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菩提心。
(一)七因果之特点——知母为基点、悲心是关键
七因果之生起次第决定,如《广论》中所述:“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42知母、念恩、报恩、慈四支为悲心之因,增上意乐与菩提心为悲心之果。故七因果以知母为起点,以悲心为关键,以引生菩提心为最终目标。佛教提倡报恩,父母恩为四恩之一,《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若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诚然,父母之恩言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二种恩德:一者:托胎生产恩;二者:乳哺养育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报恩品》就如是描述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43
父母之于子女有养育之恩,而母亲则统括了以上二恩。故于父母二者中,佛教通常认为母恩甚于父恩。母恩是人所承受的最早、最直接的、也是最深重的恩德,念母报恩是世人最易接受、也最易生起的一份感情。宗大师以“知母”为七因果之起点,含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为菩提心的最终生起找到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点。《大丈夫论》云:“菩萨悲心唯有一事所逼迫,常为他事苦来逼迫,更无余事。”44见众生内为贪痴三毒所害,外为八苦逼迫,心生不忍,欲拔其苦即为悲心。《华严经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中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45
由此段经文可知,悲为菩提心的根本,是菩提心之所依,菩提心源于悲心,为悲等流,悲心若断,菩提心即断。以悲心扰动行者,使心生不忍,思拔众生之苦,是引发菩提心的前提;其次,菩萨行也是以悲心为首而履践。如《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46仅一次发心,见有情无量,行为暴戾,刚强难调,若悲心薄弱,则易生怯弱而退入小乘。只有悲心强烈,在它的推动下方能数数发心,渐令增长,才能利他而不厌。既得佛位,也以大悲故,不住寂灭,长住世间利益众生。故悲心能引发菩提心,激励菩萨行,如同菩提心之命根。宗大师以其为七因果之关键,与《普贤行愿品》中“因于大悲生菩提心”的意义一脉相承。
(二)正修
七因果以下士道之“依师择师”与“修暇满人身难得”,及中士道之“观轮回苦”和“怨亲不定”为基础,它的修习分三个步骤:首须修求利他之心;次修求菩提之心;最后所得果即为菩提心。
发心首先须具足求菩提心,其次当具足利他之心。菩提心的根本是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欲使此心真实生起,无有偏袒,当先修平等舍心。先缘一位与自不远亦不近的普通有情,使自己无爱也无恨;次缘亲友,观想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今世亲人或为前生怨敌,如此熄灭心中的贪执之心;再次缘怨敌,思于无量生死之中,怨亲不定,此世怨敌或为宿世亲人。如是对怨亲不生贪,心得平等;最后观一切有情无不欣乐厌苦,无不曾作过自己父母,故不应爱恨,当平等饶益。如是修平等舍心后所生之慈心以无贪为性,它是修知母、念恩、报恩的基础。
修知母,应首观吾人无始以来生死流转,所得生命无量,故母亦无量,一切有情无不曾作过我父母,也无不于将来当为我父母。次于现世母亲像前作如是思惟:母亲非仅我今世之母,已于无数生中曾为我母。怀胎时小心呵护;生产时几欲近死,受尽痛苦;出生后,母亲咽苦吐甘,艰辛养育,饥时子食,渴时予饮,寒时给衣;子若有苦,恨不能以身代之。如是思惟,念恩之心油然而生;再观父亲、亲戚、朋友、非亲非怨之人、直到仇敌,层层拓展,一一观为母亲,次第修习,观想一切众生无不与己有恩、无不是母,只是由于生死变易而不识罢了。而今母亲于生死中如堕大海,我怎能弃之不顾,只求一己之解脱?故自当负起救护报恩之责。然给予母亲世间一切衣食之供养,亦不过是此世暂时之乐,以其为有漏乐,唯令母得涅无尽之乐,方为究竟报恩。而母亲为烦恼所挠,又缺善友引导,造作诸恶行,步步趣于恶趣,如同发狂之盲人,甚可悲悯。自忖如何方能令其普得安乐,进而愿其皆得安乐,最后自念我当担负此等责任。次第深入,先以亲始,次非亲非怨者,再于仇怨,最后于一切有情,一一自誓皆令得乐,如是发起慈心。
修悲次第亦如修慈,由亲及中及怨再到一切有情,观六道众生有轮回之苦;二乘未能与五蕴相离,不离行苦性;菩萨于生死中度生,虽无苦谛,但尚有苦。首思如何方能尽除其苦,进一步求其皆得离苦,后自誓担负除苦之责。及缘一切有情能任运而起悲心,方称同体大悲。悲心增上,发心荷担令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之责,如是生起决定之增上意乐,并于行住坐卧中时时不忘,心念坚定不移。至此七重因果之前六重皆已修习圆满,真实具备了利他之心。
唯有令一切如母有情皆成佛道,才是彻底的利他,而欲达此目标,必自先成佛,方有能力。如是思惟佛三业功德,生决定信心,希求佛果,时刻不忘,才得真实菩提心。
结 语
《华严经》第七十八品,弥勒菩萨赞叹菩提心云:“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47认为菩提心是总持法门,总持了一切菩萨行。它不仅是菩提道上的第一步,而且还是最关键的一步,甚至可说它囊括了整个菩萨行。舍离菩提心,则不名菩萨行,千经万论莫不共赞菩提心,是以不发心,则如同在通达华藏世界的路上,舍乘飞机而选择步行,实在可惜可叹。故任何“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48的行者,都“宜应速发菩提心 。”49只要准确地把握它,深刻认识它在大乘佛法修习中的重要性,依于七重因果次第修习,定能生起坚固不退的菩提心。
〔1〕 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成都昭觉寺、东方文化艺术研究所1995年版,第588页。
〔2〕《大正藏》第14册,第159页下。
〔3〕《大正藏》第25册,第362页下。
〔4〕《大正藏》第5册,第263页下。
〔5〕《大正藏》第10册,第95页上。
〔6〕《大正藏》第30册,第480页中。
〔7〕《大正藏》第32册,第572页下。
〔8〕《大正藏》第32册,第572页下。
〔9〕《大正藏》第32册,第573页下。
〔10〕《大正藏》第32册,第573页下。
〔11〕《大正藏》第10册,第89页中。《初发心功德品》末更云:“出生三世一切佛,成就世间一切乐。增长一切胜功德,永断一切诸疑惑。开示一切妙境界,尽除一切诸障碍。成就一切清净刹,出生一切如来智。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认为菩提心是一切世出世善的根本。(见于同册第95页上。)
〔12〕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88页。
〔13〕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2册,第11页。
〔14〕《大正藏》第32册,第573页下。
〔15〕《大正藏》第10册,第89-90页上。
〔16〕《大正藏》第10册,第492页下。
〔17〕《大正藏》第10册,第89页下。
〔18〕同上。
〔19〕《大正藏》第10册,第92页中。
〔20〕《大正藏》第10册,第94页中。
〔21〕《大正藏》第10册,第94页上。
〔22〕《大正藏》第10册,第92页下。
〔23〕《大正藏》第8册,第751页上。
〔24〕《初发心品》中云:“(菩萨)于诸世间不分别,于一切法无妄想,虽观诸法而不取,恒救众生无所度。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见《大正藏》第10册,93页中。)“善知众生无生相,善知言语无语相,于诸世界心无碍,悉善了知无所著。(出处同前一句)“严净国土悉无余,亦不曾生净分别。”(出处同前,第93页下)
〔25〕《大正藏》第10册,第94页下。
〔26〕《大正藏》第10册,第430页上。
〔27〕同上。
〔28〕《大正藏》第10册,第431页下。
〔29〕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88页。
〔30〕《大正藏》第9册,第60页下。
〔31〕《大正藏》第32册,第563页上。
〔32〕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88页。
〔33〕同上。
〔34〕转引《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78页。
〔35〕《大正藏》第10册,第91页下。
〔36〕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119页。
〔37〕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79页。
〔38〕《大正藏》第10册,第91页下。
〔39〕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第1册,第574页。
〔40〕《大正藏》第8册,第753页中。
〔41〕《大正藏》第10册,第91页下。
〔42〕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上海佛学书局1998年版,第210~211页。
〔43〕《大藏经》第3册,第296页。
〔44〕《大正藏》第30册,第265页中。
〔45〕《大正藏》第30册,第265页中。
〔46〕转引《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第212页。
〔47〕《大正藏》第10册,第430页下。
〔48〕《大正藏》第10册,第 95页上。
〔49〕同上。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心浅探(释明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