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禅慧)▪P2

  ..續本文上一頁境。善導大師闡述作此觀的作用說:“日輪常照,以表極樂之長輝;複恐彼地不平,類此穢國之高下。……欲取能平之者,無過于水,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琉璃之地也。”從觀水至冰的前方便觀慢慢引心由粗至細微,而能觀極樂世界的真實的琉璃地,進而觀極樂世界地上和地下之種種莊嚴妙好。

  叁、陶煉心志以成叁昧。地觀以下之觀想,是籍勝境陶煉心志而趨于精細的,所緣境界依心的深觀細想而轉勝變實。從寶地而寶樹而寶池而寶樓,層層推進,重重深入,四觀成就,即總觀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成就,是觀淨土叁昧。由上水想觀成就時,“一一觀之,極令明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地觀成就,可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礙。由于地觀,可得叁昧,並能滅罪、生淨國,故後寶樹、寶池及寶樓的越來越精細的觀想才有可能,並在這期間,聽聞極樂世界的法音,見到極樂世界的勝境,心力遞增,淨境轉深,而能達到總觀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成就,證得觀淨土叁昧。

  四、說華座觀以除苦惱。上總觀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成就,此處佛大悲爲說觀極樂世界正報莊嚴,先示蓮花座觀以除常沒常流轉的衆生的苦惱,並可籍此得生西方彌陀佛所。善導大師釋此段文講:“從“汝等憶持”下至“解說”以來,正明勸發流通。此明觀法深要,急救常沒衆生,妄愛迷心,漂流六道。”時無量壽佛及二大菩薩應釋迦佛語而現,住立空中,顯此觀法的殊勝及佛之大慈大悲。此蓮花乃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故此想若成,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五、觀佛身相起大妙用。第八像想觀是第九真身觀的前方便,是假觀。此觀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能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尤其是在第九真身觀成就之時,“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由觀佛的色身而徹見了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攝一切的本懷。第九真身觀成就,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第八像想觀和第九無量壽佛色身觀中都達到了念佛叁昧,但這兩種叁昧深淺程度是有差別的,第八觀是假觀,程度較淺,第九觀是無量壽佛的真身觀,程度深,故起的效用也不同。

  六、觀觀音勢至二脅持菩薩。

  七、普觀想。至此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觀想完畢。

  八、方便之雜想觀。

  這十叁觀中含攝了念佛法門的兩種法門。即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前七觀都是觀想念佛。第八至第十叁則是觀像念佛。

  依十叁觀證得的利益是滅罪、見佛和往生。如修第叁地觀成就,則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第六觀想成就,能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第七華座觀成就,“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像想觀則“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第九真身觀成就“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四、散善之叁福九品

  由于衆生的根機不同,佛陀于十叁觀外又開散善之叁福九品。圓發叁心與修淨業叁福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圓發叁心出在上品上生章,實則貫通九品,只是隱顯互文,義無欠缺。它是淨業修持成就的保證,是往生的正因。而淨業叁福則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礎。九品往生是往生西方的正行。

  (一)發叁心

  發叁心者,《觀經》雲:“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解釋此叁心說:至誠心,即真實之心,行者修身、口、意叁業之行時,必發于真實心中,若以虛假不實心修,縱然日夜十二時中,急走,急作,厲行叁業之行,皆名雜毒之善,名虛假之行,以此回向,希望求生彼佛淨土,決定無法往生。因阿彌陀佛因中之修行,至一念一刹那,皆悉從真實心中所作。

  深心者,謂深信之心,有信機信法二種。信機者,深信我等是多生恒常流轉生死之凡夫,沒有究竟出離之因緣。信法者,此中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二者。就人立信者,彌陀、釋迦及十方諸佛皆爲人。就彌陀佛說,彼佛四十八願,攝受我等,應稱爲本師,深信憑彼之願力,決定能得往生。就釋迦佛說,深信彼佛說觀經所指示彌陀淨土。就十方諸佛說,證明凡夫往生不謬之文,信諸佛是作證之人。其次,就行立信者,是指就往生之行立信,即往生之行有正行、雜行之別,正行亦有讀誦、觀察等五種,就中,信稱名是彌陀本願所立之誓是正定業。

  其次,回向發願心者,即回向所作之善根,發願往生淨土之謂。有兩種,一往相回向,二還相回向。往相回向,《觀經四貼疏》說:“以自他所修善根,皆悉在真實深信中回向,願生彼國名爲回向發願心。”還相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這叁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少發一心,即不得往生。

  (二)淨業叁福

   《觀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此中第一福爲世善,是人天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名“敬上行”,慈心不殺,名“慈下行”。十善業道,是人天善業。衆生籍父母之緣而生,父母于己即有大恩,故父母是世間福田之極,不孝父母,與畜生無異。佛陀,是出世福田之極,無佛陀,則無我等佛子,依佛教化成就佛道。師長爲我們善知識,教示我們禮節,使我們學識成德,因行無虧,乃至成佛。皆籍師長善知識之力,故須敬重。慈心不殺,因一切衆生,皆以命爲本,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爲護命。十惡之中,殺業最重,故特別提出來列爲一條。

   第二福是戒善。歸依叁寶,受持戒律,叁千細行,八萬威儀,敬謹奉持,名爲戒善。衆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菩薩戒。“不犯威儀”者,是指身口意業,行住坐臥,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戒善之中,而有感品類不同之差異。

   第叁福是行善,是大乘業,菩提是佛道,發菩提心,就是發求成佛道之心。因果,有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深信因果,即深信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樂因,即感樂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壞文成。不得疑也。大乘,通指一代諸佛所說顯密諸大乘經。經教,就象明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即能厭苦欣樂涅磐等。勸進行者,即爲他人說聖道淨土修行法門。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淨土的正因。

   此叁福中,或有一人單修世善,或有一人單修戒善,或有一人單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叁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這淨業叁福,完全統攝了世出世一切善法。也統攝了世出世一切善人。可謂是萬善同歸,盡入彌陀大願海中。但這世間也還有叁善都不修的惡人,佛陀在九品中的下叁品中特別對其開方便門,籍稱佛名而往生。

  (叁)九品往生

  一、九品之因行 九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叁福,開叁福以爲九品,九品叁福是一樣的內容。

   上品上生有叁種人:“一者慈心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這是修學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殺,包括不口殺、不身殺、不心殺,是第一福,雖是世善,亦通大乘。具諸戒行,戒有許多種,而在此,則主要是菩薩戒。讀誦大乘是第叁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諸佛菩薩難作能作,難舍能舍,爲求佛法,不惜身命財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修行六念,屬第叁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行業是“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次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土。”他們或者讀誦大乘經典,或不讀誦大乘經典,但能善解大乘空義,聽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其心坦然,不驚不怖,深信世出世間苦樂因果。于大乘法,不生疑謗,是第一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們所修的行業是“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雖信因果,但信心不深,所以稱“亦”。發無上道心,即發菩提心,是第叁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後,就能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略于上,須經一大劫,方能得無生法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須經叁小劫,住歡喜地。以上叁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菩薩衆。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業是“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這是第二福。他們持戒,大抵畢命爲期。但不包括菩薩戒,因此屬于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業是“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薩戒在內。他們持戒的時間極短,因此,降一等。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們所修的行業是“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是第一福。他們沒有發菩提心,只是爲了自身了脫生死,求生淨土。屬于小乘根性。生西方後,過一小劫,成阿羅漢,然後回小向大,是極樂世界的聲聞衆。

   中品上生彼國已,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須要經半小劫,才成阿羅漢。他們本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後,先證小果,以後再回小向大。這兩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聲聞衆。

   下品上生,是造十惡的輕罪凡夫,他們…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禅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