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宇宙人(Cosmic Man)的头。
土馒头的起源说,为许多学者所采用。其中主要的观点认为,st[pa与丧葬礼仪有关。既在墓地上堆砌圆形的土堆,作为标示。H. Sarkar主张这种圆形的土堆,就是准佛塔的阶段。也有的学者主张,火葬用的积薪上用土作成坟墓性质的纪念碑。这一习惯是在火葬场盛土或种植Pippala树为标志,同时也是支提一词的由来。土馒头与木制的柱同时使用,后来由石制的所取代。在Sq
ch]东门的浮雕中,手持圣火的婆罗门围绕着圆塚,这也许是婆罗门系统的st[p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教之前的st[pa形态。
1.3. 外来说与象征说
据J. Fergusson 的研究,st[pa的起源主要是从Etruria、Lydia或是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带的Turanian民族坟墓丘的展转影响而来。
象征说主要有两点,一是st[pa的成立象征着宇宙山,作为塔的顶冠柱就是宇宙轴,其中汉译佛典中的须弥山,经常被学者们所引用。二是st[pa与地母神信仰的结合,地母神象征丰饶与再生能力。有关佛塔的另外起源说,在此从略。
在以上的各种观点中,基本上是从不同角度对st[pa起源而进行的有益讨论。其中有的主张难免重复交叉,任何一种主张都很确定为是唯一的正确。由于st[pa起源的问题,涉及到祖先崇拜、地母神信仰、世界观的象征、丧葬习俗等诸多方面,而st[pa的出现与信仰的形成应经历了漫长时间,并且与区域文化、民间风俗及宗教观念等不断进行融合,它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也正因为如此,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的佛的浮雕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隐喻与象征。而这些不同的象征在同一地方的出现,则直接表明了st[pa所经历的诸种变迁。
佛教st[pa的出现,无疑是对st[pa理性并节制的选择结果。佛教st[pa对此前的St[pa信仰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排斥或拒绝,只是对其进行了同情及宽容的接纳。st[pa信仰中的某些象征与隐喻,在佛教的st[pa中还能发现其历史的遗痕。同时,佛教st[pa中所体现的某些具体的观念与思想,又与佛教的独特教义紧密相关。还有,佛教st[pa自出现之日起,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悄然地发生着演进。正是这种静悄悄的变异,为不同时期的佛教主体信仰带来了许多机运。
2 St[pa的语源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指出:
上言制底畔睇者,或云制底畔弹那。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
众聚香柴,遂成大积,即名此处以为质底,是积聚义。
佛塔即梵文的st[pa,有时也译为支提(caiyta),义净将两者视为相等。从语源学方面来看,st[pa在印度最古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其中,在Varuza的赞歌1. 24. 7即有“在无限的空间中,具有清净活力的国王,Varuza啊!将树木的冠(vanasya st[pam)高高固定”的记录等四种左右的用例。其中有树冠、天与地的轴心及支柱等含义,但st[pa缘何作为佛塔?目前尚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st[pa并非佛教的专门术语,在吠陀时代已经被使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t[pa一词在语义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同时,也有迹象表明佛塔构成部分的关联名称也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如佛塔的基坛-Medh]与吠陀祭祀的牺牲-Medha等有着一定语源学上的联系。而支提(caiyta)一词在《梨俱吠陀》中似乎还没有见到,相反出现在《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叙事里。在佛教文献中,支提一词则更多地专指与佛陀生涯有关的四大圣地,梵文文献中的支提用例常见于大乘经典,但与st[pa在使用上不再区分。Caiyta在佛教文献出现之前,有圣火坛等多种语义,并有许多崇拜支提的现象发生。大众部律藏则明确指出,“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事实上也有无舍利而称塔者,如下文提到的瓶塔与炭塔。
同时,塔与支提均有收藏遗骨的含义,但塔是建筑用语,支提系属宗教用语,两者在宗教机能方面相同而在构造上却相左。也有人主张支提作为礼拜的对象,属于建筑物的一种,其中包括支提在内。而一般的区分方法则认为,以山奇大塔为代表的半球体形态的建筑为st[pa,以石窟寺院内安置的小塔为Caiyta。尽管支提与塔在语源上有着种种差异,然而伴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两者已经被视为同一语词。
3 佛塔的象征
佛塔作为多种象征的复合体,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无法窥其全貌,无论是舍利安置所、圣火坛、婆罗门的墓地、天界的宫殿、三十三天的象征等等。其中宇宙中心与宇宙支柱的象征,揭示出婆罗门世界观的基本要素。圣树崇拜、女神信仰与大地母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耕民族对畜牧与农作物丰收的期待。当然,以上两种类型的象征还是不能代表佛塔的全部含义。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讨论出土碑铭中的佛塔资料,在具体的供养者当中,各种身份与社会出身的人都有出场。有农夫的祈愿,有商人的捐赠,更多的是王族的供养。
转轮圣王是印度古代理想的帝王观念,佛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有关佛陀的葬仪,释迦牟尼曾亲自交代要按照转轮圣王的葬法举行。
四 佛陀的毗荼与舍利供养
1 佛陀的葬仪
释迦牟尼的圆寂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关于佛陀的葬法也被诸多经律所记载,此中涅槃经类对此报道得最为详尽。据《游行经》记载,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曾在世尊圆寂前请教佛陀关于如何处理佛陀的遗体,佛陀首先提醒阿难应以学道为本,葬法的相关事宜由居家信众操持。但在阿难的再三请求下,佛陀亲自讲述了葬法的程序,即A以香汤洗浴身体;B用新劫贝周遍缠身;C以五百张曡次如缠之;D内身、金棺灌以麻油;E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槨中,旃檀香槨,次重于外;F将名香后衣置于棺上;G荼毗;H将舍利建塔令众追念如来,这是法藏部的《长阿含经》卷三为我们提供的消息。
佛陀的葬法是按照转轮圣王的葬仪而举行,早期涅槃系统的经典中也记载了转轮圣王的葬仪次第。首先是用香油洗浴遗体并缠衣,其次是入棺、设置火葬堆并举行荼毗,最后是收拾舍利建塔。其中在每一个环节均十分细致与庄严,建塔的位置也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便于人们的礼敬。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佛陀对阿难的告诫,对此《佛般泥洹经》卷下同样有所指出,即“当有逝心理家,共忧吾身”。《般泥洹经》及《大般涅槃经》等关联资料均有类似的记载。其中关于佛陀的葬法操持方面,以上的资料不约而同地提到由“梵志、居士、诸王、长者”等处理后事,而出家的比丘应当以法为重。
汉译《长阿含经》为法藏部所传持,而帛法祖翻译的《佛般泥洹经》与失译的《般泥洹经》系属哪一部派所传持,目前还不明了。从内容上看,与巴利上座部及法藏部传承相左的部派所属。至少在上座部等部派分裂以前成立的《大般涅槃经》对出家比丘参与舍利供养而提出了告诫。佛灭两百年,上座部发生了枝末分裂,在此期间,僧团内部对这一告诫仍然是有所遵循。涅槃系统的经典应该视为最早记述关于佛塔供养的文献,较为详细地载录了佛陀遗体的火化过程,并且对佛陀舍利的分配及建塔等方面也有叙述。
据Mahqparinibbqna-Suttanta记载,最初出现在佛陀葬仪的是Kusinanqrq的Mallq族人,用舞蹈(nacca)、歌谣(g]ta)、音乐(vqdita)、花环(mqlq)、香(gandha)、天盖(cela-vitqna)、曼陀罗花蔓(mazfala-mqlq)等进行供养佛陀的遗体, 《佛般泥洹经》卷下等资料则指出较早参加佛陀葬仪的是商人与大臣辅相,甚至还有婆罗门的出现。在这些资料中沙门比丘与从事宗教礼仪的神职人员则在稍后出现,这些报道同佛陀对比丘的临终告诫应有一定关系。同时,商人、大臣及武士阶层的出现,也符合由他们建塔供养的说法,而摩诃迦叶等五百比丘在临近荼毗前出现在葬仪现场,由迦叶主持荼毗。
2 八王分舍利与建塔供养
毗荼后的佛陀舍利由若干个国王建塔供养,据说为分得舍利几乎发生战争,现将部分文献所记载的国名抄录如下:
一 Mahqparinibbqna-Suttanta DN. vol. II, PP.166-167.
1 Mqgadho Ajqtasattu 2 Vesqlikq Licchv] 3 Kqpila vatthavq Sakyq 4 Allakappakq
Bulayo 5 Rqmagamakq Koliyq 6 Vevwhad]pako brqhmazo 7 Pqveyyakq Mallq 8
Kosinqrakq Mallq
二 《长阿含经》卷4《游行经》,《大正藏》卷1,29b:
1 摩揭陀阿闍世 2 毗舍离离车民众 3 迦维罗卫释氏民众 4 遮罗颇国跋离民众 5
罗摩伽国拘利民众 6 毗留提国婆罗门众 7 波婆国诸末族 8拘夷国诸末族
三 《般泥洹经》,《大正藏》卷1,190a:
1 波旬国诸华氏 2 可乐国诸拘邻 3 有衡国诸满离 4 神州国诸梵志 5 维耶国诸
离揵 6 赤泽国诸释氏 7 摩揭王阿闍世 8 拘夷国诸华氏
四 《十诵律》卷60,《大正藏》卷23,446b:
1 波婆城中诸力士 2 遮勒国诸刹帝利姓婆蹉婆罗 3 罗摩聚落拘楼罗种 4 毗国
中诸婆罗门 5 毗耶…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形成与流变(湛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