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淺探
編輯:釋明坤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本文以激發行者的菩提心爲目的,嘗試說明菩提心獨特的自性、行相及所緣,認爲只有先對此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再進一步把握發心的因、緣、力,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然後,以菩提心的特征來檢校發心的純正程度,唯有如此,才能精確把握發心的內涵。並在此基礎上,深刻地認識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先發菩提心,後證悟空性,是大乘行者正確的修行途徑。最後,勸行者切實地依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七支因果修習,以期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
關 鍵 詞:菩提心 大乘 空性慧 七因果
作者簡介:閩南佛學院華嚴宗專業研究生。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以下簡稱《略論釋》)中載,阿底峽尊者對請求教授者曰:“舍世間心,修菩提心,此外無余。”1可見,菩提心爲尊者教授之心要。《佛說佛名經》中,舍利弗也曾悲泣流淚白佛言:“希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不得成佛。”2于此不難發現,菩提心爲大乘道之入門、佛法之命脈、叁藏十二部經典之扼要。發菩提心是大乘行者修行的始基,它在行者的修行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激發行者的菩提心爲目的,就菩提心之定義、重要性及其修法略作闡述。
一、何爲菩提心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菩提,新譯爲正覺,故一般雲求正覺之心爲菩提心。不同的經論,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诠釋菩提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一載:“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3
這是以表诠的方法說明菩薩自誓成佛之心爲菩提心。同時它也名殊勝廣大心,佛在答善現何爲菩薩摩诃薩殊勝廣大心時雲:若菩薩摩诃薩生如是心:我應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于其中間誓當不起貪欲心、恚心、愚癡心、忿心恨心、覆心惱心、诳心谄心、嫉心悭心、驕心害心、見慢等心、亦複不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善現,如是名爲菩薩摩诃薩殊勝廣大心。4
這是以遮遣的方法來說明菩提心別于世間心,故雲殊勝,同時別于二乘心,故雲廣大。從發心至成佛,自誓不起一念世間心和二乘心即爲菩提心。經典中對菩提心有許多不同的诠釋,但通常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菩提心最准確、最普遍的定義。
(一)菩提心的自性、行相及所緣
菩提心爲佛種之不共因,但有菩提心,即入大乘種姓。它在《菩提道次第》上士道的修習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下士道都可看成是它的前行,整部《道次第》從某一方面來講,可以說是在教導行者生起菩提心。《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以下簡稱《初發心品》)中也曾說:“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 。”5發了菩提心才能了知一切佛法,方能證得如來無礙智。而要修習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欲了解菩提心,就要剖析菩提心的自相、行相及所緣。
《瑜伽師地論》之《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對菩提心的自性作了非常精細的闡述。論雲:“複次菩薩最初發心于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余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爲其自性。”6菩提心是“初正願”,言“初”,以其爲菩薩一切正願之始,能攝一切正願;言“正”,以簡別于不正願及世間願;言“願”,以此心本質是一種強烈的願望。故菩提心之自相是菩薩最初希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心”。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中以行願、勝義和叁摩地叁門,分別說明菩提心之行相。論中雲:“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叁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叁摩地爲戒 。”7初行願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余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8因了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故不以二乘法濟度,而悉令安住無上菩提,以大悲心隨衆生所求而盡予之,乃至生命亦不愛惜,方便引導令入佛道。勝義謂“觀一切法無自性”。因迷途之法無一不從妄想而生,輾轉而成無量煩惱,乃至輪回六趣。若覺悟已,妄想止除,則種種法滅,故雲法無自性。叁摩地者,謂“真言行人如是觀已,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9唯有住于普賢大菩提心方能證得無上菩提。可見此論中菩提心的行相非常豐滿,它包括了世俗菩提心(行願)、勝義菩提心(勝義)及密乘菩薩行(叁摩地),不同于《瑜伽師地論》中只以“希求”來界定菩提心之行相。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菩薩追求的目標,菩薩緣此目標而發心,故佛果功德和一切衆生是菩提心的所緣境。《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法慧菩薩對菩薩發心的所緣境作了詳盡的闡述:
(菩薩)爲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爲充遍一切世界故,爲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故,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爲悉知一切世界中衆生垢淨故,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爲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爲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叁世智故,爲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于無上菩提之心。10
前叁者是總說。“令如來種性不斷”說明菩提心所緣爲佛果而非小果,“充遍一切世界”喻菩提心所緣之處所無限,“度脫一切世界衆生”說明所對衆生無限。故廣義地說,如來的一切功德都是菩提心的所緣境;而從狹義方面來理解此文,菩提心之所緣境爲佛之十力。因爲知成壞垢淨自性即佛的業報智,明心樂爲種種解智,了煩惱即漏盡智,知衆生生死是天眼智,明諸根乃根勝劣智,了方便爲禅解脫叁昧智,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是一切至處道智,懂衆生心行即種種界智,知叁世智爲宿命智,令如來種性不斷,充遍一切世界和度脫一切世界衆生,成就處非處智。菩薩緣佛之十力而發心,最終成就佛之十力。從廣義方面來理解:“菩提心是十力本,亦爲四辯無畏本。十八不共亦複然,莫不皆從發心得。”11上文只是以佛的十力來代表佛果功德,然華嚴見下的十力,不僅是佛果的代表,當下即是佛果的全體。故其上求之所緣境實爲大菩提果。
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在于,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及一切佛的功德,無一不是度生的能力。如《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所雲:“諸佛最初發菩提心,專爲有情而發,中間修一切難行苦行,亦無非爲有情而行,最後所得之果,自亦不能離開有情。”12
可以說佛是爲了度衆生而求菩提果,絕非爲求菩提果而度衆生,上求是爲了更好的下化。下化的所緣境爲“一切世界衆生”,《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受菩提心儀軌文”雲:“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爲令遍入涅。”13此中,將有情分爲四類:(1)未度有情,指八地以上的菩薩,煩惱障已斷,微細所知障未斷,當發心令得二障淨盡菩提;(2)未解脫者,不問大小乘,指在加行道中,已斷惡趣而未斷生死之有情;(3)未安者,指未出惡趣者;(4)未得涅者,謂凡夫住有,二乘住寂,惟佛無住。故未得無住涅者,令得無住涅。可見,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此中的“衆生”下含惡趣衆生,上至未成佛之大菩薩,並非片面地僅爲六道衆生,而是包括了二乘聖人及菩薩,其實質是指未成佛的任何有情。從上求下化可知菩提心之所緣境圓滿融攝了一切。
(二)菩提心的特征
濟群法師在《認識菩提心》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菩提心的特征爲平等、無限、無我、無所得、利他和覺悟,認爲正確認識菩提心的特征,有利于審視所發之心是否爲菩提心,發心是否真正到位。首先,平等是菩提心的第一個特征。《初發心品》雲:
(菩薩)爲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14
認爲妙與粗、仰與覆、小與大、廣與狹、一與不可說、穢與淨、一與一切都是平等的,菩薩爲了知這一切世界的平等性,爲盡知一切世界而發心。從時間講:長劫短劫平等、無數劫一劫平等、有佛劫無佛劫平等、一佛劫不可說佛劫平等、有量劫無量劫平等、有盡劫無盡劫平等、不可說劫一念平等、非劫一切劫平等15。菩薩爲了知一切世界劫盡無余故發心。就衆生知解而言:認爲一衆生解、無數衆生解平等;一切解、一解平等,菩薩爲了知一切劫而發心。由此可見,菩提心的平等不僅表現在空間和時間上,而且還表現在衆生的知解上。因此彌勒菩薩廣贊菩提心的功德雲:“菩提心者如須彌山,于諸衆生心平等故。”16
其次,菩提心的所緣境圓滿融攝了一切的佛果功德,及包括等覺菩薩在內的一切未成佛的衆生,其特點是非以有限爲所緣,而以“一切”爲所緣。即中經中所言,菩薩“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17“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馀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18爲了知一切衆生解、根、欲、方便、心、業、煩惱而發心。故後偈雲:“其心廣大等法界,無依無變如虛空”19,認爲菩提心如同法界般廣大,“發心無礙無齊限,欲求其量不可得”20,菩提心量無有齊限。
…
《菩提心淺探(釋明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