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再次,菩提心雖廣大無限量,但卻以無我爲其第叁個特征,即如經中所雲:“知空無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21菩薩雖了知空,了知無我,而菩提心不退,“了知一切空無我,慈念衆生恒不舍”22,故菩提心雖具無我性,而菩薩卻恒不舍棄衆生。
《金剛經》雲:“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23。”菩薩即使度盡了一切衆生,卻從不認爲有一衆生爲自己所度,故無所得爲菩提心的第四個特征,即如《初發心功德》所雲:“其心清淨無所依,雖觀深法而不取,如是思惟無量劫,于叁世中無所著。” 于佛、衆生、言語、世界,佛法等,不作分別妄想,善知無相,即使嚴淨了一切國土,亦不生淨分別,于雜染清淨法皆不取著。24菩提心的實質爲上求下化,上求佛道是爲了更好地下化衆生,是爲了度化一切有情而求成佛,絕非爲了成佛受樂而去度衆生,故菩提心最明顯的特征是利他性。菩薩“普發無邊功德願,悉與一切衆生樂。盡未來際依願行,常勤修習度衆生。”25“與一切衆生樂”是菩薩的願,故菩薩常勤修習,盡未來際依此願而行。“爲令衆生得出離,盡于後際普饒益,長時勤苦心無厭,乃至地獄亦安受。”爲了衆生得以出離苦海,菩薩在無盡的時間中,普遍饒益一切衆生,經過恒沙劫,受種種折磨都不生疲厭之心,即使地獄之苦,也安然受之。
最後,菩提爲“覺”義,故菩提心也可稱爲“覺悟的心”,發菩提心即是發“求覺悟之心”。彌勒菩薩在入法界品中雲:“菩提心者猶如龍珠,能消一切煩惱毒故。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煩惱濁故。”26認爲發菩提心即能對治煩惱。何以故?因爲“菩提心者如白
線,從本已來性清淨故。”27無明心是雜染的,覺悟心是清淨的,故清淨心從另一方來說就是覺悟心,故能“于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爲欲界過患所染,猶如法界性清淨故 。”28故覺悟爲菩提心的第五個特征。
菩提心的五個特征就如五面鏡子,依此可以檢查行者的發心平等與否,廣大與否,心有所得否,有夾雜私心否,純粹否,這是行者發心的五項基本原則。
(叁)發心之因、緣、力
菩提心的關鍵在于“發”,這是一個能動的過程,由于衆生根性不同,發心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或因自、或因他、或由順境引誘、或爲逆境激發。《略論釋》將之歸納爲四因:(一)種姓圓滿;(二)善友攝受;(叁)悲憫有情;(四)不厭生死。29種性圓滿指行者本具佛性,一旦因緣成熟,自能激發菩提心;第二因中之“善友”指的是善知識,能引行者遠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能益菩提之道。若得善知識與其同住,則無事不辦,就如《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30故善知識的攝受是引發行人發菩提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第叁因爲大悲心,蓮花戒于《廣釋菩提心論》中雲:“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爲根本。”31菩提心爲悲等流,悲心是菩提心之根本,由悲憫衆生之生死苦,恒思救濟而引發菩提心;同時,也只有對自處無量生死苦心不怖畏,願代受衆生之苦,爲利益無量有情而發心恒住生死,方不同于二乘懼生死之苦而沈空滯寂,故不畏生死是發菩提心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發心之緣亦有四,《略論釋》雲:(一)見諸佛菩薩神力,或聞其功德, 生起欲得而發;(二)由聞無上菩提法藏,生信解而發心;(叁)見佛法衰微,欲法久住而發心;(四)見惡世人愚癡過重而發心。32行者親見佛菩薩之不思議神變威力,或從善知識處得聞,由此見聞增上力的緣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爲得此而發心,乃發心之第一緣;或有一類因聞菩提法藏生信,由聞正法及深信之增上力故,對如來智生信,爲得如來微妙智而發心。究其二緣,實爲上求之心的所緣境。或見佛法欲滅,思若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生死大苦,以護持佛法、利益衆生增上力故而發心,爲發心之第叁緣;或有一類不忍見濁惡世衆生身心爲煩惱之所惱亂而發心,願惡世有情能隨自發菩提願。此二緣實質爲下化之所緣境,故四緣中,前二者偏于自利,後二者偏于利他。四緣相資,一方面觀佛果功德以對治自利滿足之過失;另一方面觀慈與悲以對治利他滿足之過患,如是自他二利,性相具足方爲圓滿之發心。
發心有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和加行力。自力,謂由自身力量而于無上菩提深生愛樂;他力者,由他人功德之引發而于無上菩提深生愛樂;因力是由于宿世以來修習大乘法,今一睹佛菩薩,或見神力、或遇正法、或暫得聞對叁寶之稱揚贊美即能發心;而若菩薩于現法中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習種種善法,由加行而發心,謂加行力。若具自力、因力,或具此二力發心者,此菩提心堅固不退。若由他力、加行力,或總此二力發心者,此心易退。
了解菩提心的自性、行相、所緣及特征,是爲了更精確地理解菩提心,學習發心的因、緣、力,是爲了更好地把握因緣。只要我們能多多親近善友,依教奉行,聽聞經教,勤加思惟,起大信心,欣樂佛果功德,觀衆生苦引生內在悲心,具足四力,定能發起堅固不退的菩提心。
二、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
佛在許多經中皆告誡行人,縱遇舍命緣,勿舍菩提心。菩提心重于生命,緣于其爲“佛種”,是成佛的根本、菩提道的第一步。若離此心修諸佛法,皆成魔業。故《略論釋》雲:“無論依經依教,主要皆在生起菩提心。”33
(一)發心方入大乘
《入菩薩行論》雲:“刹那發心後,雖困生死獄,亦應稱佛子。”34菩提心是取得大乘菩薩資格的唯一標准,是菩薩與二乘、凡夫的最本質區別。隨發此心,縱然身尚爲生死之中的凡夫,即爲入大乘之門,堪稱菩薩。《初發心功德品》就明確指出,發心者“即與叁世諸佛體性平等35”;失此者,縱有證空功德,也失菩薩名,不名大乘人。故昔宗大師問弟子:“修之起首,應依何法時?”其弟子羅桑樹卻吉降澤答雲:“首在發菩提心,否則所修大乘法,亦變爲世間法矣!”36
大乘分波羅蜜多乘和密乘,前者爲因乘,後者爲果乘,二者皆以菩提心爲入門。何以二者均以此爲入門?因法視修者的心量而定。就如《略論釋》中所述:“非僅就所學之法爲大乘,即是大乘,必其修法之補特伽羅能入大乘,始爲大乘。”37因若以小心修大乘法,則大法也小。如行者僅爲求個人解脫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則縱以無量供具,供養無量世界諸佛如來及爾許世界所有衆生,令叁千大千世界有情皆成阿羅漢,其所得功德不及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千分之一,所成就的也非菩提果,因其發心有限故。以求個人解脫爲因,則最終成就不出于解脫果,因果不二。若行者已發菩提心,則隨所修法,皆成大乘。以“菩提”爲“覺”,菩提心是覺心,無相無所得,以平等利益一切有情爲特征。若以此心修布施,則僅施一物,一切有情皆得利益,所有功德盡彙入菩提果中,此人“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38是故法無定法,關鍵在于行者之發心,發菩提心修波羅蜜多乘、密乘,此二者才真正成爲大乘法。
(二)菩提心與空性慧的關系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雲:“故諸具慧者,從最初時便入大乘,甚爲應理。”39告誡行人不應如二乘,經佛勸請方入大乘,當從初發心即趣入大乘。二乘有證空之功德,爲何宗大師還欲令行者以發菩提心爲先?以空慧如母,爲叁乘共因,菩提心如父,爲佛種之不共因。
如《金剛經》中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40“無爲法”指空性,“賢聖”乃叁乘聖人,緣何“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呢?以叁乘同證空性,其所證之空于質上並無區別,僅因心量不同而所證之空有量上的大小之分。心量的差異緣于發心的不同,二乘發心有限,故所證空性亦有限量;菩薩發菩提心,此心周遍法界,量等塵沙,其所證之空亦不可齊限。故聲緣縱有證空之功德,也不得入大乘數。是以若無菩提心,縱具空慧,不得爲入大乘;而如未達空慧,已發菩提心,則“已與叁世諸佛同等”41。當然,從究竟意義上來說,真入大乘,也不能離空慧。因菩提心有世俗和勝義之分,行者以發世俗菩提心爲先,勤習六度萬行,證得空性,以空慧爲前導之菩提心方爲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才能離四相,絕百非,真正做到度盡一切衆生而不覺有衆生爲我所度,才真正是菩薩的境界。
成佛須方便與智慧雙具,方便緣世俗而修習,智慧緣勝義而修習,世俗之中以菩提心爲主,勝義之中以空慧爲主。唯菩提心與空性慧雙運,以菩提心爲方便故,不住寂滅邊,不畏生死度衆生;以空性慧爲方便,遣住生死邊,度衆生而不爲煩惱所纏縛。而在發心和證空二者之間,行者以先發菩提心爲宜。因爲若菩提心已生,則空慧易得。菩提心以上求下化爲目標,此心也可說是責任感、使命感,它本身會産生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推動行者積極修習,自然而然易生空慧;而如先引發空慧,由證空者,有寂滅之樂,行人易貪住其境,難以引發菩提心。故菩提心與空性慧二者,以菩提心爲主而建立大乘。
叁、發菩提心法
藏傳佛教中菩提心修法有二派,一爲阿底峽尊者依月稱《四百頌釋》、月居士尊雜貢麥、蓮花戒《修次》等所傳之七因果法,二爲依寂天菩薩依《華嚴經》所傳之自他相換法。自他相換法之關鍵在于以進求自樂之心,與漠視他苦之心相換,其目的爲舍我愛執修他愛執,不顧自樂而除他苦。個人認爲自他相換修法起點高于七因果法,非大根器者難以上手。而七因果修法,階梯性明顯,由點到線,再到面,進而拓展爲整個法界,更適合于末法時代之行者。以下主要從七重因果來談…
《菩提心淺探(釋明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