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與禅修▪P3

  ..續本文上一頁即汝便是。”(42),是爲直指。

  上述各類宗師與學人之間的問答,無論是遮止,隱喻,直指,還是正言反說,乃至王顧左右而言他,圭旨只有一個,即打破問者的文字相,所執障。因爲“才思作佛,便被佛障”(黃蘖)即一問如何是佛,早己心向外馳,而一作遮斷呵止,則往往能夠令其當下超越緣慮,剿絕情思,而豁然見性者。

  四、再說“茶禅一味”真義

  從佛教初傳,僧人長坐不眠、惟飲茶蘇(43)的飲茶與禅定的聯姻,到趙州古佛叁稱“吃茶去”的妙傳心印,飲茶與佛教的結緣,已然走過了一條由茶事融于佛事、到茶風與禅風合一的心路曆程。這一曆程的完成便是“茶禅一味”命題的正式提出。

  “茶禅一味”由兩宋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圓悟克勤(1063-1l35),字無著,俗姓駱,彭州崇甯(今屬四川)人。18歲出家,先習佛教經論,後屬禅宗。一生輾轉南北,結交的知名禅師和士人官僚很多,使他具有廣博的禅學知識和豐富的閱曆。其人亦曾以此自許,“老漢生平久曆叢席,遍參知識,好窮究諸宗派,雖不洞貫,然十得八九”(44)。

  他住持湖南澧州石門夾山寺(又稱靈泉禅院)和湘西道林寺多年。在卓錫夾山期間,克勤講解雪窦重顯《頌古》,並由門徒依據講稿彙編整理而成影響巨大的《碧岩集》,此集以夾山異名碧岩命名。其流傳四方,遠及高麗和日本,並因此“法道大振”(45)。

  兩宋以前的飲茶之風,經唐代禅宗的輝煌推動,已然成爲“茶煙袅而乳窦飄香,禅悅味而虛實生白”(46)的釋門盛事;到宋代時,飲茶從“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處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洗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洗,盥洗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47)的日常起居生活,到有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後叁碗茶”(48)的向上一路的禅風接機,已經形成茶事禅事,原本一事的境況。“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叁兩碗,意在镬頭邊”(49),打成一片的禅師已經能夠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者,禅也,本心也,本性也。打成一片時,禅不離茶,茶不離禅。于是禅門規式、生活起居,空中佛事、水月道場,盡皆融合一味。“一真一切真”(50),一如一切如,既然一真十法界原本一味,那麼“茶禅一味”之說自然應運而生了。

  據文獻記載佛果克勤手書“茶禅一味”四字真訣,贈與弟子虎丘紹隆,虎丘紹隆則創“虎丘派禅法”,弘揚一方,名重全國。此“四字”真迹後由日本留學僧攜往日本,臨抵海岸,風急浪高,船體粉碎,所幸四字真迹已經漆製裝裱,未被海浪吞沒,而是飄至岸邊爲人拾起,最終輾轉傳至日本禅宗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爲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

  “茶禅一味”的真義,前文其實已經述及,即原本佛法平常,盡在日常茶飯間,“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時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時,物禅不二,所謂“聞聲見色,無非是禅”,“低首舉足,皆成佛道”(5l)。又說“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色”(52),佛色,佛聲者,禅也。“見本性爲禅”,見本性時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乃至“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慈明罵”與“趙州茶”同一妙用,皆是自己靈覺之性的顯露(53)。靈覺之性顯露時則觸目皆是菩提:“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股若”(54)。

  檢閱現今流行的一些權威工具書和佛學辭典以及有關茶文化著述,如《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茶業卷》、《佛光大辭典》、《佛學辭典》、《佛教文化辭典》、《佛教文化百科》、《中國茶酒辭典》等數十種詞書,“茶禅一味”條目皆厥而未書。唯一見諸《中國茶學辭典》(55)的“茶禅”,則不得要領地釋爲“佛教提倡,飲茶坐禅,過午不食,稱爲“茶禅””。這裏顯然將坐禅飲茶與借茶悟道,以茶傳心的“茶禅一味”之茶混爲一事了。前文早已述及打坐飲茶,僅是修定僧人借用了茶之有益于攝心入定的茶的物質屬性的一面。而“茶禅”之“茶”,則是宗師接引學人契悟時妙傳心印的載體。誤禅飲茶爲“茶禅”之“茶”的同樣錯誤還見于《農業考古》1997年第4期的《茶與佛教》一文,該文在二段結尾寫道“至于茶被佛教寺院飲用並提到很高的地位(茶禅一味),實質上是教導僧人們崇尚茶,從而利用茶的提神醒腦,破睡驅眠……等作用,爲佛事活動服務罷了。”這裏又將寺院日常供佛、施僧、酬賓,乃至坐禅等佛事活動的飲茶與“茶禅一味”之即禅即茶的“茶”混爲一說,又是作者未能弄清坐禅飲茶與茶禅一味的本質區別所致。

  “茶禅一味”之禅遍一切處,“即事而真”(56),“當相即道”(華嚴宗語)。“茶禅一味”之“茶”乃茶禅不二之茶,“不二法門”超越任何的二元對立,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謂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57)無天上明月則無水中月影,無地面澄水映照,則天上明月不顯,“明月”與“水月”不二也。禅味與茶味同樣如此。

  《景德傳燈錄》載(歸宗)師嘗與南泉同行,後忽一日相別,煎茶次,南泉雲:以前與師兄商量語句,彼此已知,此後或有人問畢竟事作麼生?師雲:這一片大好草庵!泉雲:“草庵且置,畢竟事作麼生?師乃打卻茶铫便起。泉雲:師兄吃茶了,普願未曾吃茶。師雲:作遮個話語,滴水也銷不得”,泉以此有省。

  這裏借飲茶以作機鋒,即事即境的開示學人平常心即道,能夠“打卻茶铫”者與能知“未曾吃茶”者同屬性體起用。正是茶事外無禅,茶事禅事,原本一事。宗師接機的作略,乍視不可思議,實則暗藏妙傳心印之妙,每每能夠令人心開意解。有僧問翠岩令參禅師:“不借叁寸,請師道”師曰:“茶堂貶剝去”又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學人上來,請師一點。”師曰:“不點。”曰:“爲什麼不點?”師曰:“恐汝落凡聖。”曰:“乞師至理”。師曰:“侍者,點茶來”(58)。不借叁寸言舌,請師道出“至理”。至理者,本性也,本性真義離言說,不可說也,不可說而強說之,則一聲呵斥“茶堂裏貶剝去”,或王顧左右而言他:“侍者,點茶來。”此乃“以指指月以示惑者。”“語爲義指,語非義也”(59)。指指與月,月指不二,所謂禅外無禅,禅外無茶也。

  “(保福從展禅師)嘗以古今方便詢于師兄長慶。一日慶謂師曰:甯說阿羅漢有叁毒,不可說如來有二種語。不道如來無語,只是無二種語。師曰:作麼生是如來語?慶曰:聾人爭得聞?師曰:情知和尚向第二頭道。慶曰:汝又作麼生?師曰:吃茶去”(60)如來者,佛心,本性也。本性空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6l)“如來語”者,本性起用也,揚眉瞬目,豎佛擎拳,“遇茶吃茶,遇飯吃飯”(62)悟者頭頭是道,迷者則如聾如盲。

  從展禅師在與長慶師兄的問答中,已經契入,待到師兄“汝又作麼生?”一句反問,試作勘證時,從展禅師已然能夠從性起用:一句“吃茶去”,風光無限,無盡意盡在其中,這又是一例茶事融入禅事,茶風與禅風合一的真實寫照。

  隨唐宋佛教傳入日本的飲茶風俗,後來發展成爲日本融茶禅爲一體的茶道,“因(日本)茶道出自于(中國)禅宗,所以茶人都要修禅”(63)。因此我們當可從日本茶道與禅宗密切關系的闡述中,追溯我國茶禅一味的文化淵源。

  如日本的茶道大師珠光禅師(一休宗純的高徒)就曾強調“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淨(清心)、法喜禅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64)“茶室”之設遠離塵境喧囂,多取深山幽谷之寺院門前之“白露地”,“白露地”結廬之岑寂與茶道之淡泊安祥兩相稱焉,特定的環境與氛圍,往往導人入于“萬緣放下”,“放下萬緣”的心境,如此再逢宗師接引,則可致“身心脫落”、“脫落身心”的開悟境界。一日,珠光禅師捧起茶擬喝,老師一休舉起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禅意若何?珠光竟答:“柳綠花紅”。一休于是予以印可。此後,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于茶湯”的理念(65)。

  日本茶道天才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爲習佛修行之行爲”,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草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茶道的精髓在可超越茶禮的束縛,直入“不持一物”、“不執一念的一片白露地”,這“一片白露地”與“本來無一物”的“本地風光”、“實際理地”是同義語,是指的離執而無執的解脫狀態,但無執並非無事,離執並非無相,而是一種“卻事而真,當相即道,事外無理,象外無體”的事事無礙狀態。果能臻于此,則自然“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了。明乎此,則自知“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無茶意”(66),一切茶道盡在燒水點茶之間了,而生命本源的無窮活力和無限創造力即由此“團地而出”。若人問:“圈地而出”是個什麼,則還是那句老話“吃茶去”!

  注釋:

  ①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上)P79,l998年贈閱本

  ②《景德傳燈錄》卷十叁(圭峰宗密》

  ⑨20南懷瑾《禅宗與禅定》《禅與東方文化》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l996年2月l版

  ④(圓覺經》

  ⑤⑥《正覺宏智禅師塔銘》

  ⑦《正覺宏智禅師廣錄》

  ⑧《月燈叁昧經》卷六

  ⑨《法華經》

  10丁文《論茶禅一味》《農業考古》l997年第4期P78

  (l1)《百丈清規·法器章》

  (l2)余悅《禅悅之風——佛教茶俗幾個問題考辨》《農業考古》l997年第4朔P99

  (l3)(21)(26)(27)(50)《六祖壇經》

  (l4)《五燈會元》卷叁

  (15)印順法師《中國禅宗史》P375臺灣正聞出版社1987年版

  (l6)《沩山禅師語錄》

  (l7)《楞嚴經》

  (18)《藏傳佛教禮贊祈願文》P24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

  (l9)《永嘉集》

  (22)太虛大師《中國佛學》P40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89年9月版

  (23)《古尊宿語錄》卷十一

  (24)(29)《趙州(從谂)語錄》

  (25)《景德傳燈錄》卷六

  (28)(58)(60)《五燈會元》卷七

  (30)《洞山(良價)語錄》

  (31)《高峰原妙禅師禅要》

  (32)《指月錄》卷十一

  (33)《文益禅師語錄》

  (34)《懷讓禅師語錄》

  (35)《五燈會元》卷十

  (36)《景德錄》卷七

  (37)(39)《五燈會元》卷叁

  (38)《五燈會元》卷八

  (40)《五燈會元》卷九

  (4l)《五燈會元》卷五

  (42)《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43)《晉書·藝術傳》

  (44)(45)《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20《辨僞》

  (46)朱遵度《棲賢寺碑》

  (47)《景德傳燈錄》卷二六

  (48)《五燈會元》卷九

  (49)《仰山慧寂語錄》

  (5l)陳光天《曹溪一滴水·序言》,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l995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

  (52)《五燈會元》卷四十

  (53)釋本如《頓悟法語》高雄大悲印經會

  (54)《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

  (55)《中國茶學辭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l0月第11版

  (56)《大日經疏》卷一

  (57)《水嘉集·證道歌》

  (59)《大智度論》

  (6l)《金剛經》

  (62)《祖堂集》卷十一

  (63)《山上宗二記》

  (64)《日本茶道古典全集·珠光問答》

  (65)滕軍《茶道與禅》《農業考古》l997年第4期P70

  (66)(日)澤庵宗彭《茶禅同一味》

  

《茶與禅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