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国诸利昌种 6 迦毗罗婆国诸释子 7 摩伽陀国诸阿闍世王 8
拘尸城力士
五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大正藏》卷24,401c-402a:
1 波罗聚落诸壮士 2 遮洛迦邑部鲁迦邑 3 阿罗摩邑 4吠率奴邑 5 劫比罗城释
迦子 6 薛舍离栗姑毗子 7 摩伽伽国未生怨王 8 拘尸罗城诸壮士
以上国家为获得舍利供养而引起纷争的记载见于相关史料,部分国家出动象兵、马兵、车兵及步兵等相威胁,此中有的国家与部落尚不清楚,但多数应以中印度为中心。而争取得到舍利的理由有以下几种:
A 佛在拘尸罗入灭,应在此建塔供养。
B 与佛同族,应获舍利供养。
C 佛为我等师长,深受敬仰,应获舍利。
最后由一位香姓的婆罗门出面调停而化解了这场危机,并将舍利分为八份,对此《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的记载说,婆罗门首先为举兵在拘尸城的众人讲述了乔达摩为悲悯有情而长期修习忍辱法,由忍辱获得正觉,心性平等如虚空等道理。并指出佛陀圆寂仅七日就出现类似的纷争,是与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主张以平均分配的原则供养舍利,最后在香姓婆罗门主持下将佛陀舍利分为如下:
第一分与拘尸那城诸壮士等广兴供养,第二分与波波邑壮士,第三分与遮罗博邑,
第四分与阿罗摩处,第五分与吠率奴邑,第六分与劫比罗城诸释迦子,第七分与吠舍
离城栗姑毗子,第八分与摩伽陀国行雨大臣。此等诸人,既分得已,各还本处起窣覩
波,恭敬尊重,伎乐香花,盛兴供养。时突路拏婆罗门将量舍利瓶,于本聚落起塔供
养。有摩纳婆名毕波罗,亦在众中告诸人曰:释迦如来恩无不普,于仁聚落而般涅槃,
世尊舍利非我有分,其余炭烬幸愿与我,于毕钵罗处起塔供养。时瞻部洲世尊舍利乃
有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香姓婆罗门的建议得到了各方面响应,先后在中印度建塔供养。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将香姓译为“直性”,并说直性婆罗门将舍利分为三份,一份诸天,一份龙众,一份人间由八国均分。玄奘的记载多少夹杂着传说色彩,但仍然反映出竞相供养舍利的史实。而香姓婆罗门将盛量舍利的瓶带回故里建造瓶塔。据说,当时香姓婆罗门将蜜涂在瓶内,使部分舍利得以存留。同时,火化后的舍利以瓶盛量,也间接表明舍利崇拜的重视程度。
而毕钵的孔雀族(Pipphalivaniyq Moriyq)将炭(axgqra0带归本族建塔供养。以上十塔的说法同南传的记载是一致的。《长阿含经》则又增加了“髪塔”成十一塔,但没有指出具体因缘。此外尚有其它塔供养的出现,这种现象与经典编辑时添加的成分有关。在piprqhwq-释迦族的故地发现了舍利瓶,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舍利来源与供养情况。法显巡礼印度时,还亲自目睹了八王当时所建造的佛塔。
整个佛陀的葬仪与建塔供养,基本上是直接承袭了婆罗门教的主要传统,葬礼的风俗与具体的执行程序无一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转轮圣王的葬仪与八王分舍利的记载。由于转轮圣王是古代印度的理想帝王观念,因此,佛塔同转轮圣王的同等模式的建造,不仅是仅为了庄严及习俗的沿袭,还体现着王族的气象与威严,佛典中对佛塔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想起帝王的都城。
当佛陀身体火化后,立即引起当时一些国王及部落首领的极度关注,为分得佛陀舍利,几乎演变成一场区域纷争,最后经婆罗门的调停而未果。但是,他们为获得舍利供养的动机,或许不仅仅是基于宗教原因。佛陀在当时被称为法王(Dharma-rqjq),具有理念统一的象征。获得佛陀舍利的供养权,体现着国家的统一、势力的强大。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著名君主,被后世同样尊称为“法王”,在他的推动与支持下,佛教从一个区域宗教发展为国际性的宗教。据许多佛教史料记载,他曾诏令天下,建塔供养,所建造的佛塔均称为Dharma-rqjq塔、或法王墓、法王的坐处等。法王的正法是人们普遍遵循的规律,建造法王塔同样包含着对正法的崇敬与弘扬,对当时的帝国的统一与民族、区域问题的处理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八王分舍利的史实,已经超越了宗教上的单一目的,还体现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等诸多功能。
五 佛塔供养的源流
1 过去佛的塔崇拜与营造方法
1.1.迦那迦牟尼佛(Konqkamana)的塔崇拜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六载:
迦罗迦村驮佛城东北行三十余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四万岁
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也。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度父之处。次北窣堵波,
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
建也。
玄奘的记述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过去佛的塔信仰的初步情况,至于Konqkamana佛塔的详细报道尚不清楚。而引文中提到阿育王小石柱的法敕内容,在其它资料有相类似的提及,但现存的石柱已经折断为二,柱头已失,未载寂灭之文。两者是否出自同一石柱,还不能断定。阿育王小石柱中的佛塔一语是现存碑铭中较早出现的用例,如:
天爱喜见王,灌顶十四年后(约公元前255年左右),使Konqkamana佛塔增大
两倍。然后,于灌顶二十年后,亲自来到此地对塔拜祭,并建立石柱。
Konqkamana佛在汉译文献中有拘那含牟尼、迦那迦牟尼等音译,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五位。而东晋时期西行的法显在《佛国记》中也提到了Konqkamana佛塔,并指出是位于舍卫城的附近,但与阿育王相关的报道则不见记载:
从舍卫城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毗伽,是拘楼秦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
般泥洹处,亦皆起塔。从此北行减一由延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
般泥洹处,亦皆起塔。
法显在印度曾见到提婆达多系统的信徒对过去佛塔的崇敬,而过去七佛的信仰起源与吠陀文献中七贤及七圣仙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已经做了很有启发性的研究。阿育王的碑铭仅记载了Konqkamana佛,Bharhut的浮雕中却对过去六佛与菩提树的情况做了表述。浮雕的资料直接说明了过去佛思想在信仰上的成熟,并已经通过佛塔的形式进行礼赞。但到目前为止,过去佛塔的研究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迦叶佛塔的资料相对清楚,律藏中仅有几处对毗婆尸佛塔、迦孙陀佛塔、拘留孙佛塔有简单记载,因此对释迦佛以前的佛塔信仰解明,还有待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1.2. 迦叶佛塔的信仰及构造
根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三的记载,佛陀游行于拘萨罗国时,有一耕地的婆罗门见世尊经过,持牛杖住地礼敬佛陀,佛陀破颜微笑,跟随的弟子欲知佛笑的因缘。佛陀讲述了现今婆罗门礼拜的是两位世尊,自己及迦叶佛。诸比丘欲见迦叶佛塔,在得到婆罗门的土地使用许可后,世尊便现出迦叶佛的七宝塔,塔身高广。世尊又在附近作迦叶佛塔,诸比丘请示佛陀是否可以授泥、礼拜、供养,佛陀先后说了三次偈语,即真金百千等不如用一团泥、一棵善心及香花等供养礼敬佛塔。此后,波斯匿王用七月七日建起大塔,佛陀还为波斯匿王讲述了昔日吉利王用金银造塔的因缘。
类似大众部律藏的记载还见于其它文献,《四分律》及《五分律》等说法与此大同小异,无外乎鼓励建塔并称赞建塔的种种功德,同时均以佛微笑的因缘作为铺陈。佛陀还特别说明了迦叶佛塔的建造方法,如《摩诃僧祗律》载:
尔时世尊,自起迦叶佛塔,下基四方周匝栏楯,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盖,
长表轮相。佛言:作塔法应如是。
过去佛塔建成后,佛陀亲自礼敬,并说四句偈语:“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五分律》认为,经过佛陀允许后,诸比丘用泥为迦叶建造的塔,是阎浮提地上的最初起塔。迦叶佛塔作为印度地上的最初塔,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长时期埋藏于地下。经过释迦佛的神秘力量使之重现于世,但也明确表明了佛塔信仰状况的隆盛。“虽得阎浮檀,百千金宝利,不如一团泥,为佛起塔庙”的偈语则直接透露了佛塔最初时期的若干信息,或许可以窥知泥土堆积的佛塔中并无舍利,仅为礼敬的象征物。加之风雨侵蚀,使泥土建造的佛塔出现毁坏。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在佛教尚未全面普及的时代,佛塔则成为佛法的象征,鼓励世人以建塔的方式来推广佛教。《五分律》中的“尔时佛法中国先灭,边国反盛”的提示,或许暗示的就是佛塔。同时,佛塔的建造初期主要以泥土、砖为主,至少在阿育王时代以前应是如此,前文提到阿育王曾对迦叶佛塔进行过增广与加固,即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迦叶佛塔所在地点的问题,律藏的记述也不一致,有的说在拘萨罗国的一个无名村落,并与一个农夫及婆罗门有关,而另一说法则在迦尸,但两国距离较近,佛陀时代的迦尸被拘萨罗征服。而玄奘与法显在各自的行记中均做了记载,《大唐西域记》卷六:
大城西北六十余里有故城,是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城也。城南有窣
堵波,成正觉已初见父处。城北有窣堵波,有迦叶波佛全身舍利,并无忧王所建也。
玄奘与法显均记载了迦叶佛塔位于拘萨罗的西北处,迦叶佛塔的其它信息,限于资料无法进一步讨论,但大致可以窥知,迦叶佛的供养情形在过去佛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释迦牟尼通过对迦叶佛塔的叙说与描述,也间接流露了对日后自身舍利建塔的许可,律藏中的若干资料均有着类似的倾向。
2 髪塔.爪塔与声闻塔
2.1.释迦牟尼的髪塔、爪塔
《大唐西域记》卷一载:
大城西北五十余…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形成与流变(湛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