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茶与禅修▪P3

  ..续本文上一页即汝便是。”(42),是为直指。

  上述各类宗师与学人之间的问答,无论是遮止,隐喻,直指,还是正言反说,乃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圭旨只有一个,即打破问者的文字相,所执障。因为“才思作佛,便被佛障”(黄蘖)即一问如何是佛,早己心向外驰,而一作遮断呵止,则往往能够令其当下超越缘虑,剿绝情思,而豁然见性者。

  四、再说“茶禅一味”真义

  从佛教初传,僧人长坐不眠、惟饮茶苏(43)的饮茶与禅定的联姻,到赵州古佛三称“吃茶去”的妙传心印,饮茶与佛教的结缘,已然走过了一条由茶事融于佛事、到茶风与禅风合一的心路历程。这一历程的完成便是“茶禅一味”命题的正式提出。

  “茶禅一味”由两宋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圆悟克勤(1063-1l35),字无著,俗姓骆,彭州崇宁(今属四川)人。18岁出家,先习佛教经论,后属禅宗。一生辗转南北,结交的知名禅师和士人官僚很多,使他具有广博的禅学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其人亦曾以此自许,“老汉生平久历丛席,遍参知识,好穷究诸宗派,虽不洞贯,然十得八九”(44)。

  他住持湖南澧州石门夹山寺(又称灵泉禅院)和湘西道林寺多年。在卓锡夹山期间,克勤讲解雪窦重显《颂古》,并由门徒依据讲稿汇编整理而成影响巨大的《碧岩集》,此集以夹山异名碧岩命名。其流传四方,远及高丽和日本,并因此“法道大振”(45)。

  两宋以前的饮茶之风,经唐代禅宗的辉煌推动,已然成为“茶烟袅而乳窦飘香,禅悦味而虚实生白”(46)的释门盛事;到宋代时,饮茶从“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处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洗,盥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47)的日常起居生活,到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48)的向上一路的禅风接机,已经形成茶事禅事,原本一事的境况。“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镬头边”(49),打成一片的禅师已经能够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者,禅也,本心也,本性也。打成一片时,禅不离茶,茶不离禅。于是禅门规式、生活起居,空中佛事、水月道场,尽皆融合一味。“一真一切真”(50),一如一切如,既然一真十法界原本一味,那么“茶禅一味”之说自然应运而生了。

  据文献记载佛果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赠与弟子虎丘绍隆,虎丘绍隆则创“虎丘派禅法”,弘扬一方,名重全国。此“四字”真迹后由日本留学僧携往日本,临抵海岸,风急浪高,船体粉碎,所幸四字真迹已经漆制装裱,未被海浪吞没,而是飘至岸边为人拾起,最终辗转传至日本禅宗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

  “茶禅一味”的真义,前文其实已经述及,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所谓“闻声见色,无非是禅”,“低首举足,皆成佛道”(5l)。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色”(52),佛色,佛声者,禅也。“见本性为禅”,见本性时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乃至“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慈明骂”与“赵州茶”同一妙用,皆是自己灵觉之性的显露(53)。灵觉之性显露时则触目皆是菩提:“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股若”(54)。

  检阅现今流行的一些权威工具书和佛学辞典以及有关茶文化著述,如《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茶业卷》、《佛光大辞典》、《佛学辞典》、《佛教文化辞典》、《佛教文化百科》、《中国茶酒辞典》等数十种词书,“茶禅一味”条目皆厥而未书。唯一见诸《中国茶学辞典》(55)的“茶禅”,则不得要领地释为“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这里显然将坐禅饮茶与借茶悟道,以茶传心的“茶禅一味”之茶混为一事了。前文早已述及打坐饮茶,仅是修定僧人借用了茶之有益于摄心入定的茶的物质属性的一面。而“茶禅”之“茶”,则是宗师接引学人契悟时妙传心印的载体。误禅饮茶为“茶禅”之“茶”的同样错误还见于《农业考古》1997年第4期的《茶与佛教》一文,该文在二段结尾写道“至于茶被佛教寺院饮用并提到很高的地位(茶禅一味),实质上是教导僧人们崇尚茶,从而利用茶的提神醒脑,破睡驱眠……等作用,为佛事活动服务罢了。”这里又将寺院日常供佛、施僧、酬宾,乃至坐禅等佛事活动的饮茶与“茶禅一味”之即禅即茶的“茶”混为一说,又是作者未能弄清坐禅饮茶与茶禅一味的本质区别所致。

  “茶禅一味”之禅遍一切处,“即事而真”(56),“当相即道”(华严宗语)。“茶禅一味”之“茶”乃茶禅不二之茶,“不二法门”超越任何的二元对立,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57)无天上明月则无水中月影,无地面澄水映照,则天上明月不显,“明月”与“水月”不二也。禅味与茶味同样如此。

  《景德传灯录》载(归宗)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云:以前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师云:这一片大好草庵!泉云:“草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却茶铫便起。泉云: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师云:作遮个话语,滴水也销不得”,泉以此有省。

  这里借饮茶以作机锋,即事即境的开示学人平常心即道,能够“打却茶铫”者与能知“未曾吃茶”者同属性体起用。正是茶事外无禅,茶事禅事,原本一事。宗师接机的作略,乍视不可思议,实则暗藏妙传心印之妙,每每能够令人心开意解。有僧问翠岩令参禅师:“不借三寸,请师道”师曰:“茶堂贬剥去”又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上来,请师一点。”师曰:“不点。”曰:“为什么不点?”师曰:“恐汝落凡圣。”曰:“乞师至理”。师曰:“侍者,点茶来”(58)。不借三寸言舌,请师道出“至理”。至理者,本性也,本性真义离言说,不可说也,不可说而强说之,则一声呵斥“茶堂里贬剥去”,或王顾左右而言他:“侍者,点茶来。”此乃“以指指月以示惑者。”“语为义指,语非义也”(59)。指指与月,月指不二,所谓禅外无禅,禅外无茶也。

  “(保福从展禅师)尝以古今方便询于师兄长庆。一日庆谓师曰: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可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二种语。师曰:作么生是如来语?庆曰:聋人争得闻?师曰:情知和尚向第二头道。庆曰:汝又作么生?师曰:吃茶去”(60)如来者,佛心,本性也。本性空寂,“无所从来,亦无所去”(6l)“如来语”者,本性起用也,扬眉瞬目,竖佛擎拳,“遇茶吃茶,遇饭吃饭”(62)悟者头头是道,迷者则如聋如盲。

  从展禅师在与长庆师兄的问答中,已经契入,待到师兄“汝又作么生?”一句反问,试作勘证时,从展禅师已然能够从性起用:一句“吃茶去”,风光无限,无尽意尽在其中,这又是一例茶事融入禅事,茶风与禅风合一的真实写照。

  随唐宋佛教传入日本的饮茶风俗,后来发展成为日本融茶禅为一体的茶道,“因(日本)茶道出自于(中国)禅宗,所以茶人都要修禅”(63)。因此我们当可从日本茶道与禅宗密切关系的阐述中,追溯我国茶禅一味的文化渊源。

  如日本的茶道大师珠光禅师(一休宗纯的高徒)就曾强调“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64)“茶室”之设远离尘境喧嚣,多取深山幽谷之寺院门前之“白露地”,“白露地”结庐之岑寂与茶道之淡泊安祥两相称焉,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往往导人入于“万缘放下”,“放下万缘”的心境,如此再逢宗师接引,则可致“身心脱落”、“脱落身心”的开悟境界。一日,珠光禅师捧起茶拟喝,老师一休举起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竟答:“柳绿花红”。一休于是予以印可。此后,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理念(65)。

  日本茶道天才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草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茶道的精髓在可超越茶礼的束缚,直入“不持一物”、“不执一念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与“本来无一物”的“本地风光”、“实际理地”是同义语,是指的离执而无执的解脱状态,但无执并非无事,离执并非无相,而是一种“却事而真,当相即道,事外无理,象外无体”的事事无碍状态。果能臻于此,则自然“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了。明乎此,则自知“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66),一切茶道尽在烧水点茶之间了,而生命本源的无穷活力和无限创造力即由此“团地而出”。若人问:“圈地而出”是个什么,则还是那句老话“吃茶去”!

  注释:

  ①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上)P79,l998年赠阅本

  ②《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圭峰宗密》

  ⑨20南怀瑾《禅宗与禅定》《禅与东方文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l996年2月l版

  ④(圆觉经》

  ⑤⑥《正觉宏智禅师塔铭》

  ⑦《正觉宏智禅师广录》

  ⑧《月灯三昧经》卷六

  ⑨《法华经》

  10丁文《论茶禅一味》《农业考古》l997年第4期P78

  (l1)《百丈清规·法器章》

  (l2)余悦《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农业考古》l997年第4朔P99

  (l3)(21)(26)(27)(50)《六祖坛经》

  (l4)《五灯会元》卷三

  (15)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P375台湾正闻出版社1987年版

  (l6)《沩山禅师语录》

  (l7)《楞严经》

  (18)《藏传佛教礼赞祈愿文》P24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

  (l9)《永嘉集》

  (22)太虚大师《中国佛学》P40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89年9月版

  (23)《古尊宿语录》卷十一

  (24)(29)《赵州(从谂)语录》

  (25)《景德传灯录》卷六

  (28)(58)(60)《五灯会元》卷七

  (30)《洞山(良价)语录》

  (31)《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32)《指月录》卷十一

  (33)《文益禅师语录》

  (34)《怀让禅师语录》

  (35)《五灯会元》卷十

  (36)《景德录》卷七

  (37)(39)《五灯会元》卷三

  (38)《五灯会元》卷八

  (40)《五灯会元》卷九

  (4l)《五灯会元》卷五

  (42)《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43)《晋书·艺术传》

  (44)(45)《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20《辨伪》

  (46)朱遵度《栖贤寺碑》

  (47)《景德传灯录》卷二六

  (48)《五灯会元》卷九

  (49)《仰山慧寂语录》

  (5l)陈光天《曹溪一滴水·序言》,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l995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

  (52)《五灯会元》卷四十

  (53)释本如《顿悟法语》高雄大悲印经会

  (54)《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55)《中国茶学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l0月第11版

  (56)《大日经疏》卷一

  (57)《水嘉集·证道歌》

  (59)《大智度论》

  (6l)《金刚经》

  (62)《祖堂集》卷十一

  (63)《山上宗二记》

  (64)《日本茶道古典全集·珠光问答》

  (65)滕军《茶道与禅》《农业考古》l997年第4期P70

  (66)(日)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

  

《茶与禅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