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观经四贴疏》论《观经》的念佛法门
编辑:禅慧
来源:闽南佛学
前言
现在某些人弘扬净土宗,常劝人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不提别的。认为讲别的,就是杂修,是很难入道的,干脆舍弃了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气,以至于一般信众不知净土宗还有别的修行法门。这种作法实在是很值得商讨的。毕竟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怎能但用这一个称名念佛的法门就可摄尽。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对机而说法。单讲称名念佛,不讲其他净土法门,无疑是与弥陀的大慈大悲的愿力相违背的,也把一部分行人堵在了净土宗的门外,把净土宗的道路走窄了。这实在是很可悲的。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八宗并举,旨归弥陀净土。 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至圆至顿。从《净土教理史》也可看出,历代净土宗大德没有哪一个是只讲一个称名念佛法门的。《观无量寿经》中,更是很明白地给我们阐述了“弥陀大海,万善同归”的道理。
一、《观经》之缘起
《观无量寿经》之缘起是因阿奢世王受调达恶友之教,幽闭其父频婆娑罗,欲令至死。国太夫人韦提希秘送酥蜜、耖、葡萄浆等以上王,被阿奢世发现,软禁宫中,愁忧懊恼之际,乞佛为其说无忧恼处,愿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因其请故,乃为广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国土,令韦提希见。韦提希观诸佛土净妙不同,选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如来因韦提希之殷重恳切致请,乃为广陈净土宗弘愿二门,由是利益无量百千万未来世之众生。
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有两种:一是禅定之机,二是散动之机,如果只有修定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些散动之机,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故佛在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说定善以外,再开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而佛的本愿是要众生称名念佛,故又秘意之中暗暗引导,直到最后直截了当地付嘱阿难称名念佛的法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中说:“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开净土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判定此经是一经二宗的教旨。由最初的日想观到第十三杂想观是定善,说明观佛三昧。后之三福九品是散善,而在定散二善中间慢慢导出佛的本愿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号,”最后佛则更直截了当的地付嘱阿难称名念佛的法门。
二、《观经》所摄之机
善导大师判定此经三辈九品所摄纯是凡夫。净土法门实为凡夫而开。他讲“看此观经及三辈九品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认为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籍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依善导大师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而不是圣者,且整部《观经》是世尊为未来世的五浊凡夫所说,而不是为圣者所说。大师说那种圣者是,“三涂永绝,四趣不生。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神通自在,转变无方。更忧何事,乃籍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善导大师讲:“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经,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韦提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唯佛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并引《观经》中十处来证此经是为末世凡夫而讲。第一、《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第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处。”第三、“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第四、“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第五、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以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之语;第六、如地观中说“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七、花座观中:“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九、像观中说:“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等十句,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善导大师这一判定彰显了释迦佛说《观经》的重要意义,使净土宗法门大为弘传开来。普利浊世之众生。当然,《观经》并不是不摄受圣人,其实净土宗是三根普被,凡圣全收的,只不过此经侧重点是在凡夫罢了。如此经中讲的三种福业是三世诸佛净因,诸佛可依此法门而成佛,就简明了此经并没有把圣人排除在外。
三、定善十三观
( 一)略述定善十三观
首先,探讨何谓定善,何谓散善,二者是如何判定的。善导在《观经四贴疏·玄义分》中说:“从日观下,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善导大师认为定善之中,有两种层次,即:观前方便和证得三昧。经文“教我思维,教我正受”句就说明了定有程度深浅的不同。他讲:“言思维者,既是观前方便,思维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维”一句;言正受者,即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将思维正受判为定善,善导大师是依《华严经》“思维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句,再依据韦提希夫人之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教我思维正受”语,判定十六观前十三观为定善。
定善十三观,即指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树想观 五、八功德水想观 六、总想观 七、华座想观 八、像想观 九、无量寿佛色身想观 十、观世音色身想观 十一、大势至色身想观 十二、普观想观 十三、杂想观。这其中分人(正报)法(依报)二种所观之境。依报中,有三种:一、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花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此三种,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在十三观中,从第一日观至第七华座观,皆属依报观。此依报中,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余六观是通依,属法界之凡圣。又此六中,又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观、水想观、冰想观等,是其假依。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以来,是真依,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之景象。
正报中亦有二:一是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是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也有通有别。言别报者,即阿弥陀佛是,即此别报之中,也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这是因为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因此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来证境。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景象。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以下。
(二)十三观的性质
本经所说的观法不是理观而是事观。善导的《观经四贴疏·玄义分》中说:“观即是照,常以净信心之手,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依正等之事。”即是内具清净之信心,辉耀信仰之智慧,以弥陀净土的依正二报之庄严对象而观察之。(净影慧远与吉藏则倡理观)善导依佛力的冥加说凡夫他力观。而观佛之报身报土则是事观。
《观经疏·序分义》中说:“众生之业障,触目生盲,指掌谓远。……岂况凡夫分外之佛境,观于内心,如无圣力之冥加,彼国依何而得观乎?”善导之观是依着佛力的如来别异之方便观,乃是他力的观法。所谓佛力乃是:“娑婆之化主,依其请故,广开净土之要门,供安乐之能人,彰显别意之弘愿。”这是说依着释迦弥陀两尊之佛力与愿力的冥加之他力观。就如经中说的“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故知“此观经佛为凡夫所说,不干于圣者。”是为凡夫的事观,而不是菩萨圣者所行的理观。
(三)修观的过程及其利益
修观的过程,一、引心入定以成观门。在十三观中,首先习日观。善导大师认为这有三种利益:(一)、欲使众生识境而住心。因为圆满的日轮可以系心,以遏制掉举的生起。又日相是光明的象征,观想日的光明,可以对治昏沉,使行者系心一境。(二)、欲使众生识知自己业障之轻重。因日轮光明,可照凡夫众生的黑暗烦恼。(三)、欲使众生识知弥陀的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照耀内外,超过此日百千万倍。日观之法,在春秋两季,太阳由正东升出而没于正西。当此之时向西而坐,静心而不动摇散乱,谛观太阳没于西方之时,其形状如空中之悬鼓。日观若成,闭目开目,了了分明。
二、由方便观入真实观。由观水——冰——琉璃的观想,使行者从浅至深由粗到妙的观想中得见极乐实…
《依《观经四贴疏》论《观经》的念佛法门(禅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