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另一面,即森林与树木等特性。由于树木有着周而复始的生命力,一般被视为创造力的象征。当然,并不在是所有的树木都被尊为“圣树”,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量的特定树才称为崇拜的对象。在印度河文化的代表Harappa遗址中曾发现一枚印章(seal),在其上面刻有柳树(Salix babylonica).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开始使用的打刻印货币(Punchmarked Coins)中就有许多刻有树木的图案,树木图案在货币上的出现,已经可以看出其象征的具体化,此中的树木是否称为支提,还不能确定。
但Bharhut的浮雕中,则出现了称为支提的圣树与许多动物相伴的图案,其中两处图案带有碑铭,其一为: migasamadaka/ chetaya (chetiya/)-动物们昼寝的支提树。在此图案中共有六支羚羊,两匹狮子寝卧在树与台座的周围。一般的情况下,羚羊往往是狮子的食物,或许是在圣树的环境下,各种动物之间已不存在弱肉强食,而是彼此平安相处。其二为:Abode chqtiya/-芒果树上的支提。图案有小山与溪水,两头象朝着台座方向走去。其中较大的象,用鼻子将莲花供养树,很明显,这里支提已成为崇拜的对象。在佛教之前,圣树信仰与支提的关系已经十分密切。
圣树往往是药叉等神祗栖息的场所,药叉等神祗一方面成为人们祈祷与寄托美好愿望的场所,同时也会对生命等构成恐怖与威胁。据记载,一贫穷的婆罗门因对一棵Palqsa的大树的根部进行清理,除草、撒砂、清扫、掌印、花环、灯明及诸种香料供养,被感动的树神或知婆罗门想得到足够的财宝,将Pilakkhu树根处存有宝物的消息告诉了婆罗门。同样,栖息在树上的精灵也会给世人带来恶运。
2 圣树支提信仰与佛塔的关联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圣树供养的方法与礼仪,同早期的佛塔供养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佛陀在临圆寂前曾对阿难讲述了佛塔的供养法,即可以用香类、花类、涂料类、燃灯类、幢幡类、伞盖类、音乐类及礼拜、净扫等供养或庄严佛塔。而这些供养法与圣树供养的方式有许多雷同的地方,应该说,形成于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圣树供养法,直接影响了佛塔供养法。
在Bharhut的佛塔浮雕图中,表达着人们在供养佛塔时的诸种虔诚。首先是向佛塔的覆钵部散花,浮雕的上方有飞天用左手持盘,右手散花。整个图案的右上方有一半人半鸟的神,以双手捧着花环呈供养状。在塔的两侧,有伫立与礼拜的男女,从浮雕上还可以看出,一些信徒正用右绕佛塔的方式在巡礼佛塔。在佛塔的基座处,刻有明显的右手掌印。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上面刚刚提到的贫穷婆罗门以掌印供养圣树的记载,据J. Auboyer的研究,以右手掌印为供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恶灵的守护,并且这种带有咒术信仰的起源十分古老。
在Sq
ch]第一塔北门柱的佛塔供养图中,共有十八人与四位半神半鸟的神在赞叹供养佛塔。其中最前面的是七人在演奏乐器,各种乐器形态各异。第二排七人,有人手持旗,有的从花盘中取花,合掌者有三人。距离佛塔最近的有四人,他们手持花环呈散花状。栏楯内有两人在绕塔。佛塔的覆钵处同Bharhut一样。佛塔的浮雕中所表现的香类、花类、涂料类、幢幡、音乐及掌印、右绕、赞叹等等,与文献中的记载几乎是一致的。应该说,佛塔供养具的使用与圣树供养的影响密不可分。
此外,从佛塔的形态与周围的圣树、供养法等方面,均不难看出圣树支提信仰对佛塔的影响。释迦牟尼佛的塔供养,最直接的是由于崇拜舍利。但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主要契机而已,植根于印度土壤中的圣树支提信仰则是重要的外缘。圣树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人们基于对再生力量的好奇,认为这种形式是宇宙全体的象征,并逐渐产生了朴素的宗教意识,也就是说,佛塔信仰对印度传统的支提信仰进行了选择、节制、改铸与扬弃,并以佛教自身的思想为主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佛塔信仰。
《摩诃婆罗多》1. 138. 25.颂中有以下的记载:“在村落中,有一棵独立的、枝叶繁茂与果实累累的树,这是受到人们尊重与供养的支提”。一棵果实累累与枝叶繁茂的大树是人们休息及路人的住宿处,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供养。佛典中类似的记载十分多见,毗舍离大城有许多著名的支提,并是跋闍族人的圣地。南传的经藏曾记载,毗舍离的裸体形者尼乾子伽罗楼,曾发誓尽形寿不离东、西、南、北四支提,即Udena-caitya、Gotamaka-caitya、Sattamba-caitya、Bahuputta-caitya。《长阿含经》卷十一对此作了相应的记载。除以上的四处支提外,还有Cqpqla-cetiya、Sqrandada-cetiya等支提的存在,毗舍离的几处支提有乐园-ramaz]ya之称。《杂阿含经》卷五有一段萨遮尼犍子挽留世尊在毗舍离停留说法的记载:
此毗舍离,丰乐国土,有遮波梨支提,漆菴罗树支提,多子支提,瞿昙在拘楼陀
支提,婆罗受持支提捨重担支提,力士宝冠支提。世尊!当安乐于此毗舍离国,诸天
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于世尊所,常得恭敬,奉事供养,令此诸天、魔、梵、
沙门、婆罗门,常夜安乐,唯愿止此。
《杂阿含经》中的支提,均在毗舍离的大城内,早期的佛教文献中经常提到佛陀于日中之时,在相关的支提处休息或说法。
Caitya一词是由动词
ci词根所派生的单词,与
cint-想、记忆,或者
cin-思考、冥想也有一定关系,使Caitya一词又含有纪念性的场所或冥想性场所的意思。或许是由于宗教神话的缘故,使人们对一特殊的场所进行礼拜供养并逐渐令该场所演化为圣地。
同时,一些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特殊人士,也无疑会使人们对其生起敬仰,释迦牟尼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佛陀的生涯中,诞生地蓝毗尼、成道处菩提伽耶、初转*轮处鹿野苑、圆寂处拘尸罗等地均被冠以支提。而四大圣地原来仅为纪念性的场所,随着世人对佛陀的追忆与仰慕,四大圣地的最初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成为佛教信徒朝礼的中心与圣域。圣地巡礼(Cetiya-cqrikq)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其礼仪与纪念范畴,带有明显的宗教实践。Cetiya朝礼者在巡礼过程中所积累的功德,使其获得了死后上升天界的机会,对此,《长阿含经》卷四的《游行经》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在四大圣地的基础上,又逐渐演变为八大圣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在四大圣地的夹注中指出:
比于西方,亲见如来,一代五十余年居止之处,有其八所。一本生处,二成道处,
三转*轮处,四鹫峰山处,五广严城处,六从天下处,七祗树园处,八双林涅槃处。
四是定处,余皆不定。
在四大圣地或八大圣地的所在处,应建有明显标志性的纪念物。最初建造佛塔的可能性很小,佛陀曾允许佛弟子在成道处植礼敬菩提树。支提作为纪念性的建筑物,也许在这些地方有所建造,并成为崇拜对象。佛教的早期文献中,关于佛陀的出家、剃发及经行等处,均有许多支提的建造。同时,支提作为精灵的栖息处、神祠及祭柱等场所也为学者所关注。
三 佛塔信仰的起源
1 st[pa信仰的起源
根据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记载,st[pa的信仰在佛教时代之前就已存在。一些外道建造st[pa,耆那教的教徒也有st[pa信仰的风俗。但对最古的st[pa的记载却与佛教有着直接关系。对st[pa起源的研究,我们在上一节中曾对支提的诸种形态进行了统括性的讨论,无疑是希望能对佛塔信仰做更广泛的追溯。但是支提并非佛塔,只是两者之间在供养形态上的类似之处,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同时,st[pa也不等同于佛塔,佛塔仅仅是st[pa诸种信仰中的一种形态。讨论佛塔信仰的起源,只有对st[pa的起源进行研究,才能使佛塔起源的研究成为可能。目前,学界对st[pa起源及形成的研究,尚无明确的定论。现将学界对st[pa信仰起源的主要观点进行简约的综述,便于我们对佛塔信仰的渊源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1.1. Dome起源说
Dome系指圆屋顶的小屋,与st[pa的整体部分呈半圆状相类似。当时早期的出家行者及婆罗门安置圣火的小屋(Agni1qlq),雅利安人酋长的小屋等呈半圆形。主张Dome起源说的观点有:
1.1.1. E. B. Havell的主张
st[pa的整体部分与吠陀礼仪中的祭场有关,铺在祭场的s[ci-贯石与草根(s[ca)相类似。May Day一词也是从含有牺牲的medha而来,而右绕道的礼仪则是直接延续了吠陀的太阳神崇拜。早期的st[pa就是死者的亲族按照吠陀葬仪为其建造的小屋,供死者在年中的固定忌日居住,或者是再生族雅利安人的部落酋长小屋,其使用的材料为竹子或木材。st[pa的产生与雅利安人有关。
1.1.2. P. Brown等人的主张
st[pa的形状多为圆形,并且基本上都采取右绕的礼仪。类似的建筑物一般是隐居者与圣人的居住地,并被后来的支提窟所采用。H. sarkar主张圆形的建筑物并不限st[pa,它是早期宗教建筑的共性。S. Pant则认为,st[pa的形状与气候有关,有的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指出,这种圆形的建筑物的形态,在印度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内仍有具体的实例。
1.2. 头盖骨说与土馒头说
有的学者主张st[pa一词有“头”、“顶”等含义,作为建筑物的st[pa所体现的就是“头盖骨”的形状,并显示为…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形成与流变(湛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