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浅探
编辑:释明坤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本文以激发行者的菩提心为目的,尝试说明菩提心独特的自性、行相及所缘,认为只有先对此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再进一步把握发心的因、缘、力,才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然后,以菩提心的特征来检校发心的纯正程度,唯有如此,才能精确把握发心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认识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先发菩提心,后证悟空性,是大乘行者正确的修行途径。最后,劝行者切实地依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七支因果修习,以期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关 键 词:菩提心 大乘 空性慧 七因果
作者简介:闽南佛学院华严宗专业研究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以下简称《略论释》)中载,阿底峡尊者对请求教授者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1可见,菩提心为尊者教授之心要。《佛说佛名经》中,舍利弗也曾悲泣流泪白佛言:“希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得成佛。”2于此不难发现,菩提心为大乘道之入门、佛法之命脉、三藏十二部经典之扼要。发菩提心是大乘行者修行的始基,它在行者的修行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激发行者的菩提心为目的,就菩提心之定义、重要性及其修法略作阐述。
一、何为菩提心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新译为正觉,故一般云求正觉之心为菩提心。不同的经论,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诠释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载:“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3
这是以表诠的方法说明菩萨自誓成佛之心为菩提心。同时它也名殊胜广大心,佛在答善现何为菩萨摩诃萨殊胜广大心时云: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我应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于其中间誓当不起贪欲心、恚心、愚痴心、忿心恨心、覆心恼心、诳心谄心、嫉心悭心、骄心害心、见慢等心、亦复不起趣向声闻独觉地心。善现,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殊胜广大心。4
这是以遮遣的方法来说明菩提心别于世间心,故云殊胜,同时别于二乘心,故云广大。从发心至成佛,自誓不起一念世间心和二乘心即为菩提心。经典中对菩提心有许多不同的诠释,但通常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菩提心最准确、最普遍的定义。
(一)菩提心的自性、行相及所缘
菩提心为佛种之不共因,但有菩提心,即入大乘种姓。它在《菩提道次第》上士道的修习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下士道都可看成是它的前行,整部《道次第》从某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在教导行者生起菩提心。《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以下简称《初发心品》)中也曾说:“欲知一切诸佛法,宜应速发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胜,必得如来无碍智 。”5发了菩提心才能了知一切佛法,方能证得如来无碍智。而要修习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欲了解菩提心,就要剖析菩提心的自相、行相及所缘。
《瑜伽师地论》之《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对菩提心的自性作了非常精细的阐述。论云:“复次菩萨最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性。”6菩提心是“初正愿”,言“初”,以其为菩萨一切正愿之始,能摄一切正愿;言“正”,以简别于不正愿及世间愿;言“愿”,以此心本质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故菩提心之自相是菩萨最初希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中以行愿、胜义和三摩地三门,分别说明菩提心之行相。论中云:“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 。”7初行愿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8因了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故不以二乘法济度,而悉令安住无上菩提,以大悲心随众生所求而尽予之,乃至生命亦不爱惜,方便引导令入佛道。胜义谓“观一切法无自性”。因迷途之法无一不从妄想而生,辗转而成无量烦恼,乃至轮回六趣。若觉悟已,妄想止除,则种种法灭,故云法无自性。三摩地者,谓“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9唯有住于普贤大菩提心方能证得无上菩提。可见此论中菩提心的行相非常丰满,它包括了世俗菩提心(行愿)、胜义菩提心(胜义)及密乘菩萨行(三摩地),不同于《瑜伽师地论》中只以“希求”来界定菩提心之行相。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菩萨追求的目标,菩萨缘此目标而发心,故佛果功德和一切众生是菩提心的所缘境。《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法慧菩萨对菩萨发心的所缘境作了详尽的阐述:
(菩萨)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10
前三者是总说。“令如来种性不断”说明菩提心所缘为佛果而非小果,“充遍一切世界”喻菩提心所缘之处所无限,“度脱一切世界众生”说明所对众生无限。故广义地说,如来的一切功德都是菩提心的所缘境;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此文,菩提心之所缘境为佛之十力。因为知成坏垢净自性即佛的业报智,明心乐为种种解智,了烦恼即漏尽智,知众生生死是天眼智,明诸根乃根胜劣智,了方便为禅解脱三昧智,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是一切至处道智,懂众生心行即种种界智,知三世智为宿命智,令如来种性不断,充遍一切世界和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成就处非处智。菩萨缘佛之十力而发心,最终成就佛之十力。从广义方面来理解:“菩提心是十力本,亦为四辩无畏本。十八不共亦复然,莫不皆从发心得。”11上文只是以佛的十力来代表佛果功德,然华严见下的十力,不仅是佛果的代表,当下即是佛果的全体。故其上求之所缘境实为大菩提果。
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在于,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及一切佛的功德,无一不是度生的能力。如《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所云:“诸佛最初发菩提心,专为有情而发,中间修一切难行苦行,亦无非为有情而行,最后所得之果,自亦不能离开有情。”12
可以说佛是为了度众生而求菩提果,绝非为求菩提果而度众生,上求是为了更好的下化。下化的所缘境为“一切世界众生”,《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受菩提心仪轨文”云:“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为令遍入涅。”13此中,将有情分为四类:(1)未度有情,指八地以上的菩萨,烦恼障已断,微细所知障未断,当发心令得二障净尽菩提;(2)未解脱者,不问大小乘,指在加行道中,已断恶趣而未断生死之有情;(3)未安者,指未出恶趣者;(4)未得涅者,谓凡夫住有,二乘住寂,惟佛无住。故未得无住涅者,令得无住涅。可见,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此中的“众生”下含恶趣众生,上至未成佛之大菩萨,并非片面地仅为六道众生,而是包括了二乘圣人及菩萨,其实质是指未成佛的任何有情。从上求下化可知菩提心之所缘境圆满融摄了一切。
(二)菩提心的特征
济群法师在《认识菩提心》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菩提心的特征为平等、无限、无我、无所得、利他和觉悟,认为正确认识菩提心的特征,有利于审视所发之心是否为菩提心,发心是否真正到位。首先,平等是菩提心的第一个特征。《初发心品》云:
(菩萨)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4
认为妙与粗、仰与覆、小与大、广与狭、一与不可说、秽与净、一与一切都是平等的,菩萨为了知这一切世界的平等性,为尽知一切世界而发心。从时间讲:长劫短劫平等、无数劫一劫平等、有佛劫无佛劫平等、一佛劫不可说佛劫平等、有量劫无量劫平等、有尽劫无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一念平等、非劫一切劫平等15。菩萨为了知一切世界劫尽无余故发心。就众生知解而言:认为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一切解、一解平等,菩萨为了知一切劫而发心。由此可见,菩提心的平等不仅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而且还表现在众生的知解上。因此弥勒菩萨广赞菩提心的功德云:“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16
其次,菩提心的所缘境圆满融摄了一切的佛果功德,及包括等觉菩萨在内的一切未成佛的众生,其特点是非以有限为所缘,而以“一切”为所缘。即中经中所言,菩萨“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7“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8为了知一切众生解、根、欲、方便、心、业、烦恼而发心。故后偈云:“其心广大等法界,无依无变如虚空”19,认为菩提心如同法界般广大,“发心无碍无齐限,欲求其量不可得”20,菩提心量无有齐限。
…
《菩提心浅探(释明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