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
(一)七因果之特點——知母爲基點、悲心是關鍵
七因果之生起次第決定,如《廣論》中所述:“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慈生,慈從報恩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42知母、念恩、報恩、慈四支爲悲心之因,增上意樂與菩提心爲悲心之果。故七因果以知母爲起點,以悲心爲關鍵,以引生菩提心爲最終目標。佛教提倡報恩,父母恩爲四恩之一,《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若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誠然,父母之恩言不能盡,但歸納起來不外乎是二種恩德:一者:托胎生産恩;二者:乳哺養育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就如是描述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
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于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臥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迷惑東西不能辨,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鹹悲惱。43
父母之于子女有養育之恩,而母親則統括了以上二恩。故于父母二者中,佛教通常認爲母恩甚于父恩。母恩是人所承受的最早、最直接的、也是最深重的恩德,念母報恩是世人最易接受、也最易生起的一份感情。宗大師以“知母”爲七因果之起點,含有強烈的情感因素,爲菩提心的最終生起找到了一個堅實可靠的基點。《大丈夫論》雲:“菩薩悲心唯有一事所逼迫,常爲他事苦來逼迫,更無余事。”44見衆生內爲貪癡叁毒所害,外爲八苦逼迫,心生不忍,欲拔其苦即爲悲心。《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中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45
由此段經文可知,悲爲菩提心的根本,是菩提心之所依,菩提心源于悲心,爲悲等流,悲心若斷,菩提心即斷。以悲心擾動行者,使心生不忍,思拔衆生之苦,是引發菩提心的前提;其次,菩薩行也是以悲心爲首而履踐。如《正攝法經》雲:“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雲何?所謂大悲……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當生起。”46僅一次發心,見有情無量,行爲暴戾,剛強難調,若悲心薄弱,則易生怯弱而退入小乘。只有悲心強烈,在它的推動下方能數數發心,漸令增長,才能利他而不厭。既得佛位,也以大悲故,不住寂滅,長住世間利益衆生。故悲心能引發菩提心,激勵菩薩行,如同菩提心之命根。宗大師以其爲七因果之關鍵,與《普賢行願品》中“因于大悲生菩提心”的意義一脈相承。
(二)正修
七因果以下士道之“依師擇師”與“修暇滿人身難得”,及中士道之“觀輪回苦”和“怨親不定”爲基礎,它的修習分叁個步驟:首須修求利他之心;次修求菩提之心;最後所得果即爲菩提心。
發心首先須具足求菩提心,其次當具足利他之心。菩提心的根本是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欲使此心真實生起,無有偏袒,當先修平等舍心。先緣一位與自不遠亦不近的普通有情,使自己無愛也無恨;次緣親友,觀想無始以來輪回六道,今世親人或爲前生怨敵,如此熄滅心中的貪執之心;再次緣怨敵,思于無量生死之中,怨親不定,此世怨敵或爲宿世親人。如是對怨親不生貪,心得平等;最後觀一切有情無不欣樂厭苦,無不曾作過自己父母,故不應愛恨,當平等饒益。如是修平等舍心後所生之慈心以無貪爲性,它是修知母、念恩、報恩的基礎。
修知母,應首觀吾人無始以來生死流轉,所得生命無量,故母亦無量,一切有情無不曾作過我父母,也無不于將來當爲我父母。次于現世母親像前作如是思惟:母親非僅我今世之母,已于無數生中曾爲我母。懷胎時小心呵護;生産時幾欲近死,受盡痛苦;出生後,母親咽苦吐甘,艱辛養育,饑時子食,渴時予飲,寒時給衣;子若有苦,恨不能以身代之。如是思惟,念恩之心油然而生;再觀父親、親戚、朋友、非親非怨之人、直到仇敵,層層拓展,一一觀爲母親,次第修習,觀想一切衆生無不與己有恩、無不是母,只是由于生死變易而不識罷了。而今母親于生死中如墮大海,我怎能棄之不顧,只求一己之解脫?故自當負起救護報恩之責。然給予母親世間一切衣食之供養,亦不過是此世暫時之樂,以其爲有漏樂,唯令母得涅無盡之樂,方爲究竟報恩。而母親爲煩惱所撓,又缺善友引導,造作諸惡行,步步趣于惡趣,如同發狂之盲人,甚可悲憫。自忖如何方能令其普得安樂,進而願其皆得安樂,最後自念我當擔負此等責任。次第深入,先以親始,次非親非怨者,再于仇怨,最後于一切有情,一一自誓皆令得樂,如是發起慈心。
修悲次第亦如修慈,由親及中及怨再到一切有情,觀六道衆生有輪回之苦;二乘未能與五蘊相離,不離行苦性;菩薩于生死中度生,雖無苦谛,但尚有苦。首思如何方能盡除其苦,進一步求其皆得離苦,後自誓擔負除苦之責。及緣一切有情能任運而起悲心,方稱同體大悲。悲心增上,發心荷擔令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之責,如是生起決定之增上意樂,並于行住坐臥中時時不忘,心念堅定不移。至此七重因果之前六重皆已修習圓滿,真實具備了利他之心。
唯有令一切如母有情皆成佛道,才是徹底的利他,而欲達此目標,必自先成佛,方有能力。如是思惟佛叁業功德,生決定信心,希求佛果,時刻不忘,才得真實菩提心。
結 語
《華嚴經》第七十八品,彌勒菩薩贊歎菩提心雲:“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47認爲菩提心是總持法門,總持了一切菩薩行。它不僅是菩提道上的第一步,而且還是最關鍵的一步,甚至可說它囊括了整個菩薩行。舍離菩提心,則不名菩薩行,千經萬論莫不共贊菩提心,是以不發心,則如同在通達華藏世界的路上,舍乘飛機而選擇步行,實在可惜可歎。故任何“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衆生諸苦惱”48的行者,都“宜應速發菩提心 。”49只要准確地把握它,深刻認識它在大乘佛法修習中的重要性,依于七重因果次第修習,定能生起堅固不退的菩提心。
〔1〕 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成都昭覺寺、東方文化藝術研究所1995年版,第588頁。
〔2〕《大正藏》第14冊,第159頁下。
〔3〕《大正藏》第25冊,第362頁下。
〔4〕《大正藏》第5冊,第263頁下。
〔5〕《大正藏》第10冊,第95頁上。
〔6〕《大正藏》第30冊,第480頁中。
〔7〕《大正藏》第32冊,第572頁下。
〔8〕《大正藏》第32冊,第572頁下。
〔9〕《大正藏》第32冊,第573頁下。
〔10〕《大正藏》第32冊,第573頁下。
〔11〕《大正藏》第10冊,第89頁中。《初發心功德品》末更雲:“出生叁世一切佛,成就世間一切樂。增長一切勝功德,永斷一切諸疑惑。開示一切妙境界,盡除一切諸障礙。成就一切清淨刹,出生一切如來智。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衆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認爲菩提心是一切世出世善的根本。(見于同冊第95頁上。)
〔12〕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88頁。
〔13〕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2冊,第11頁。
〔14〕《大正藏》第32冊,第573頁下。
〔15〕《大正藏》第10冊,第89-90頁上。
〔16〕《大正藏》第10冊,第492頁下。
〔17〕《大正藏》第10冊,第89頁下。
〔18〕同上。
〔19〕《大正藏》第10冊,第92頁中。
〔20〕《大正藏》第10冊,第94頁中。
〔21〕《大正藏》第10冊,第94頁上。
〔22〕《大正藏》第10冊,第92頁下。
〔23〕《大正藏》第8冊,第751頁上。
〔24〕《初發心品》中雲:“(菩薩)于諸世間不分別,于一切法無妄想,雖觀諸法而不取,恒救衆生無所度。能所分別二俱離,雜染清淨無所取。”(見《大正藏》第10冊,93頁中。)“善知衆生無生相,善知言語無語相,于諸世界心無礙,悉善了知無所著。(出處同前一句)“嚴淨國土悉無余,亦不曾生淨分別。”(出處同前,第93頁下)
〔25〕《大正藏》第10冊,第94頁下。
〔26〕《大正藏》第10冊,第430頁上。
〔27〕同上。
〔28〕《大正藏》第10冊,第431頁下。
〔29〕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88頁。
〔30〕《大正藏》第9冊,第60頁下。
〔31〕《大正藏》第32冊,第563頁上。
〔32〕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88頁。
〔33〕同上。
〔34〕轉引《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78頁。
〔35〕《大正藏》第10冊,第91頁下。
〔36〕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119頁。
〔37〕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79頁。
〔38〕《大正藏》第10冊,第91頁下。
〔39〕昂旺良朗吉堪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第1冊,第574頁。
〔40〕《大正藏》第8冊,第753頁中。
〔41〕《大正藏》第10冊,第91頁下。
〔42〕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上海佛學書局1998年版,第210~211頁。
〔43〕《大藏經》第3冊,第296頁。
〔44〕《大正藏》第30冊,第265頁中。
〔45〕《大正藏》第30冊,第265頁中。
〔46〕轉引《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第212頁。
〔47〕《大正藏》第10冊,第430頁下。
〔48〕《大正藏》第10冊,第 95頁上。
〔49〕同上。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心淺探(釋明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