅”的结论,并指出了人们认为涅法是死后事情的误解,点明了佛法的现前利益,指出众生唯有使心灵达到最高层次——心净或涅,人世间才能减少诸多苦难,才能得到净化。又通过举禅净二宗不离修心来证明修心的重要性,从而启发人们根据自己的根机选择一种适应自己的法门来净心,以期自己达到清净解脱。
关 键 词:清净心 涅槃
作者简介:闽南佛学院,2003届本科毕业生。
众所周知,佛法之所以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本身对人类具有重大的现实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昌明,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但精神生活却趋向贫瘠,精神病成为侵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病敌之一。也许正是有感于此,人们对世外桃园或香格里拉寻找的脚步才变得日益炽烈。这也许是众生寻找解脱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从佛法的角度看,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佛法认为,只要众生心一日不净,则不会有一个和谐的世界出现;若众生心清净,当下即是净土。如《大乘本生经·厌品》中曰:“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它告诉我们,人类的精神减压不在于别处寻求净土,而是在于如何使心转染成净,当心清净时,净土已在眼前。这也可说是涅境界的显现,它是一种远离烦恼的解脱境界。因此,众生唯有通过修心,才能解决精神压力上的痛苦;众生只有自净其意,才能拥有一个清净的世界。此世界即是心净或涅的境界,是众生心灵真正的归趣。但我们如何通过修心才能达到这种殊胜的归趣呢?这就要看个人的根机了。我们知道,佛教八大宗派的修行法门最终都是导众生归向于涅的妙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一种法门。当发心修行时,我们的心灵也就已经向涅的境界迈进一步了。
一、 心净的涵义
佛陀示现在世间,怀着一颗慈母般仁慈的胸怀,谆谆诱导沉溺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期芸芸众生依此摆脱身心上的痛苦,安住于法乐之中。因此,佛法自从流传于世后,就导以众生心灵归趣;佛教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做众生心灵净化的工作。我们知道,净心不离自心,然又有几个人真的认识此“心”?心净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一)何谓“心”
所谓心者,无人不具,无人不晓,然而大多数众生所知晓的,仅仅是我们的肉团心而已。而博大精深的佛典,却能把“心”总括为六种,即:
1、肉团心:即人的心脏,梵语旧译为“干栗驮”。《宗镜录》说:“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大日经义释》曰:“梵音云纥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花合而未敷之象。”
2、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语为“质多”。《宗镜录》曰:“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种聚种子生起现行。”
3、思量心:梵语“末那”,汉译为“意”,第七识之别名。《唯识论》中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4、缘虑心:又名虑知心、了别心,梵语“集起心”,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
5、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楞伽经》云:“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宗镜录》曰:“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
6、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积聚了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1。
由上六种心可知,心不仅仅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有形的心脏关系到人一生生命之存亡,而无形的心识却涉及到众生无数劫来生命体的轮转;有形之心脏无法决定人将来的命运,而无形的心识却能决定人们将来上升下堕的问题。因此,要想摆脱精神上的痛苦,超出六趣轮回,就要时刻观照此无形之心,观照它的起心动念,从而断恶兴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心灵处在清净、自在、欢喜的空间。唯有使心灵获得清净,才能获得现前的安乐。再者,我们亦可从中得知,众生皆具足自性清净心,只是暂时为尘俗烦恼尘封了,就如同一面闪着光泽的明亮镜子,被灰尘覆盖而失去其照物的功能一样,必须洗去污垢方可;同样,为了使自性恢复清净,我们必须洗心,洗去心中的烦恼污垢,这样,自性清净心才能显现。
(二)何谓“心净”
“心净”指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指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佛般泥洹经》中云:“净心即尸大,即不淫、不怒、不贪。”2“不淫、不怒、不贪”即指“不痴、不、不贪”。它说明,如果想让自己的心灵跃向清净,使心灵呈现出一种清明纯净、自在安详、光明解脱的境界,就得人人自除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何谓贪、嗔、痴?即:
1、贪:梵语“罗鵨”指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俱舍论》卷十六云:“于他财物恶欲为贪。”可见,有贪的心态不仅能危害到自己色身慧命的成长,亦会危及到他人的财物身命。它是一种匮乏的心态,能使人变得为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3。
2、嗔:恚忿之心名为,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即对违逆自心的人事生起恨恼怒的心理。《大智度论》曰:“违逆我者而生恚。”人类社会的虐待、斗争、暴力、倾轧等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嗔恚心所引发的。嗔恚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易于造成严重的后果,造成更多的矛盾与冲突4。
3、痴:梵语“慕何”,指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大智度论》曰:“此结使(嗔、贪毒)不从智生,故名为痴。”《佛说决定义经》说有三无明,即痴无明,指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为痴无明;二迷无明,指人昏迷不已,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三颠倒无明,指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5。
由上可见,此三毒是众生不幸、心理失常及各种灾难发生的根本,是造成众生痛苦的主要原因,因此唯有明了此三种根本烦恼法,才能明白地提醒自己觉醒之,有了觉醒力,我们才能对治自己的贪痴。此三毒就如同人们内心中潜伏着的“恶狼”,时刻伺机行事,欲置众生于愚痴、暴戾、贪婪之中,从而给人与人之间带来诸多冲突、困扰及灾难。打开电视、网络或报纸,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刑事案件触目皆是,追究当事人犯错的根源,无不是放出了伏在心中的“恶狼”。《大乘义章》中说:“此三毒通摄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6不论是毒蛇、毒龙还是恶狼,对人们的生命都是一种威胁。佛经把三毒比喻为毒蛇等,就说明了其危害性。此三毒不仅染污人心,亦染污众生之身外世界,同时也是行者色身慧命得以延续的劲敌。故《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7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来断除它。若我们心中的三毒能够彻底断除,那么,被蒙蔽已久的清明洁净的心灵则能自现。
二、 涅槃的涵义
“涅槃”原是印度语,具称“涅槃那”,《大乘义章》卷十八曰:“涅,此名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8又被译为“泥洹”或“窲缚南”,有灭、寂灭、寂静、灭度、圆寂等义。在印度的应用语上,是指“火焰的熄灭”或“风的吹散”。《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9《华严经》曰:“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胜蔓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大毗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10
涅槃别名众多,除了上面所知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外,还有般若、佛性、真谛、真如、无为、彼岸、解脱等。如《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11。涅槃在《大般若经》中就举有二十五种别名,《四谛论》中举有六十六种。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而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寂灭。即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意思。所以,涅槃是众生内心灭除贪欲、嗔恚、愚痴、邪见、是非等烦恼后所呈现的一种清明无染、人我双泯、圆满光明、寂静自在的境界,它超越时空、超越生死,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众生最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许多人都认为涅槃代表着死亡,这种错误的见解是要不得的。因为,若说涅槃就代表死亡,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诸法实相(涅槃)的那一刻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死亡之日了。若真如此,又怎么会有释迦牟尼佛后来四十九年于世间的弘化工作呢?可见这种讲法并不正确。如大乘法相宗的四种涅槃就是一种明证:
1、自性清净涅槃:指一切诸法虽然被客尘烦恼所覆障,但法性真如湛然澄明有如虚空,为一切有情万物所平等共有,任何人不假外求便可证得清净的真如自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六祖坛经》云:“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
《心净与涅槃——浅谈众生心灵归趣(释文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