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

  編輯:釋文勤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重在淨心,認爲衆生欲離苦得樂,欲得理想家園,先當自淨其心。當衆生無貪無執無我時,涅的自在樂才能在衆生身心乃至身外世界無限展現。本文認爲心淨或涅才是衆生心靈真正的歸趣,故先對二法的內在含義作了說明,從而得出“心淨即涅”的結論,並指出了人們認爲涅法是死後事情的誤解,點明了佛法的現前利益,指出衆生唯有使心靈達到最高層次——心淨或涅,人世間才能減少諸多苦難,才能得到淨化。又通過舉禅淨二宗不離修心來證明修心的重要性,從而啓發人們根據自己的根機選擇一種適應自己的法門來淨心,以期自己達到清淨解脫。

  關 鍵 詞:清淨心 涅槃

  作者簡介:閩南佛學院,2003屆本科畢業生。

  衆所周知,佛法之所以曆久不衰,是因爲它本身對人類具有重大的現實利益。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昌明,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但精神生活卻趨向貧瘠,精神病成爲侵害人類健康的叁大病敵之一。也許正是有感于此,人們對世外桃園或香格裏拉尋找的腳步才變得日益熾烈。這也許是衆生尋找解脫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是否正確呢?從佛法的角度看,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爲佛法認爲,只要衆生心一日不淨,則不會有一個和諧的世界出現;若衆生心清淨,當下即是淨土。如《大乘本生經·厭品》中曰:“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染故世界雜染。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它告訴我們,人類的精神減壓不在于別處尋求淨土,而是在于如何使心轉染成淨,當心清淨時,淨土已在眼前。這也可說是涅境界的顯現,它是一種遠離煩惱的解脫境界。因此,衆生唯有通過修心,才能解決精神壓力上的痛苦;衆生只有自淨其意,才能擁有一個清淨的世界。此世界即是心淨或涅的境界,是衆生心靈真正的歸趣。但我們如何通過修心才能達到這種殊勝的歸趣呢?這就要看個人的根機了。我們知道,佛教八大宗派的修行法門最終都是導衆生歸向于涅的妙樂,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一種法門。當發心修行時,我們的心靈也就已經向涅的境界邁進一步了。

  一、 心淨的涵義

  佛陀示現在世間,懷著一顆慈母般仁慈的胸懷,諄諄誘導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以期芸芸衆生依此擺脫身心上的痛苦,安住于法樂之中。因此,佛法自從流傳于世後,就導以衆生心靈歸趣;佛教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做衆生心靈淨化的工作。我們知道,淨心不離自心,然又有幾個人真的認識此“心”?心淨時又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

  (一)何謂“心”

  所謂心者,無人不具,無人不曉,然而大多數衆生所知曉的,僅僅是我們的肉團心而已。而博大精深的佛典,卻能把“心”總括爲六種,即:

  1、肉團心:即人的心髒,梵語舊譯爲“幹栗馱”。《宗鏡錄》說:“纥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大日經義釋》曰:“梵音雲纥哩馱耶,此雲心,狀如蓮花合而未敷之象。”

  2、集起心:爲第八阿賴耶識,以集諸種子,又能生諸現行法故也。梵語爲“質多”。《宗鏡錄》曰:“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種聚種子生起現行。”

  3、思量心:梵語“末那”,漢譯爲“意”,第七識之別名。《唯識論》中曰:“是識(第七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

  4、緣慮心:又名慮知心、了別心,梵語“集起心”,此爲通于八識之能緣作用。

  5、堅實心:堅固真實之不生不滅心,即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之異名。《楞伽經》雲:“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宗鏡錄》曰:“乾栗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

  6、積聚精要心:積聚諸經中一切之要義者。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積聚了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1。

  由上六種心可知,心不僅僅是有形的,亦是無形的。有形的心髒關系到人一生生命之存亡,而無形的心識卻涉及到衆生無數劫來生命體的輪轉;有形之心髒無法決定人將來的命運,而無形的心識卻能決定人們將來上升下墮的問題。因此,要想擺脫精神上的痛苦,超出六趣輪回,就要時刻觀照此無形之心,觀照它的起心動念,從而斷惡興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使心靈處在清淨、自在、歡喜的空間。唯有使心靈獲得清淨,才能獲得現前的安樂。再者,我們亦可從中得知,衆生皆具足自性清淨心,只是暫時爲塵俗煩惱塵封了,就如同一面閃著光澤的明亮鏡子,被灰塵覆蓋而失去其照物的功能一樣,必須洗去汙垢方可;同樣,爲了使自性恢複清淨,我們必須洗心,洗去心中的煩惱汙垢,這樣,自性清淨心才能顯現。

  (二)何謂“心淨”

  “心淨”指清淨之心,又作“清淨心”,指清明離垢之心,或指衆生本具之自性清淨心。《佛般泥洹經》中雲:“淨心即屍大,即不淫、不怒、不貪。”2“不淫、不怒、不貪”即指“不癡、不、不貪”。它說明,如果想讓自己的心靈躍向清淨,使心靈呈現出一種清明純淨、自在安詳、光明解脫的境界,就得人人自除內心的貪、嗔、癡叁毒。何謂貪、嗔、癡?即:

  1、貪:梵語“羅鵨”指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也。《唯識論》卷六曰:“雲何爲貪?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大智度論》卷叁十二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俱舍論》卷十六雲:“于他財物惡欲爲貪。”可見,有貪的心態不僅能危害到自己色身慧命的成長,亦會危及到他人的財物身命。它是一種匮乏的心態,能使人變得爲謀取私利而不擇手段3。

  2、嗔:恚忿之心名爲,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即對違逆自心的人事生起恨惱怒的心理。《大智度論》曰:“違逆我者而生恚。”人類社會的虐待、鬥爭、暴力、傾軋等現象的發生,都是由嗔恚心所引發的。嗔恚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易于造成嚴重的後果,造成更多的矛盾與沖突4。

  3、癡:梵語“慕何”,指心性暗鈍,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大智度論》曰:“此結使(嗔、貪毒)不從智生,故名爲癡。”《佛說決定義經》說有叁無明,即癡無明,指人愚癡暗鈍,無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師邪教,妄執倒見,是爲癡無明;二迷無明,指人昏迷不已,惑于五塵等境,不能觀察其患,及起貪染之心,是名迷無明;叁顛倒無明,指人無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見,如常計無常,樂計非樂等5。

  由上可見,此叁毒是衆生不幸、心理失常及各種災難發生的根本,是造成衆生痛苦的主要原因,因此唯有明了此叁種根本煩惱法,才能明白地提醒自己覺醒之,有了覺醒力,我們才能對治自己的貪癡。此叁毒就如同人們內心中潛伏著的“惡狼”,時刻伺機行事,欲置衆生于愚癡、暴戾、貪婪之中,從而給人與人之間帶來諸多沖突、困擾及災難。打開電視、網絡或報紙,呈現于人們面前的刑事案件觸目皆是,追究當事人犯錯的根源,無不是放出了伏在心中的“惡狼”。《大乘義章》中說:“此叁毒通攝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衆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6不論是毒蛇、毒龍還是惡狼,對人們的生命都是一種威脅。佛經把叁毒比喻爲毒蛇等,就說明了其危害性。此叁毒不僅染汙人心,亦染汙衆生之身外世界,同時也是行者色身慧命得以延續的勁敵。故《涅槃經》曰:“毒中之毒,無過叁毒 。”7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竭盡全力來斷除它。若我們心中的叁毒能夠徹底斷除,那麼,被蒙蔽已久的清明潔淨的心靈則能自現。

  二、 涅槃的涵義

  “涅槃”原是印度語,具稱“涅槃那”,《大乘義章》卷十八曰:“涅,此名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8又被譯爲“泥洹”或“窲縛南”,有滅、寂滅、寂靜、滅度、圓寂等義。在印度的應用語上,是指“火焰的熄滅”或“風的吹散”。《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爲涅槃。”9《華嚴經》曰:“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勝蔓經》中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是涅槃。《大毗婆沙論》說,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叁火息;叁相寂,離諸趣。”10

  涅槃別名衆多,除了上面所知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外,還有般若、佛性、真谛、真如、無爲、彼岸、解脫等。如《大涅槃經》說:“佛性”就是涅槃。《般若經》說:“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11。涅槃在《大般若經》中就舉有二十五種別名,《四谛論》中舉有六十六種。鸠摩羅什大師將涅槃譯爲“滅度”,就是滅煩惱障,度生死海的意思。而玄奘大師則將涅槃譯爲“圓寂”,“圓”指圓滿,“寂”指寂滅。即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惑業的意思。所以,涅槃是衆生內心滅除貪欲、嗔恚、愚癡、邪見、是非等煩惱後所呈現的一種清明無染、人我雙泯、圓滿光明、寂靜自在的境界,它超越時空、超越生死,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衆生最高層次的精神食糧。

  許多人都認爲涅槃代表著死亡,這種錯誤的見解是要不得的。因爲,若說涅槃就代表死亡,那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諸法實相(涅槃)的那一刻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死亡之日了。若真如此,又怎麼會有釋迦牟尼佛後來四十九年于世間的弘化工作呢?可見這種講法並不正確。如大乘法相宗的四種涅槃就是一種明證:

  1、自性清淨涅槃:指一切諸法雖然被客塵煩惱所覆障,但法性真如湛然澄明有如虛空,爲一切有情萬物所平等共有,任何人不假外求便可證得清淨的真如自性,即爲自性清淨涅槃。《六祖壇經》雲:“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

《心淨與涅槃——淺談衆生心靈歸趣(釋文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