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形成與流變(湛如)▪P3

  ..續本文上一頁宇宙人(Cosmic Man)的頭。

  土饅頭的起源說,爲許多學者所采用。其中主要的觀點認爲,st[pa與喪葬禮儀有關。既在墓地上堆砌圓形的土堆,作爲標示。H. Sarkar主張這種圓形的土堆,就是准佛塔的階段。也有的學者主張,火葬用的積薪上用土作成墳墓性質的紀念碑。這一習慣是在火葬場盛土或種植Pippala樹爲標志,同時也是支提一詞的由來。土饅頭與木製的柱同時使用,後來由石製的所取代。在Sq

  ch]東門的浮雕中,手持聖火的婆羅門圍繞著圓塚,這也許是婆羅門系統的st[p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教之前的st[pa形態。

  1.3. 外來說與象征說

  據J. Fergusson 的研究,st[pa的起源主要是從Etruria、Lydia或是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帶的Turanian民族墳墓丘的展轉影響而來。

  象征說主要有兩點,一是st[pa的成立象征著宇宙山,作爲塔的頂冠柱就是宇宙軸,其中漢譯佛典中的須彌山,經常被學者們所引用。二是st[pa與地母神信仰的結合,地母神象征豐饒與再生能力。有關佛塔的另外起源說,在此從略。

  在以上的各種觀點中,基本上是從不同角度對st[pa起源而進行的有益討論。其中有的主張難免重複交叉,任何一種主張都很確定爲是唯一的正確。由于st[pa起源的問題,涉及到祖先崇拜、地母神信仰、世界觀的象征、喪葬習俗等諸多方面,而st[pa的出現與信仰的形成應經曆了漫長時間,並且與區域文化、民間風俗及宗教觀念等不斷進行融合,它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也正因爲如此,在公元一世紀左右的佛的浮雕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隱喻與象征。而這些不同的象征在同一地方的出現,則直接表明了st[pa所經曆的諸種變遷。

  佛教st[pa的出現,無疑是對st[pa理性並節製的選擇結果。佛教st[pa對此前的St[pa信仰並沒有采取任何的排斥或拒絕,只是對其進行了同情及寬容的接納。st[pa信仰中的某些象征與隱喻,在佛教的st[pa中還能發現其曆史的遺痕。同時,佛教st[pa中所體現的某些具體的觀念與思想,又與佛教的獨特教義緊密相關。還有,佛教st[pa自出現之日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悄然地發生著演進。正是這種靜悄悄的變異,爲不同時期的佛教主體信仰帶來了許多機運。

  2 St[pa的語源

  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指出:

  上言製底畔睇者,或雲製底畔彈那。大師世尊既涅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

  衆聚香柴,遂成大積,即名此處以爲質底,是積聚義。

  佛塔即梵文的st[pa,有時也譯爲支提(caiyta),義淨將兩者視爲相等。從語源學方面來看,st[pa在印度最古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已經出現,其中,在Varuza的贊歌1. 24. 7即有“在無限的空間中,具有清淨活力的國王,Varuza啊!將樹木的冠(vanasya st[pam)高高固定”的記錄等四種左右的用例。其中有樹冠、天與地的軸心及支柱等含義,但st[pa緣何作爲佛塔?目前尚沒有確切的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st[pa並非佛教的專門術語,在吠陀時代已經被使用,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st[pa一詞在語義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同時,也有迹象表明佛塔構成部分的關聯名稱也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如佛塔的基壇-Medh]與吠陀祭祀的犧牲-Medha等有著一定語源學上的聯系。而支提(caiyta)一詞在《梨俱吠陀》中似乎還沒有見到,相反出現在《摩诃婆羅多》及《羅摩衍那》的敘事裏。在佛教文獻中,支提一詞則更多地專指與佛陀生涯有關的四大聖地,梵文文獻中的支提用例常見于大乘經典,但與st[pa在使用上不再區分。Caiyta在佛教文獻出現之前,有聖火壇等多種語義,並有許多崇拜支提的現象發生。大衆部律藏則明確指出,“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枝提”,事實上也有無舍利而稱塔者,如下文提到的瓶塔與炭塔。

  同時,塔與支提均有收藏遺骨的含義,但塔是建築用語,支提系屬宗教用語,兩者在宗教機能方面相同而在構造上卻相左。也有人主張支提作爲禮拜的對象,屬于建築物的一種,其中包括支提在內。而一般的區分方法則認爲,以山奇大塔爲代表的半球體形態的建築爲st[pa,以石窟寺院內安置的小塔爲Caiyta。盡管支提與塔在語源上有著種種差異,然而伴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兩者已經被視爲同一語詞。

  3 佛塔的象征

  佛塔作爲多種象征的複合體,任何一種單一的解釋都無法窺其全貌,無論是舍利安置所、聖火壇、婆羅門的墓地、天界的宮殿、叁十叁天的象征等等。其中宇宙中心與宇宙支柱的象征,揭示出婆羅門世界觀的基本要素。聖樹崇拜、女神信仰與大地母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耕民族對畜牧與農作物豐收的期待。當然,以上兩種類型的象征還是不能代表佛塔的全部含義。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討論出土碑銘中的佛塔資料,在具體的供養者當中,各種身份與社會出身的人都有出場。有農夫的祈願,有商人的捐贈,更多的是王族的供養。

  轉輪聖王是印度古代理想的帝王觀念,佛塔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有關佛陀的葬儀,釋迦牟尼曾親自交代要按照轉輪聖王的葬法舉行。

  四 佛陀的毗荼與舍利供養

  1 佛陀的葬儀

  釋迦牟尼的圓寂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而關于佛陀的葬法也被諸多經律所記載,此中涅槃經類對此報道得最爲詳盡。據《遊行經》記載,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曾在世尊圓寂前請教佛陀關于如何處理佛陀的遺體,佛陀首先提醒阿難應以學道爲本,葬法的相關事宜由居家信衆操持。但在阿難的再叁請求下,佛陀親自講述了葬法的程序,即A以香湯洗浴身體;B用新劫貝周遍纏身;C以五百張曡次如纏之;D內身、金棺灌以麻油;E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槨中,旃檀香槨,次重于外;F將名香後衣置于棺上;G荼毗;H將舍利建塔令衆追念如來,這是法藏部的《長阿含經》卷叁爲我們提供的消息。

  佛陀的葬法是按照轉輪聖王的葬儀而舉行,早期涅槃系統的經典中也記載了轉輪聖王的葬儀次第。首先是用香油洗浴遺體並纏衣,其次是入棺、設置火葬堆並舉行荼毗,最後是收拾舍利建塔。其中在每一個環節均十分細致與莊嚴,建塔的位置也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帶,便于人們的禮敬。

  這裏值得關注的是佛陀對阿難的告誡,對此《佛般泥洹經》卷下同樣有所指出,即“當有逝心理家,共憂吾身”。《般泥洹經》及《大般涅槃經》等關聯資料均有類似的記載。其中關于佛陀的葬法操持方面,以上的資料不約而同地提到由“梵志、居士、諸王、長者”等處理後事,而出家的比丘應當以法爲重。

  漢譯《長阿含經》爲法藏部所傳持,而帛法祖翻譯的《佛般泥洹經》與失譯的《般泥洹經》系屬哪一部派所傳持,目前還不明了。從內容上看,與巴利上座部及法藏部傳承相左的部派所屬。至少在上座部等部派分裂以前成立的《大般涅槃經》對出家比丘參與舍利供養而提出了告誡。佛滅兩百年,上座部發生了枝末分裂,在此期間,僧團內部對這一告誡仍然是有所遵循。涅槃系統的經典應該視爲最早記述關于佛塔供養的文獻,較爲詳細地載錄了佛陀遺體的火化過程,並且對佛陀舍利的分配及建塔等方面也有敘述。

  據Mahqparinibbqna-Suttanta記載,最初出現在佛陀葬儀的是Kusinanqrq的Mallq族人,用舞蹈(nacca)、歌謠(g]ta)、音樂(vqdita)、花環(mqlq)、香(gandha)、天蓋(cela-vitqna)、曼陀羅花蔓(mazfala-mqlq)等進行供養佛陀的遺體, 《佛般泥洹經》卷下等資料則指出較早參加佛陀葬儀的是商人與大臣輔相,甚至還有婆羅門的出現。在這些資料中沙門比丘與從事宗教禮儀的神職人員則在稍後出現,這些報道同佛陀對比丘的臨終告誡應有一定關系。同時,商人、大臣及武士階層的出現,也符合由他們建塔供養的說法,而摩诃迦葉等五百比丘在臨近荼毗前出現在葬儀現場,由迦葉主持荼毗。

  2 八王分舍利與建塔供養

  毗荼後的佛陀舍利由若幹個國王建塔供養,據說爲分得舍利幾乎發生戰爭,現將部分文獻所記載的國名抄錄如下:

  一 Mahqparinibbqna-Suttanta DN. vol. II, PP.166-167.

  1 Mqgadho Ajqtasattu 2 Vesqlikq Licchv] 3 Kqpila vatthavq Sakyq 4 Allakappakq

  Bulayo 5 Rqmagamakq Koliyq 6 Vevwhad]pako brqhmazo 7 Pqveyyakq Mallq 8

  Kosinqrakq Mallq

  二 《長阿含經》卷4《遊行經》,《大正藏》卷1,29b:

  1 摩揭陀阿闍世 2 毗舍離離車民衆 3 迦維羅衛釋氏民衆 4 遮羅頗國跋離民衆 5

  羅摩伽國拘利民衆 6 毗留提國婆羅門衆 7 波婆國諸末族 8拘夷國諸末族

  叁 《般泥洹經》,《大正藏》卷1,190a:

  1 波旬國諸華氏 2 可樂國諸拘鄰 3 有衡國諸滿離 4 神州國諸梵志 5 維耶國諸

  離揵 6 赤澤國諸釋氏 7 摩揭王阿闍世 8 拘夷國諸華氏

  四 《十誦律》卷60,《大正藏》卷23,446b:

  1 波婆城中諸力士 2 遮勒國諸刹帝利姓婆蹉婆羅 3 羅摩聚落拘樓羅種 4 毗國

  中諸婆羅門 5 毗耶…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形成與流變(湛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