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心浅探(释明坤)▪P2

  ..续本文上一页  再次,菩提心虽广大无限量,但却以无我为其第三个特征,即如经中所云:“知空无相无真实,而行其心不懈退。”21菩萨虽了知空,了知无我,而菩提心不退,“了知一切空无我,慈念众生恒不舍”22,故菩提心虽具无我性,而菩萨却恒不舍弃众生。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23。”菩萨即使度尽了一切众生,却从不认为有一众生为自己所度,故无所得为菩提心的第四个特征,即如《初发心功德》所云:“其心清净无所依,虽观深法而不取,如是思惟无量劫,于三世中无所著。” 于佛、众生、言语、世界,佛法等,不作分别妄想,善知无相,即使严净了一切国土,亦不生净分别,于杂染清净法皆不取著。24菩提心的实质为上求下化,上求佛道是为了更好地下化众生,是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而求成佛,绝非为了成佛受乐而去度众生,故菩提心最明显的特征是利他性。菩萨“普发无边功德愿,悉与一切众生乐。尽未来际依愿行,常勤修习度众生。”25“与一切众生乐”是菩萨的愿,故菩萨常勤修习,尽未来际依此愿而行。“为令众生得出离,尽于后际普饶益,长时勤苦心无厌,乃至地狱亦安受。”为了众生得以出离苦海,菩萨在无尽的时间中,普遍饶益一切众生,经过恒沙劫,受种种折磨都不生疲厌之心,即使地狱之苦,也安然受之。

  最后,菩提为“觉”义,故菩提心也可称为“觉悟的心”,发菩提心即是发“求觉悟之心”。弥勒菩萨在入法界品中云:“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26认为发菩提心即能对治烦恼。何以故?因为“菩提心者如白

  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27无明心是杂染的,觉悟心是清净的,故清净心从另一方来说就是觉悟心,故能“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为欲界过患所染,犹如法界性清净故 。”28故觉悟为菩提心的第五个特征。

  菩提心的五个特征就如五面镜子,依此可以检查行者的发心平等与否,广大与否,心有所得否,有夹杂私心否,纯粹否,这是行者发心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发心之因、缘、力

  菩提心的关键在于“发”,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发心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或因自、或因他、或由顺境引诱、或为逆境激发。《略论释》将之归纳为四因:(一)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悯有情;(四)不厌生死。29种性圆满指行者本具佛性,一旦因缘成熟,自能激发菩提心;第二因中之“善友”指的是善知识,能引行者远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能益菩提之道。若得善知识与其同住,则无事不办,就如《法华经

  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30故善知识的摄受是引发行人发菩提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因为大悲心,莲花戒于《广释菩提心论》中云:“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31菩提心为悲等流,悲心是菩提心之根本,由悲悯众生之生死苦,恒思救济而引发菩提心;同时,也只有对自处无量生死苦心不怖畏,愿代受众生之苦,为利益无量有情而发心恒住生死,方不同于二乘惧生死之苦而沉空滞寂,故不畏生死是发菩提心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发心之缘亦有四,《略论释》云:(一)见诸佛菩萨神力,或闻其功德, 生起欲得而发;(二)由闻无上菩提法藏,生信解而发心;(三)见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发心;(四)见恶世人愚痴过重而发心。32行者亲见佛菩萨之不思议神变威力,或从善知识处得闻,由此见闻增上力的缘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为得此而发心,乃发心之第一缘;或有一类因闻菩提法藏生信,由闻正法及深信之增上力故,对如来智生信,为得如来微妙智而发心。究其二缘,实为上求之心的所缘境。或见佛法欲灭,思若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生死大苦,以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增上力故而发心,为发心之第三缘;或有一类不忍见浊恶世众生身心为烦恼之所恼乱而发心,愿恶世有情能随自发菩提愿。此二缘实质为下化之所缘境,故四缘中,前二者偏于自利,后二者偏于利他。四缘相资,一方面观佛果功德以对治自利满足之过失;另一方面观慈与悲以对治利他满足之过患,如是自他二利,性相具足方为圆满之发心。

  发心有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和加行力。自力,谓由自身力量而于无上菩提深生爱乐;他力者,由他人功德之引发而于无上菩提深生爱乐;因力是由于宿世以来修习大乘法,今一睹佛菩萨,或见神力、或遇正法、或暂得闻对三宝之称扬赞美即能发心;而若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习种种善法,由加行而发心,谓加行力。若具自力、因力,或具此二力发心者,此菩提心坚固不退。若由他力、加行力,或总此二力发心者,此心易退。

  了解菩提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及特征,是为了更精确地理解菩提心,学习发心的因、缘、力,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因缘。只要我们能多多亲近善友,依教奉行,听闻经教,勤加思惟,起大信心,欣乐佛果功德,观众生苦引生内在悲心,具足四力,定能发起坚固不退的菩提心。

  二、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

  佛在许多经中皆告诫行人,纵遇舍命缘,勿舍菩提心。菩提心重于生命,缘于其为“佛种”,是成佛的根本、菩提道的第一步。若离此心修诸佛法,皆成魔业。故《略论释》云:“无论依经依教,主要皆在生起菩提心。”33

  (一)发心方入大乘

  《入菩萨行论》云:“刹那发心后,虽困生死狱,亦应称佛子。”34菩提心是取得大乘菩萨资格的唯一标准,是菩萨与二乘、凡夫的最本质区别。随发此心,纵然身尚为生死之中的凡夫,即为入大乘之门,堪称菩萨。《初发心功德品》就明确指出,发心者“即与三世诸佛体性平等35”;失此者,纵有证空功德,也失菩萨名,不名大乘人。故昔宗大师问弟子:“修之起首,应依何法时?”其弟子罗桑树却吉降泽答云:“首在发菩提心,否则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矣!”36

  大乘分波罗蜜多乘和密乘,前者为因乘,后者为果乘,二者皆以菩提心为入门。何以二者均以此为入门?因法视修者的心量而定。就如《略论释》中所述:“非仅就所学之法为大乘,即是大乘,必其修法之补特伽罗能入大乘,始为大乘。”37因若以小心修大乘法,则大法也小。如行者仅为求个人解脱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则纵以无量供具,供养无量世界诸佛如来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令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皆成阿罗汉,其所得功德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千分之一,所成就的也非菩提果,因其发心有限故。以求个人解脱为因,则最终成就不出于解脱果,因果不二。若行者已发菩提心,则随所修法,皆成大乘。以“菩提”为“觉”,菩提心是觉心,无相无所得,以平等利益一切有情为特征。若以此心修布施,则仅施一物,一切有情皆得利益,所有功德尽汇入菩提果中,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38是故法无定法,关键在于行者之发心,发菩提心修波罗蜜多乘、密乘,此二者才真正成为大乘法。

  (二)菩提心与空性慧的关系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云:“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甚为应理。”39告诫行人不应如二乘,经佛劝请方入大乘,当从初发心即趣入大乘。二乘有证空之功德,为何宗大师还欲令行者以发菩提心为先?以空慧如母,为三乘共因,菩提心如父,为佛种之不共因。

  如《金刚经》中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40“无为法”指空性,“贤圣”乃三乘圣人,缘何“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以三乘同证空性,其所证之空于质上并无区别,仅因心量不同而所证之空有量上的大小之分。心量的差异缘于发心的不同,二乘发心有限,故所证空性亦有限量;菩萨发菩提心,此心周遍法界,量等尘沙,其所证之空亦不可齐限。故声缘纵有证空之功德,也不得入大乘数。是以若无菩提心,纵具空慧,不得为入大乘;而如未达空慧,已发菩提心,则“已与三世诸佛同等”41。当然,从究竟意义上来说,真入大乘,也不能离空慧。因菩提心有世俗和胜义之分,行者以发世俗菩提心为先,勤习六度万行,证得空性,以空慧为前导之菩提心方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才能离四相,绝百非,真正做到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觉有众生为我所度,才真正是菩萨的境界。

  成佛须方便与智慧双具,方便缘世俗而修习,智慧缘胜义而修习,世俗之中以菩提心为主,胜义之中以空慧为主。唯菩提心与空性慧双运,以菩提心为方便故,不住寂灭边,不畏生死度众生;以空性慧为方便,遣住生死边,度众生而不为烦恼所缠缚。而在发心和证空二者之间,行者以先发菩提心为宜。因为若菩提心已生,则空慧易得。菩提心以上求下化为目标,此心也可说是责任感、使命感,它本身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推动行者积极修习,自然而然易生空慧;而如先引发空慧,由证空者,有寂灭之乐,行人易贪住其境,难以引发菩提心。故菩提心与空性慧二者,以菩提心为主而建立大乘。

  三、发菩提心法

  藏传佛教中菩提心修法有二派,一为阿底峡尊者依月称《四百颂释》、月居士尊杂贡麦、莲花戒《修次》等所传之七因果法,二为依寂天菩萨依《华严经》所传之自他相换法。自他相换法之关键在于以进求自乐之心,与漠视他苦之心相换,其目的为舍我爱执修他爱执,不顾自乐而除他苦。个人认为自他相换修法起点高于七因果法,非大根器者难以上手。而七因果修法,阶梯性明显,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而拓展为整个法界,更适合于末法时代之行者。以下主要从七重因果来谈…

《菩提心浅探(释明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