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禅慧)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

  編輯:禅慧

  來源:閩南佛學

  前言

  現在某些人弘揚淨土宗,常勸人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不提別的。認爲講別的,就是雜修,是很難入道的,幹脆舍棄了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風氣,以至于一般信衆不知淨土宗還有別的修行法門。這種作法實在是很值得商討的。畢竟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怎能但用這一個稱名念佛的法門就可攝盡。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非對機而說法。單講稱名念佛,不講其他淨土法門,無疑是與彌陀的大慈大悲的願力相違背的,也把一部分行人堵在了淨土宗的門外,把淨土宗的道路走窄了。這實在是很可悲的。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一、八宗並舉,旨歸彌陀淨土。 二、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至圓至頓。從《淨土教理史》也可看出,曆代淨土宗大德沒有哪一個是只講一個稱名念佛法門的。《觀無量壽經》中,更是很明白地給我們闡述了“彌陀大海,萬善同歸”的道理。

  一、《觀經》之緣起

  《觀無量壽經》之緣起是因阿奢世王受調達惡友之教,幽閉其父頻婆娑羅,欲令至死。國太夫人韋提希秘送酥蜜、耖、葡萄漿等以上王,被阿奢世發現,軟禁宮中,愁憂懊惱之際,乞佛爲其說無憂惱處,願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唯願佛日,教我觀于清淨業處。”佛因其請故,乃爲廣現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國土,令韋提希見。韋提希觀諸佛土淨妙不同,選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維,教我正受。”如來因韋提希之殷重懇切致請,乃爲廣陳淨土宗弘願二門,由是利益無量百千萬未來世之衆生。

  佛陀知道衆生的根機有兩種:一是禅定之機,二是散動之機,如果只有修定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些散動之機,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脫死,故佛在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說定善以外,再開散善一門,教散心衆生修行叁福,求生九品。這樣才能普攝群機,暢佛本懷。而佛的本願是要衆生稱名念佛,故又秘意之中暗暗引導,直到最後直截了當地付囑阿難稱名念佛的法門。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中說:“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開淨土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今此《觀經》即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判定此經是一經二宗的教旨。由最初的日想觀到第十叁雜想觀是定善,說明觀佛叁昧。後之叁福九品是散善,而在定散二善中間慢慢導出佛的本願是“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號,”最後佛則更直截了當的地付囑阿難稱名念佛的法門。

  二、《觀經》所攝之機

  善導大師判定此經叁輩九品所攝純是凡夫。淨土法門實爲凡夫而開。他講“看此觀經及叁輩九品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認爲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籍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依善導大師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而不是聖者,且整部《觀經》是世尊爲未來世的五濁凡夫所說,而不是爲聖者所說。大師說那種聖者是,“叁塗永絕,四趣不生。身居生死,不爲生死所染;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神通自在,轉變無方。更憂何事,乃籍韋提爲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善導大師講:“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但此觀經,佛爲凡說,不幹聖也。世尊定爲凡夫,不爲聖人。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經,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韋提是凡非聖,由非聖故,仰唯佛力冥加,彼國雖遙得睹。”並引《觀經》中十處來證此經是爲末世凡夫而講。第一、《觀經》雲:“佛告韋提:我今爲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第二、言“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處。”第叁、“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第四、“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彼佛國土”;第五、日觀初雲“佛告韋提:汝及衆生專念”以下,乃至“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之語;第六、如地觀中說“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衆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七、花座觀中:“韋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八、次下答請中說言“佛告韋提:汝及衆生,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九、像觀中說:“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說言“爲諸衆生者”等十句,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善導大師這一判定彰顯了釋迦佛說《觀經》的重要意義,使淨土宗法門大爲弘傳開來。普利濁世之衆生。當然,《觀經》並不是不攝受聖人,其實淨土宗是叁根普被,凡聖全收的,只不過此經側重點是在凡夫罷了。如此經中講的叁種福業是叁世諸佛淨因,諸佛可依此法門而成佛,就簡明了此經並沒有把聖人排除在外。

  叁、定善十叁觀

  ( 一)略述定善十叁觀

  首先,探討何謂定善,何謂散善,二者是如何判定的。善導在《觀經四貼疏·玄義分》中說:“從日觀下,名爲定善,叁福九品,名爲散善。”善導大師認爲定善之中,有兩種層次,即:觀前方便和證得叁昧。經文“教我思維,教我正受”句就說明了定有程度深淺的不同。他講:“言思維者,既是觀前方便,思維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土”即合上“教我思維”一句;言正受者,即想心都息,緣慮並亡,叁昧相應,名爲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將思維正受判爲定善,善導大師是依《華嚴經》“思維正受者,但是叁昧之異名”句,再依據韋提希夫人之請“教我觀于清淨業處”,“教我思維正受”語,判定十六觀前十叁觀爲定善。

  定善十叁觀,即指一、日想觀 二、水想觀 叁、地想觀 四、樹想觀 五、八功德水想觀 六、總想觀 七、華座想觀 八、像想觀 九、無量壽佛色身想觀 十、觀世音色身想觀 十一、大勢至色身想觀 十二、普觀想觀 十叁、雜想觀。這其中分人(正報)法(依報)二種所觀之境。依報中,有叁種:一、地下莊嚴,即一切寶幢光明,互相映發等是。二、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叁、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花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此叁種,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在十叁觀中,從第一日觀至第七華座觀,皆屬依報觀。此依報中,有通有別,言別者,華座一觀是其別依,唯屬彌陀佛。余六觀是通依,屬法界之凡聖。又此六中,又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觀、水想觀、冰想觀等,是其假依。真依者,即從“琉璃地”下至“寶樓觀”以來,是真依,是彼國真實無漏可見之景象。

  正報中亦有二:一是主莊嚴,即阿彌陀佛是。二是聖衆莊嚴,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報中,也有通有別。言別報者,即阿彌陀佛是,即此別報之中,也有真有假。言假正報者,即第八像觀是也,觀音勢至等亦如是。這是因爲衆生障重,染惑處深,佛恐乍想真容,無由顯現;因此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來證境。真正報者,即第九真身觀。此由前假正,漸以息于亂想,心眼得開,粗見彼方,清淨二報,種種莊嚴,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見彼真實之景象。通正報者,即觀音勢至等以下。

  (二)十叁觀的性質

  本經所說的觀法不是理觀而是事觀。善導的《觀經四貼疏·玄義分》中說:“觀即是照,常以淨信心之手,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依正等之事。”即是內具清淨之信心,輝耀信仰之智慧,以彌陀淨土的依正二報之莊嚴對象而觀察之。(淨影慧遠與吉藏則倡理觀)善導依佛力的冥加說凡夫他力觀。而觀佛之報身報土則是事觀。

  《觀經疏·序分義》中說:“衆生之業障,觸目生盲,指掌謂遠。……豈況凡夫分外之佛境,觀于內心,如無聖力之冥加,彼國依何而得觀乎?”善導之觀是依著佛力的如來別異之方便觀,乃是他力的觀法。所謂佛力乃是:“娑婆之化主,依其請故,廣開淨土之要門,供安樂之能人,彰顯別意之弘願。”這是說依著釋迦彌陀兩尊之佛力與願力的冥加之他力觀。就如經中說的“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故知“此觀經佛爲凡夫所說,不幹于聖者。”是爲凡夫的事觀,而不是菩薩聖者所行的理觀。

  (叁)修觀的過程及其利益

  修觀的過程,一、引心入定以成觀門。在十叁觀中,首先習日觀。善導大師認爲這有叁種利益:(一)、欲使衆生識境而住心。因爲圓滿的日輪可以系心,以遏製掉舉的生起。又日相是光明的象征,觀想日的光明,可以對治昏沈,使行者系心一境。(二)、欲使衆生識知自己業障之輕重。因日輪光明,可照凡夫衆生的黑暗煩惱。(叁)、欲使衆生識知彌陀的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照耀內外,超過此日百千萬倍。日觀之法,在春秋兩季,太陽由正東升出而沒于正西。當此之時向西而坐,靜心而不動搖散亂,谛觀太陽沒于西方之時,其形狀如空中之懸鼓。日觀若成,閉目開目,了了分明。

  二、由方便觀入真實觀。由觀水——冰——琉璃的觀想,使行者從淺至深由粗到妙的觀想中得見極樂實…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禅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